APP下载

工业设计知性论*

2011-02-19付强刘雁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知性感性理性

付强刘雁

工业设计中的技术计算,诸如有限元分析法对产品结构的限定和对材料使用的约束,可以为产品的感性符号和文化形态提供存在的基础。产品感性外显成为物我接触的直接界面,进而成为产品自我展示的主要构件,影响着观者的好恶执拒。如此以来,决定产品感性体验的感性符号和文化形态,成为观者眼中的产品所在;而潜在的理性计算,则仅仅承担低碳策略在产品设计中的前期工序,丧失了其在成品鉴赏中的存在意义。这种思路实质上是割裂了产品功能与形式、科技与艺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低估了现代消费者的理性批判和审美眼光。在低碳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理念的时候,人们的产品选择便具备了一种理性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不单单是理性的考量,更上升为一种情感的诉求,成为与审美趣味相并列的感性体验。产品鉴赏是沿着时间一维而进行,但人类感性诉求和理性批判则在一维的时间中进行多维交叉的共同作为;并共同以好恶的审美心理作为评判依据,决定最终的消费行为。

一、工业设计的知性审美分析

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社会主流审美风尚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在产品功能大同小异,产品供给丰富充分的市场状况中,产品外观感性现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但对于感性外观的诉求同样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简单的概括可以说成:感性与知性的结合。

“如果把我们的心灵的接受力 ——心灵在任何方式中被刺激时接受表象的能力——叫做感性,那么,相反,心灵从其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即认识的主动性,就应该叫做知性。”[1]人们的鉴赏活动,是主观审美眼光和客观产品之间相互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种互动关系:首先是主观审美否决客体存在。人类的审美眼光纷繁复杂,具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但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标准,却能够直接有效地影响消费选择,形成一种客观行为。当产品的某一或某些视觉效果,违背了主观审美标准,则自动被删除。其次审美眼光被客体存在征服。人类的审美鉴赏能力远远无法完全囊括所有的产品特质;恰恰相反,往往产品的特有形态冲击并重构了人们审美诉求。这也表现在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时,消费者的内在欣喜与兴奋,进而实现购物的乐趣。再次,排除产品的价格因素和品牌因素,许多产品的外在形象往往给消费者以好坏参半的审美判断,或者是瑕不掩瑜,或者是存在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

消费者的审美诉求库中,包括已经存在的既有审美要求,也包括潜在的审美要求。已存在的既有审美要求是消费者在长期消费活动中和大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形成的既定喜好准则;潜在的审美要求,既包括消费者个人没有发现的既存个体审美喜好,也包括消费风尚的整体变化的未来可能性。消费行为视上述既有与潜在共同作用而定,当然这种既有与潜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产品市场的不断更新、变化而适时调整。在买方市场的时代,顾客成为设计竞争的主要对象。不管是顾客的主动消费还是被动接纳,都是与设计竞争的一种市场互动。这种互动以吸引消费者为主要目标,通过不断增加和放大亮点,降低和掩饰瑕疵,来实现既有产品的精益求精;通过不断开发和满足人们新的消费诉求来增加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与商业竞争力。

产品相对于主体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者两个方面——而言,充当了一种媒介,这种媒介联结消费者和设计者;同时也充当主体间互相竞争、相互博弈的实体纽带,并伴随竞争和博弈发生变化和演进。

产品审美取向与风尚,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综合性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构成这种综合性的因素包括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大背景;同时也不可排斥基于现代传媒带来的文化碰撞及其所产生的求异、追风等心理;个性的过分追求,恰恰内在地反映了个性审美的泛滥与个体人格在现代社会中的饱受压抑。人们通过无休止的审美搜索,寻求被内涵其中的世界所锁定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作为直观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但这种多样性可以通过审美理想和时代风尚来进行分类和把握,从而将纷繁复杂的审美实践囊括在具体的审美时代之中。也正是这个原因才演绎出琳琅满目、千奇百怪与虽然多元但尚可理解并存的审美世界。

面对产品审美世界的纷繁复杂,我们要试图进行理解、鉴赏和掌握。这个尝试的过程与行为,即康德所谓的知性活动。康德解剖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将其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依据时间、空间为先天综合判断提供经验质料;知性依据逻辑将经验质料统一成概念、范畴;理性则超越知性的、主观的统一性,过渡到绝对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统一性。知性处理的对象是经验质料之间的关系 (判断),理性处理的对象则是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 (推理)。知性不能归属于感性,理性不能归属于知性;反之,也不要将感性混同于知性,知性混同于理性。”[2]人们的审美选择正是通过消费活动,实现产品经验与审美理念之间的对接。当人们穿梭在琳琅满目的产品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是随机性、任意性、不经意性,似乎这种行为碎片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本质;如此一来人们的审美理想将变得飘忽不定,难以理解。而实际上人们的审美选择是在一种统一的整体作用下进行的,人们的审美理想或者是以清晰的概念,或者是以模糊的形象,抑或是以潜在的休眠理念存在于脑海之中,在貌似碎片一般的随机游走中寻求与审美理想的对接。正是这种碎片般的随机性,体现出审美选择的整体性。正如受到康德知性认识论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断定的“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体的元素决定,相反,部分过程本身倒是由整体的固有本质所决定”[3]。

审美选择作为一种认识行为,有其经验依据。康德的知性认识论是先验的形而上学,要论证认识的先天依据、根源、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大小,是从哲学层面进行的探讨。审美活动的经验依据是有迹可循的,人们的审美理想是在生活实践当中造就的,与自身的生活阅历、见识广度具有重要关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继承了康德的知性认识理论,“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4]。皮亚杰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了发生认识论,从辩证唯物的实践方法出发,以心理实验为基础,肯定了认识可以发生。审美认知的个体可确定性,是外在世界影响内化于个人心理所造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首先,对审美风尚时代性的认知,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和美学标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会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着装风格与现在具有明显的不同,这种视觉直观上的差异性会导致审美心理的否定和排斥;或者是将80年代的着装作为当下审美的一种标新立异的个性化体现。其次,对审美文化多样性的体认。着装虽然具有国际主流风尚标,但具有典型特征的民族服饰依然具有强劲的审美生命力。在自身文化圈内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而在其他文化视角看来,则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上述审美认知的可确定性是一种相对确定性。显然,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差异都会体现出不同的美学标准。当下审美认知确定性由文化与科技共同作用而来。文化作用包括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共同影响;科技作用体现在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产品在文化影响和科技文明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推陈出新地展现出新结构和新式样。然而工业设计产品也是设计者基于人类文明和审美经验的基石之上所创造出来的,是人类自身的产物。如此一来,所谓琳琅满目、千奇百怪,更应该具备可理解性和可把握性,只是这一“人造物”文明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认知、生活模式和思维逻辑。作为“人造物”更应当符合康德主义者的共同特征:将存在限定在人类理解和推理能力的范围之内;存在就是被理解,或可以被理解。产品作为“人造物”其形态是一种符号语言,正如罗素所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思想的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界限。

二、工业设计的知性创造解读

工业设计产品的创造者在构建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通过敏锐的视角、精致的手法创造和更新着人类的造物世界。如此看来,设计者作为有限造物主,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担负着于此具来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感体现在设计出合适的产品来,这种产品应当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审美、环保、低碳等多种要求,这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产品品质之一。“低碳经济”成为当今世界共同的呼声,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时代课题。作为一种理念,“低碳经济”并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身繁荣所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它要求人们转变以单纯追求物质利益、感性奢华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转向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新型发展方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与资源是人们经济发展和科技手段直接作用的客体存在,但是随着人类技术能力对环境的影响日渐显著,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手段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影响甚至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低碳经济”就要求科技手段要兼顾发展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理念的建立和方法的实施,要求全社会转变思维观念和生活、生产方式,各行各业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寻求“低碳”生活的可行性。

工业设计要求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此两者正契合了科技力量在协调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设计者需要美学的素养、感性的体验能力,针对人们审美世界微妙而神奇的神经进行创造。这无疑是一种艺术的感性创造,即便如此也需要科学态度的介入才能够真正完成好的艺术感性创造。人类的审美过程不是空穴来风,捉摸不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有迹可循的。所以研究和把握这些规律性,并在具体的设计创造中不断追求产品质的飞跃,这本身就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合作。另一方面,科技的引入可以为工业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基础,为工业设计感性创造奠定理性的舞台。随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在产品的机构计算、强度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性是介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通过知性的参与,工业设计能够融科技理性与审美感性于一身,实现自身独特的运行轨迹。实际上,工业设计中CAD/CAE/CAM对产品结构所进行的有限元分析就是知性方法在现代科技中的体现。“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隔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这种诠释不正是将复杂的物质材料,繁多的审美元素以特定的方法模型化、简单化,然后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产品形态,反过来回馈市场、回馈社会。

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诚然,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但却并非浑然一体、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稳定性或质的规定性,知性的确定性只不过是事物质的规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切反映。知性思维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并以观念的形式表征思维的确定性。对于工业设计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工业设计中的创造性活动并非无迹可寻,创意虽然表现出无限度的可能性和最终形态的非唯一性,但工业设计创意从一定意义而言是可以探究和掌握的。二是这种基于确定性之上的创新性,要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的调查研究。这种量的积累可以明确工业设计的既存现状,只有摸清现状,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实现对现状的突破和创新。三是工业设计要将专业素养和对设计现状的“量”的积累结合起来。“量”的整理是设计者寻求感性直观的刺激,只有同作为知性的“专业素养”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创造性发展。康德认为,人类知性即一种非感性的认识能力……每个知性的,至少是每个人类知性的知识都是一种借助于概念的知识,它不是直觉性的,而是推理性的,一切直观作为感性的东西都建立在刺激之上,但概念则建立在机能之上,而我所谓的技能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表象在同一个共同表象之下加以整理的行动的统一性。所以概念是基于思维的自发性,而感性直观则是基于印象的接受性。通过大量的感性直观,运用知性思维的方法,逐步从纷繁复杂的存在形态中廓清创造性的新概念,并付诸实现。

三、工业设计产品的知性品质探讨

知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作为人类思维的一个层面,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等都对其进行过哲学的思辨和考量。正因为知性的哲学特质和思维层面,知性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知性在很多场所成为一种形容词,知性女人、知性美等等概念成为当今时代一个较为普遍的审美尺度。如此一来,人们对知性的解释更加多元化,对知性的思考似乎难以达成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又确实存在那么一种知性的范围,让人们能够有所触及。工业设计产品必然是一种多元的存在形态,才能够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但知性的产品可能占据一个重要的领域。知性产品的概念,可以在知性的双重性格的融合中得到逐步的廓清;知性产品是在一系列相关的对应关系中实现自身的存在。理性与感性、功能与形式、素朴与高雅、雄伟与温婉、冷静与细腻、小巧与坚强、稳定与热情等等诸多相对因素的结合,成就了工业设计产品特有的知性品质。

产品是一个生命体。产品的诞生融入了设计者的心血,它的使命是需要完成消费者对物的功用和对心灵体验的满足。从设计者赋予产品生命开始,产品在使用者的手中继续着生命的历程。对物的功用和对心灵体验的满足,需要设计者理性智慧和感性智慧的完美融合。所以一件知性产品在诞生伊始,必然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对单纯功能满足的认可已成为过去,奢华繁杂的感性堆砌也已被时代否定。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整个时代的诉求,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对心灵的关注达成一种默契;是人类取诸自然与感怀自然相向活动的一种自觉。

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产生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很明显,在产品设计当中,功能的确定性要高于形式的确定性。但功能的确定性并不是唯一性,只是功能的可选或者说是可变范围要小于形式。在两者合理性范围内的磨合与妥协,功能与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产品功能是多层面的结构,有内部功能构件和外层功能构件。外层功能组成往往与形式美感直接连成一体。在简约风格的产品当中,产品外观显得素朴但不平凡,对外层功能构件的细腻把握,是形式美与功能美的完美协调,展示出素朴与高雅的统一。

部分大件产品的功能性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冰箱、洗衣机等,但通过整机外形的流线型设计、线条的处理以及色彩点缀、细节斟酌等手段,能够很好地实现工业产品雄伟与温婉的融合。细节决定成败。当产品不仅仅以功能作用出现时,人们自然会用审美的细腻眼光来审视产品。越是冷静、冷峻的产品,对细节的要求越高,冷静与细腻并重是品质的重要表征。有些产品,比如相机、手表等产品,因为复杂的零部件结构、小巧的体积,给人以纤细、孱弱的视觉感受,让人爱不释手,唯恐损伤,这就要求产品外层功能构件的保护功能和抗击功能要强大,使产品能够融小巧与坚强于一体,实现独特的知性特征。

实际上,素朴、雄伟、冷静与坚强等品质,都能够展示出产品稳定的功能性。产品外观的稳定性通过给人以高品质、高可靠性的视觉感受,从而间接地反映出产品内在功能质量;但产品的生命通过被使用得以延续,产品操作的宜人性和良好的人机互动所展示的产品的热情,同样会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体验和感受。这种稳定的性能和热情的反应同样是产品知性品质的和谐统一。

工业设计以感性产品链接整个系统,以知性的创造和审视实现工业设计的实践性存在,以理性的态度来指引和推动工业设计的不断发展。知性在整个工业设计系统之中,影响着设计者的审美创造、干预着消费者的审美选择。知性对感性的依赖,所致使的片面性和有限性缔造了工业设计本身的丰富性。“知性是一个不可少的阶段和环节,但这环节却不是老停滞不前的阶段”[5],知性对实践的追随,是工业设计的理性思考能够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反过来把持和纠正工业设计的知性创造和知性选择。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上海:三联书店.1957:80.

[2]陈世放.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形法”思想价值[J].学术研究,2009(4):25.

[3]杨鑫辉.心理学通史 (第5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4.

[4]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431.

[5]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0.

猜你喜欢

知性感性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知性优雅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理性的回归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