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创新
2011-02-19赵日兵江苏省江都市高汉中学
■ 赵日兵(江苏省江都市高汉中学)
自2001年全国设立八个实验区开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至今,《课标》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为语文教学、学生素质培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标》强调“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这样的“强调”下,创新教育在语文课堂崭露头角。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的活动过程,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
杜殿坤教授说过:“知识好比种子,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儿童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这时的播种、才能使知识与幼苗茁壮成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2.鼓励学生大胆求异,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许多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人、事、景、物,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超越于常人思维习惯,出乎教师的“标准答案”之外,其实这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新”欲望。要善于启发他们“求异”的心理,摒弃“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逐步养成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当然,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并不等于鼓励学生为求异而求异,为发散而发散。创新也应该合乎事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但是,如果连一点“标新立异”的想法都没有,又何来创新精神呢?
3.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优选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质疑释难、问题讨论、创作表演的教育方法以及能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创新思维的教育手段,改变“灌而不启”的做法,使学生改变在学习中“受而不发”的陋习,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要树立起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新意识,要从争考“第一名”变成争做“第一个”。当这种“意识”由朦胧到清晰并支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的时候,学生就会竭尽所能地去盘活库存于脑海中的知识和技能,去发现和认识所学的知识系统中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能动地寻找有助思索、辨别、形成新结论的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于说“我认为”,要相信“我能行!”大胆质疑问难,寻找最能展示自己个性的答案。以“创新意识”武装起来的学生头脑,一旦点燃起创新思维的火花,思维一定会大放异彩。
二、妙用听说读写,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巩固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其思维能力。
1.以听为奠基石,架设思维的桥梁
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参与学习过程显得至关重要。这一步做得充分,能有效缩短师生距离,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那么,如何架设学生的思维桥梁呢?如在教授朱自清《春》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在讲解文章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欣赏录音等方式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引导其思考。在音乐声中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去理解绘春图所透露的作者的思想,充分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2.以读为切入点,把握思维的旋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特别是有感情朗读,能促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发现不同的问题,发展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世界。“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谁来试试?”这作为尝试性朗读练习不仅激励了学生自觉质疑问难,也触发了其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美语段进行朗读,是不可或缺的训练项目,它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每个学生对文章理解认识的角度不同,深浅程度不一,思维就向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发展。
3.以说为突破口,打开思维的闸门
课堂中,要针对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说一说,甚至可以无所不说,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通过“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个说话能力强的人一定是思维敏捷的人,故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从现实教学目的出发,围绕课文内容、写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展切磋性的“百家争鸣”,是训练的主渠道。课前两分钟命题“即席讲演”,或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题,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并用手势等适当的辅助手段。之后,教师或学生做点评。通过这些途径,不但为活跃课堂气氛作了准备,而且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一改初上讲台时的困窘,一部分学生还能够做到声调抑扬顿挫并且辅以恰到好处的手势。
4.以写为主渠道,升华思维的创新
习作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习作激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鼓励他们多写,大胆写,写出真、善、美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燃点”,擦亮思维的火花。这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选择,把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真实地展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要鼓励他们展开思维翅膀充分想象,多写想象作文,因为有想象力就有创造力。要打破写作常规,不定时,少定量,放开写作范围。更不能刻意要求学生写那种“立意高”而脱离生活实际的文章,应让学生有感受写感受,有启发写启发,写长篇亦可,写短句也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正如冰心所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脱脱,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
三、以“美”熏陶,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认为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语文创新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1.用大自然美塑造师生创新人格。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中学语文教材有不少写景名篇:如《春》《济南的冬天》《蔚蓝的王国》……自然美是塑造师生创新人格的重要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渲染审美气氛,激发学生审美激情,开通学生所有感官,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想象美景的形色香味,体验大自然真实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产生联想,实现再创造。
2.用真情美塑造学生创新人格。中学语文有很多篇着重写人间真情美,如《背影》写的是浓浓父子情;《我的老师》抒写的是师生情;《纪念白求恩》凝聚的是国际友情;《最后一课》弹奏出了最美的爱国情。它们凝聚在一起,集中地向学生展示人间最美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这是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情感铺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维等方法,融师生和课文之间情感于一体,产生契合共振效应,主动创造。
3.用形象美塑造学生创新人格。课文中人物形象是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真实反映和典型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着丰富的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他们心灵美,而且还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心灵为什么会美。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让这些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美的启迪、鼓舞,在语文教学中用美塑造师生创新人格,日积月累,能使师生语文能力不断提高,人性逐渐升华。我们只要持之以恒,积以时日,最终一定会造就滴水穿石的育人之功。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课堂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