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材——一种超越自我的方式

2011-02-19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教材语文教师

■孙 晓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一中学)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 说:“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活用教材,是一个富有成效的挑战性的课题。

一、活用教材是教师创造力的体现

创造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活力的本质体现,创造力是人最高的智力活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素质教育更凸现出它的本质:以人为本,还人以生命及其尊严。著名教育学专家、“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斯◦范梅南说:“课程的关键是老师,老师能不能够敢于敞开自己。如果老师不能敞开自己的话,学生也进不来。”

对能“敞开自己”的老师,我的理解就是,他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一个独立自主有个性的人,他对自己的职业有相当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学科知识体系有着良好的把握和体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认知阶段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可以抛开一些程式化的束缚,以交流者的姿态面对学生,以对话的方式呈现人与人在理解与体验方面的差异,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学生就可以一改课堂里被动接受的状态,得到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生、教材的课堂三要素之间不再是等同的三个点,而发生了偏移:教师以教材为介质,与学生进行交流。往日教师单方面的“传道、受业、解惑”变为师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之下交流各自的疑问和收获,学生在教师用心搭建的自主学习平台上,完成对情感和知识的体验。

当代著名教育专家鲁洁教授指出:“教科书要被理解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它只是学生学习 (获得)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棍。”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活用教材,决不是教师甩开教材另行一套,而是根据他对本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把握,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对教材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很容易让教材牵着鼻子走;如果教师能作为主体对教材进行取舍,智力和情感上都会更活跃,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智力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把握好教学任务与目标,是对教师巨大的考验。

二、活用教材是对教师把握教材能力的检验

教科书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媒介,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而教,学生也不可能离开课本而学,这是目前我们学校教学的现状,但是教材总有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去挖掘和拓展。

首先,要通读教材,把握实质。人教版教材摒弃了以往按照体裁进行编排的方式,按照所选篇目的主题内容进行划分。例如,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分为三个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划分方式使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理想,热爱周围的环境,感受四季景物,使学生能够感受爱的教育,并且同情弱者,播撒爱心。但是在感知内容、收获情感体验的同时,学生也需要获得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文本内容,把握教材实质,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活动。例如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教授《紫藤萝瀑布》,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个中心呢?可以引导学生揣摩写景的句子,在体会修辞手法的同时,感受到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生命的美好与永恒的思考。

其次,要跳出教材看教材。教材是静态,要把静态的教材使用到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之中,要求教师把教材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和程序化,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教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有哪些收获?这一系列问题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不论是预习还是日常的自主阅读,都可以给学生有力的帮助。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样的童话就要采取将内容生活化的方式来解决。读过故事的学生马上可以想到,盲孩子之所以能见到光明,是因为得到了影子的帮助,可实际上他们并不珍视别人 (特别是父母师长)的帮助关怀,更谈不上对主题的全面理解。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这个困境?我提议学生放学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做这样一个游戏并记录自己的感受:蒙住眼睛五分钟,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可以相互交流,但谁也不能和你交谈。做过游戏的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谈了自己的感受:没有父母的帮助,蒙住眼睛的“我”在最熟悉的家里哪里也不敢去,什么也不敢做,而且没有人说话,非常孤单,父母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谈到这些,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别人的关心帮助对“我”是这样的重要,原来自己一直忽视了身边最亲近的人所给予的最真诚无私的关爱。在理解主题的同时,情感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再次,要有“大教材”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学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可以作为教材。特级教师吴乐琴曾说:“存在的一切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语文课,不辅以课外活动,是难以奏效的。七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连续一周记录天气预报和自己所观察到的天上的云的形态,为学习《看云识天气》做好准备。讲到这篇课文时,学生感觉到课文里所介绍的各种云的形态特点不再那么抽象了,而且结合平日的观察,更好地体会到这篇科学小品文既准确又形象的语言特点。

在组织进行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活动要求:1.继续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简单获取资料的方法;2.了解月球的基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3.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多媒体搜集到很多与月球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以及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确立了“月亮上究竟有没有人?”“月亮上的足迹是真是假?”“嫦娥与后羿”“月亮的别称”等活动专题,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制作了手抄报、幻灯片、研究报告等活动成果。通过学习与训练,逐步学会了从文本阅读发展到超文本阅读,从单纯文字阅读发展到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培养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技巧,提高了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搜集社会生活中的新鲜语汇和不规范现象,注意街头语言和广告语言的表现形式,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写作中学会观察生活,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作为教材的延伸,课外阅读也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为学生介绍《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上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我更注意引导学生跟踪阅读《语文课外阅读》的相关专题,使课外阅读更贴近我们的课本,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一点切实可行的帮助。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活用教材,就是教师自我超越的过程。

猜你喜欢

教材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