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翠微”
2011-02-19袁明扬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
■袁明扬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
晚唐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 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句中“翠微”一词,苏教版《唐宋诗词选修》注解为:“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亦指半山腰。”
对此注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大为不解:杜牧为何偏偏与客人神神秘秘地躲进山腰深处,或是半山腰去饮酒呢?此种解释的确让人感到突兀,“翠微”是多么美好的词语,为何偏偏与半山腰产生瓜葛呢?不唯如此,只要认真留意就会发现,古代诗人特别喜爱用“翠微”一词,一旦写到山,总会用到“翠微”。
就唐代而言,除了上面提到的杜牧,还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绝》其二“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踏翠微”。五代的花间词人皇甫松《杨柳枝》 (其一)“春入行宫映翠微”。宋代词人汪莘《沁园春◦忆黄山》:“翠微霜晓,仰盼龙楼。”元代后期最负盛名之散曲家张可久,似乎也特别钟情“翠微”一词,“翠微”在其笔下出现的频率极高,如《南吕◦金字经◦稽山春晚》“若耶溪边路,四山环翠微”;《越调◦凭阑人◦湖上二首》“二客同游过虎溪,一径无尘穿翠微”;《中吕◦红绣鞋◦怀古》“金字淡桥空柳浪,翠微深门掩苔墙”;《中吕◦朝天子◦游春》“柳堤,翠微,懒把雕鞍系”;《南吕◦金字经◦环绿亭上》“环绿亭深掩翠微”。清代诗人施闰章的《雪中阁望》诗:“江城草阁俯渔矶,雪满千山失翠微。”
历朝历代,不论唐诗还是宋词、元曲,大多钟爱“翠微”一词,很多诗人都喜欢在自己的诗词中镶嵌上“翠微”这个宝石般炫人眼目的词语。那么,“翠微”究竟是什么来历的一个词语呢?
《说文》中对“翠”的解释为:“青羽雀也,出郁林。”这种有着青色羽毛的翠鸟,产于郁林 (今广西玉林)。那么“微”呢?《说文》曰:“微,隐行也。”我们今天还有“微服私访”一词,就是这个意思。把“翠”和“微”连接起来,也就是翠鸟隐藏之意。翠鸟隐没,一抹曼妙的翠影,一抹缥缈的烟霞,一抹迷人的梦幻。古人创造出这样一个梦幻诡谲的词汇,真让人悬揣不尽。
更让人惊讶的是,“翠微”一词距今至少有两千四五百年的历史,竟然出现在《尔雅》这部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上。《尔雅》“释山”名目下有云:“山脊冈;未及上翠微。”如果直译即为:“山脊称为冈,未及山顶的地方称为翠微。”根据原文句式理解,“翠微”和“冈”属于山的部位。但有的学者认为,“山顶旁坡处的青葱山气叫翠微”,还专门注释“翠微”一词为“山色轻淡青葱”,将“未及上”解释为“山顶旁之处的云气”,把“未及上”解作“云气”。这只是一种推断,与《尔雅◦释山》的内容并不一致。“释山”部分主要介绍由于山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称谓。
“翠微”也只是对山的部位的称谓。古人或许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远眺山峦,在山顶下端总会飘浮着一抹淡淡的云气,大概是由于山色映衬,云气显得轻淡青葱。于是,古人就把山的这个部位称作“翠微”。古人发明“翠微”这样美丽的词语作为山腰的称谓,自然给人美的联想。后来的诗人在借用“翠微”一词时,有的侧重于指代色彩,有的侧重于指代山体。前者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写淡青色的山岚;金朝冯延登《洮石砚》“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用“翠微”比喻洮河出产的一种色泽鲜碧的砚台;还有清人的“雪满千山失翠微”等,都是侧重美好的颜色。侧重山体者如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绝》其二:“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踏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等。无论如何,总不能剥离那美丽的色彩。如果把杜牧的“与客携壶上翠微”理解为“登上半山腰”,我想假如杜牧泉下有知,定然很生气的。因为这样的理解,致使诗意全无,岂不让人气短?如果偏要做一番解释,不妨理解为“与朋友携着酒壶登上云山”。有云至少还给人一些缥缈的诗情想象,总胜过“登上半山腰”那般冬烘。
翠微,一个诗情画意的词语,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词语。于是有了翠微亭、翠微谷、翠微峰。晚唐诗人杜牧所处的时代,皖南池州还没有亭子。到岳飞那个时代已经有了一个翠微亭,岳将军还登临吟咏一首《登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将军的儒雅风流似乎还在眼前。后来岳将军被奸臣所害,韩世忠在飞来峰的山腰也建造了一座“翠微亭”,来纪念这位屈死的爱国英雄。因此,杭州也有一座翠微亭。
想来一个美好的词语,就让人们世世代代地用之不疲,也足见人类对美有着持续而永恒的追求。
参考资料:
1.胡奇光等《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