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1-02-19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吴丽旋

中国轻工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工学积极性职业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吴丽旋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吴丽旋

本文系统考察了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比较分析了国外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不同模式。在当前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院校持续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外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具有明显的工学结合的特色。从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史看,工学结合也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由此可见,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能更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并能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开展工学结合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当前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院校持续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我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现状应赋予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工学并举、半工半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特点,找到了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新思路,即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广和使用,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我国工学结合的现状

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空前重视工学结合教育,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全国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作为首批国家示范高职学院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岗位职业分析入手,明确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构建了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宁波职业学院所有的专业都与企业相结合,院系的副职都是由企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这样,把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进了工学结合。然而,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工学结合教育还处于摸索试验的阶段,其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与此同时,也还没有形成可观的工学结合教育办学规模。工学结合教育在多数院校中尚未真正开展起来,即使是在部分实行了工学结合的院校,大多也只是在一两个专业、针对个别企业在有限的范围与时段内实施,全校工学结合教育的平均学时数偏低。

2.工学结合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了如何看待工学结合的有关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475份,回收率95%。问卷主要涉及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就业心态、职业道德及对工学结合的认识等方面,目的在于全方位了解学生对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态度。

(1)在对工学结合认识方面

学生普遍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到位,而对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则表示欢迎,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对未来就业存有一定程度的担忧。调查显示,在对工学结合认识方面,66%的学生对工学结合有所了解,只有22%的学生比较了解;有86%的学生希望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54%的学生认为,缺乏操作技能会影响自己的专业技能。

(2)在专业技能方面

学生对提高专业技能的意识较为强烈,希望通过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有54%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操作技能不满意,希望通过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取得更好的成绩。由此说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对提高自己专业技能有较高的期望。54.71%的学生表示,愿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或兼职活动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有39.5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做义工,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学习方法上,有67%的学生仍沿袭着“课堂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考前突击复习”的中学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72%的学生选择了“向教师请教”或“请同学帮忙”,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努力解决问题”。

(3)在职业道德方面

学生对用人单位招录毕业生时注重德才兼备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希望学校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调查显示,分别有45.83%和43.75%的学生认为,应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有43.76%的学生愿意纠正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也有39.58%的学生愿意调整心态、放下身段从基础做起。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比较欢迎的。但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家长、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没有真正树立将顶岗工作当作一种学习机遇的观念,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缺乏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在选择工作岗位过程中,往往存在盲目性。

二、我国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多个要素短缺的问题。表现在缺少管理体制、教学制度、课程体系、企业的积极性、个人的积极性等因素。因为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四个支撑,就是国家的积极性、企业的积极性、学校的积极性(包括教育部门的积极性),还有个人的积极性。这几个积极性中有一个积极性给撤火,职业教育的推进就很困难。当前的情况是,政府的积极性有了一些,教育部门,尤其学校的积极性现在也有了一点,因为国家给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企业积极性和个人积极性还没调动起来。也就是说,四个支柱中还有两个积极性是不充分的,在这种条件下推进职业教育很难。

1.认识不到位

目前,工学结合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学校、教师还存在传统的教学单向思维,与企业共建合作型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的积极性不够,没把“工学结合”教育改革方案落实到基层教学单位,影响工学结合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全面铺开。此外,家长、学生对学校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口头上还是比较欢迎的,但落实到具体行动时,学生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没有真正树立将顶岗工作当作一种学习机遇的观念,缺乏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有些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过程中,往往存在盲目性,要么眼高手低,急功近利,要么不能安心工作,对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无所适从。

2.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机制不完善,缺乏合作动力

在目前已开展的合作中,大多是学校有求于企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并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1)有的企业重生产轻教育,对技能型人才不重视

片面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既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也没有意识到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具体表现在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过低,企业没有承担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社会责任。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缺乏合作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要取得合作成功,必须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找到双方的利益结合点,进而建立起动力机制。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并给予适度的制度保障。否则,在没有政策法规、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支付的额外成本,需要由企业自己承担,长此以往,很难使企业长期坚持参与职业教育。

3.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求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有职业经历,了解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在“职教师资专家论坛”上,很多职教工作者都在抱怨本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低和动手操作能力差。由于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4.课程设置不合理

工学结合是一种与传统职业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要求有相应的课程标准。但现实中,大多数职业学校还在采用与全日制班级相同的课程,尚没有建立针对工学结合需要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改革论坛”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现代职教课程应该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反向推出需要的课程;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德,要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重新构建、重新组合。在岗位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只有按照这样的体系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才能与工作岗位一致,而学生具备了某一岗位的能力,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如此教学,才会体现职教的特色,才可落实就业导向;以此发展,才能造就学生德能兼备的成才之路。

5.教材建设尚待加强

教材是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思想的载体,也是教学改革思想的载体,是育人模式在教学模块和课程中的具体体现。目前,高职院校对教材的处理大多只是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还没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体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特色。

三、国外工学结合模式及其特点

1.德国工学结合模式——双元制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通过实习掌握职业技能。此种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德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利器。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在于:

一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了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法律法规深度干预职业教育。在管理机制上,实施职权分责制,联邦教育部负责企业职业教育,而各州教育部负责学校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上,实施经费分担制,企业承担三分之二,政府承担三分之一。

二是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关注和企业的广泛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经长时间的实践完善,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关注,使这个体系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各类企业及社会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也使参与者从中得益。德国的职业文化决定了行业、企业能积极地参加职业教育的办学。16—1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中。70%接受职业教育。而在三年的学习中,70%的时间在企业、30%在职业学校,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法律主体、教学主体和经费主体。

三是坚持持续可发展的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造就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育人机制。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也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读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验。

2.英国工学结合模式——英国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技术学院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学习——实践——学习”的工学交替的“三明治”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到企业去参加实际工作,形式上像两块面包中间夹一块肉的“三明治”而命名。这种工读交替式学制,在安排上比一般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多一年,这多出的一年主要用于工作实践。其开展的工学结合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1)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设置相应专业;(2)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三明治”教学方式,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工作训练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制灵活,工作时间为三年制学生不少于12个月,保证学习和工作的一致性,学生在学期内的工作授予学分;(4)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将接受学员实践工作作为其训练和选择新职工的一部分;(5)政府通过立法给予支持。

3.美国工学结合模式——合作教育

美国的“合作教育”最初源于美国一所大学提出的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教育计划,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它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其主要特点包括:

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学校一方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既可以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又可以随时掌握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

合作教育的模式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明确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被企业优先录取的机会。

4.澳大利亚工学结合模式——混合模式

澳大利亚的经济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是与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分不开的。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混合”模式。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主要表现为:第一,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负责,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由国家承担。第二,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职业与继续教育机构,是一种强调就业导向的现代意义的“新学徒制”:80%的时间在工作现场进行“工作本位”的学习,20%的时间在教育机构里进行“教学本位”的学习。课程的设置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并重,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第三,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具有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通过国家资格框架体系与培训包,采取学分制、以及多场所、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实现多入口、多出口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混合”模式不仅可以提供证书、文凭,还有和大学衔接的课程,从而为学员继续攻读学士学位甚至是更高学位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国外工学结合的经验借鉴

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笔者看来,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大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能力本位主导教学;二是产学结合培养人才;三是结合本国或本地的条件与环境,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国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举措,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如下几点:一是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不仅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而且应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引导促进社会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社会力量和企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二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导向,调整改革高职的课程设置。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的经验,其开课面之广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大部分为实用性专业,且课程内容多反映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英等国仍在不断增设新课程,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三是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根据各专业不同要求,合理分配时间,设计工学结合方案。我们可以借鉴英国“三明治”的工学交替模式,按工学交替间隔,采取学年交替制、学期交替制、月份交替制等半工半读模式。这种工学交替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明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

总之,研究国外的经验,目的是为我所用。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必须从中国国情,尤其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出发,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通过自主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1]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J].基础教育参考,2006(6).

[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陈解放.美国合作教育的实用主义本质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5]金勇.教育的未来―全球化、教育技术与终身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2(6).

G718.5

猜你喜欢

工学积极性职业
盐工学人
——宋辉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