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绚烂背后话反思——新课程教学不能轻视文本的教学

2011-02-19安徽省芜湖市第三十九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整体新课程课文

■杨 帆 (安徽省芜湖市第三十九中学)

从2001年9月起,承载中国教育思想的新课程陆续进入千万所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鲜与兴奋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难以平静,教师们忙着组织、引导、点拨,学生们则积极地合作、探究、交流。师生智慧的火花不时闪现,创造的灵光常常闪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语文课堂图文并茂。语文课堂的教学呈现出罕见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在这精彩、绚烂的背后也透露了教学的放任、随意与浮躁,它促使所有的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具体过程深入反思,并郑重地、积极地思考对策,从而使新课程教学获得更大的成功。

王荣生教授说:“任何听过数位或数十位语文老师上课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是个体教师凭自己的语文知识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的语文教师任意择取或任意编造的东西,这些东西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他的话一语中的,说明当前有很多新课程的教学轻视甚至抛弃了文本的教学,突出的表现有:

1.只对文章作激发点拨,全然不顾及内容;2.浮光掠影,概述一点内容;3.追求快速高效,无暇把握整体;4.借助多媒体的视觉形象,不仔细研读文本;5.急于迁移、拓展,文本教学不透彻;6.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亵渎文本及作者的生命活动。以上这些做法显然违背了语文教育之本,偏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由以上内容可知,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文本的教学,它是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的凭借。文本中的范文有着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有的范文在思想史上和文学史上有特定的地位,不但要理解、掌握,还要熟记、背诵,否则就不能使灿烂的文明得以传承;有的范文文质兼美,读后可以修身养性,并得到艺术借鉴;有的范文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语文技能,是语文学习的一种例子。因此,文本的教学不容轻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不以文本为载体,这个目标又如何实现?下面我就谈谈怎样立足于文本的教学。

一、审视文本整体,教会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的正确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直观的感受,在无意之中被文章最精彩动人的方面打动,然后披文入情,沿波溯源,因形体味,深入文章内部去揣摩、品味、分析、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教授《丑小鸭》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没有丝毫顾虑和负担的情形下阅读故事,并设置以下话题:1.丑小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公平吗?2.在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3.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你还读过哪些童话?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便能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丑小鸭这一形象的思想内涵。有的还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受到思想的启迪。

切忌不顾文章的整体内容,自以为是地断章取义,肆意发挥,以致和文章的主旨相距甚远或截然相反。也不能“尽会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因而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杜绝学生不顾文本的整体深层意义,只顾排遣自己的感受或者宣泄自己的观点。如读了《背影》一文后,有的学生不顾文章中父亲“背影”的凝重与厚度,大谈文中父亲“婆婆妈妈”“违反交通规则”,此时教师不能默许甚至鼓励,否则,这种把教学责任转嫁到学生头上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偏颇。不可否认,学生阅读文本后,必然会有多元的观点、看法,但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尊重作者和文本本身,不能幼稚化地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

总之,文本的整体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但绝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其中任何精彩的片段都不能离开整体而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时要把握这个特点,引导、组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进行观照,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欣赏、揣摩、玩味,从而探究文章的主旨。

二、立足文本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积累丰富的语言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没有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只能是空中楼阁。要求学生懂得具体语言所表达的、概括的、揭示的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架空解说,而要引导学生把对语言的意义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使文本教学落到实处。有些词语句子的理解,则要启发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效果就会使人满意。

通过立足于文本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对于他们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十分有益。而积累精彩的名言警句,会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写作是积累的潜移默化。就某一次作文而言,学生可能借鉴了文本中的某篇课文,也可能是另一篇,这与阅读兴趣不同有关。兴趣爱好不同,阅读积累也就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喜欢优雅的语句,有的学生喜欢幽默的语句,有的学生喜欢富有启发性的名言警句等。教师应当允许个性差异的存在,鼓励他们不断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另外,文本中优秀的散文十分讲究词藻,不仔细咀嚼其中的语言,就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美。

三、反复诵读文本,培养语感和理解能力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的时候,学生能亲自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就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学习语文,必须有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加强诵读训练。训练时要求学生精神必须饱满,心到、眼到、口到、神到,全身心地投入。每个人要发出声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思考什么,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这样便能体验作品的情感,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领略作品的魅力和美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而且要教会学生诵读的方法,不妨按以下四个步骤实施诵读。1.知读。就是要求学生自己查字典、读准音,为预读的流畅打好基础。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就会使大脑从老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预读。就是让学生反复去读,达到基本读畅的熟练程度。但不是不注重环境的选择,不注重场合,而是要特别强调真实环境的渲染作用。3.听读。就是让学生听配乐朗诵的课文,品味课文意境,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4.说读。就是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潜意识处于催眠状态,处于“忘我的境地”“恍惚的境界”等意识状态中,听读结束后,复述课文或作文。至于作文,可以设计从“仿写”到“创造”的两步练习,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的外表形式开始,进而把握语言的内在意蕴。另外,在立足文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精心研究文本的思路,再确定教学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渐入佳境,探幽寻宝。同时要设置适宜的话题,便于学生顺利地展开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真正展开。

新课程的教学要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每一篇课文放置在整个教材或整个学段的大背景下进行,注意前后关联,使教学活动有整体的计划性。训练学生能力时要有层递性,一篇课文讲清楚了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就结束了,而是要恰当地进行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的教育,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能力。

参考资料: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整体新课程课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背课文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