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高校贫困生的闲暇教育
2011-02-19福建农林大学张成
□福建农林大学 张成
试述高校贫困生的闲暇教育
□福建农林大学 张成
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特殊群体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其闲暇活动和闲暇教育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要了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闲暇活动的积极合理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学校、家庭、社会层面加以有针对性的闲暇教育,通过引导贫困生主体加强自我教育,以实现高校贫困生群体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闲暇教育;高校;贫困生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闲暇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进行研究。1995年12月14日通过的联合国大会50/81号决议明确指出,“任何社会都承认,闲暇活动对青年人的心理、认识能力和身体发展非常重要”。“各国政府可以将闲暇活动置于优先的一个方法是向教育机构提供资源,以发展成立这种机构所需的基础设施。此外,闲暇活动可以成为正规学校课程的一部分。”[1]近年来,随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曾经被忽略的大学生闲暇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本文中,针对大学里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的闲暇教育进行分析。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等改革,为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给不少家庭贫困的学子带来了困难。据统计,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占到学生总数的25%。[2]总体来说,绝大部分贫困生虽然生活贫困,但自立自强,态度积极,学习勤奋,成绩优良,而且充满着理想,对于家庭、个人和社会怀着高度的责任感。然而,也有部分贫困生在思想认识、心理状态和行为上存在偏差,还有极少数贫困生因经济上的弱势导致了学业、心理和行为能力的不足,甚至导致人生目标缺失,自立意识淡薄,自闭、自卑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使之成为诱发校园问题的因素之一。
对于大学生来说,闲暇活动或闲暇时间是由个人的兴趣、需要、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决定的,是每个人在完成学校课程和满足必要的生理需要之外的其他可自由支配时间和活动。作为高校特殊群体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闲暇时间安排也应该要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要了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闲暇活动的积极合理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强闲暇教育引导,这对于促进这一特殊群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的闲暇生活状况
南华工商学院副教授宁晓菊2008年对广东省四所高职高专贫困生的休闲时间、休闲方式、休闲观念、休闲心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如下几方面的结论:在休闲方式上,大部分贫困生动静结合、积极健康,但也存在部分贫困生消极休闲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的压力导致休闲可望不可及);在休闲时间上,有些贫困生合理适度、一张一弛,但部分贫困生缺少休闲时间;在休闲心理上,大部分贫困生从容自主、积极外向,但也有部分贫困生自卑内向、自我封闭,不敢参加群体性的休闲活动。[3]这样的结论分析我们认为是比较准确的。但我们还可以发现,高校贫困生闲暇生活的影响因素还有其特殊性,只有找到这个特殊性,才能使高校针对贫困生开展的闲暇教育行之有效。
1.经济问题对高校贫困生生活的影响
一般来说,贫困生都背负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压力,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引起的。面对共同的经济问题,不同的贫困生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行动。大部分贫困生可以勇于面对经济困难,不仅自己学习勤奋努力,积极争取奖学金、助学金,还能够通过勤工俭学,缓解家庭负担。但是,还有部分贫困生,面对经济问题却无法面对,怨天尤人,尤其是在外界社会感染、纷扰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发生了变化,也使得不同贫困生的闲暇时间有了不同的安排。积极向上的贫困生,能够在积极的生活状态下,利用闲暇时间,弥补经济生活上的不足;而那些怨天尤人的贫困生,有的总是把自己的生活与其他同学或社会上的人相比较,或远离社会,或追求奢华,甚至为了过上好的“生活”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经济压力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的影响
经济压力往往给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带来了莫大的负担。城乡经济差距,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的不同以及同学之间物质生活水平的悬殊,对他们的心理形成了一定刺激。虽然有不少贫困生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以积极争取奖学金等方式来减缓经济压力。但是,有些贫困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不仅不能争取到奖学金,甚至在勤工俭学方面,如做家教、社会兼职等也不敢或者不能胜任。总体而言,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比较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到身心疲惫和精神紧张。实践表明,这样的心理,会极大地影响高校贫困生对于闲暇时间的有效把握。
3.人生目标追求对高校贫困生闲暇活动的影响
对于高校贫困生群体而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会追求不同的人生目标,他们的闲暇时间支配也不尽相同。对不同家庭背景的贫困生,可以分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自贫困地区固有的贫困或因亲人去世或其他变故导致的返贫;特困、贫困和相对贫困等等不同的贫困现象。这些不同的贫困现象,导致不同学生对于闲暇时间的安排也存在不同,有的一心扑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执着于人生目标追求,力求摆脱当下窘境;有的则到处寻找社会兼职,为家庭分忧,只寻求早日毕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贫困生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贫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认为自己基础不够,需要更多的时间加强学习,在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后,才从事社会兼职、寻找工作;有的则一进入大学,便如饥似渴,试图将专业、文学、艺术、技能各方面知识都统统吸收,埋头苦学。但也有极少数的贫困生,并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正视自身的状况,追求奢华生活,与同学互相攀比,不顾条件谈情说爱,最终沦落到无法自拔的地步。
4.学习、生活环境对高校贫困生闲暇安排的影响
大学作为一个准社会的组织,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的班集体,都会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有的高校,创业氛围浓厚,如浙江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为办学理念,为鼓励学生创业,2008年开辟了“学生创业园”,开办创业讲坛,设立了学院最高荣誉奖“创业奖”,创办了全国高校首个培养“学生老板”的创业学院。其中,以依托地方特色、开淘宝网店的网上创业项目尤为突出。目前,全院有1800多名同学进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创业活动,60%的学生能够自理生活费,1/3的学生月收入数千元。这样的学校环境,往往能够促使学生都能用心地投入到勤工俭学和创业实践当中。当然,也必须看到,在不同的高校中,学校的资助政策、教师辅导员的重视程度和同学们的相互帮助等因素会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影响着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有效开展高校贫困生的闲暇教育
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闲暇教育,引导贫困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贫困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有助于完善贫困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贫困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贫困生的交际能力和范围,都很有帮助。
1.需要高校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谋取生存手段,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但是如果过于重视和强调大学生驾驭物质世界的知识与能力,就不能让学生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当前,高校开展的闲暇教育,多以活动、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指导,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综合式的闲暇教育,但总体实施效果不佳,尤其针对某个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更是寥寥无几。学校的闲暇教育与贫困生对闲暇教育的实际需要相比,存在严重的滞后情况,有的学校只把闲暇教育作为纯粹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手段来操作。因此,作为校方,要加强闲暇教育课程、闲暇教育队伍、闲暇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引导贫困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习、工作、休闲的时间,还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我封闭的紧张心理,特别要注重对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引导,让贫困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幸福不仅仅在学习中展现,更重要的需要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展现自身多方面的才能。
2.需要家庭给予适当的减压与放松
贫困大学生成长的家庭氛围、父母的闲暇生活态度、闲暇价值取向、闲暇活动方式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家庭,不能一味地给贫困生施压,甚至把摆脱贫寒家庭的全部希望完全寄托在贫困生身上,导致贫困生身心不堪重负,使其产生愧对父母和家人的情结,不能正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另外,高校也应该帮助贫困生家长认识到闲暇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闲暇教育在大学生走向社会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指导贫困生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关心、支持以及对他们闲暇生活的教育、引导,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3.需要社会给予深层次的关怀与帮助
当前,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都积极对高校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但是,一些受助的贫困生却往往缺乏感恩的心理,乃至在受助之后便迷失了自己。因此,在社会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过程中,决不能仅停留在这种表层的、生存意义上的生命关怀,而要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心智是否能够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挥,他们在思维、想象和行动方面是否充满生气和健康地成长。社会应该为高校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贫困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努力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对此,高校应积极加以配合。如在对贫困生资助之外,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或社区义工服务,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从而使高校贫困生能在一个宽松、文明、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需要贫困生自我教育与发展
当今,不仅是高校的贫困生,大多数高校的非贫困生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闲暇生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对闲暇时间的合理安排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贫困生是
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实践表明,高校贫困生要改变自己的生存境况,往往需要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付出双倍的努力,但同时,也要尊重正常的学习规律和生活状态,妥善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包括积极、健康、适度的休闲,这样,才能体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内在价值和本质的丰富性,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实现自身健康、聪颖、多才多艺和全面发展。在高校贫困生的闲暇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将外因与内因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贫困生自己对闲暇时间的正确选择,注重他们的自我决断、自我充实,使其根据自身的个性与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闲暇生活方式,自主地掌握和合理支配闲暇时间,发挥自身在闲暇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使闲暇时间高效率地,最大限度地为己所用,既达到展现贫困生群体坚忍不拔、奋发图强的良好风貌,又能充分培养个人兴趣,展现个人风貌,施展个人才华,进而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目的。参考文献:
[1]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Z].联合国大会50/81号决议,1995-12-14.
[2]敖洁,伍运文.关于高校贫困生精神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7):69-71.
[3]宁晓菊.贫困生的休闲与全面发展——来自广东省四所高职高专的调查报告[J].农业考古,2008(3):258-260.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