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诗歌教学有效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2011-02-19汪淑霞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
■汪淑霞 (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
人教版教材非常注重诗歌教学,初中语文每册课本后安排了十首“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内容,作为考查要点。由此可见,诗歌是阅读学习不可或缺的语言材料,诗歌教学在语文阅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恰当地开展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现实的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广泛地实践着诗歌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精彩纷呈。但到了九年级,不少教师只重视阅读课中的现代文和文言文,对于诗歌教学,常常简单敷衍,或者让学生针对中考进行机械的背诵。有些教师甚至因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张,对教材中编排的诗歌单元直接略去不讲。
人教版教材对诗歌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这就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诗歌教学,整体构建诗歌教学,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主题单元设置背景下,实施单元整体化教学,实现诗歌教学与其他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诗歌教学与现代文阅读的整合
情境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在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如其分地利用诗歌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们就会调动情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对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致女儿的信》一文中涉及“什么是爱情”的主题。作为教师,我们在和学生研讨本文及爱情问题时,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本课教学时,教师把《诗经》中的《关雎》放在课堂伊始,利用诗歌主题与本课主旨的一致性迅速将学生带入爱的情感氛围中,为学生理解课文主旨作了情感铺垫。以引入的诗歌为基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我们对待美好的事物 (包括爱情)应有的慎重态度。这样,学生自然会怀着对美好事物深深的敬与爱走入这篇课文。无论是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诗歌的教学,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诗歌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它能促使孩子们展露天性、开启情智,更重要的是步入似曾相识的诗境,让孩子的思维在诗情中萌发,在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中积淀智慧。如果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于诗歌加以巧妙连接,应用对比,就能避免教学的单一呆板,使课堂更灵动。
笔者在教学《陋室铭》时,摈弃初读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的常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主质疑,先读题目提问,通过自读解决问题。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什么叫“铭”?这篇铭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学生对于“铭”的解释没有什么异议,但对于文章的寓意众说纷纭:有的说表达了作者孤傲的心情,有的说表现了作者远离世俗的清高……这时,笔者出示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请学生找找诗中的一些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学生找出了“凄凉地”“弃置身”“沉舟”“病树”等词并加以解释,笔者再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才恍然大悟。
在这堂课中,诗歌的中间引入是对整篇文章的背景的介绍,利于中心的提炼。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学生一读就明白,但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学生不能很好地概括,无法系统地把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而这篇铭文正好把刘禹锡当时的心境进行了整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巧妙连接,学生能够明确刘禹锡当时的处境和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本人。
三、诗歌与诗歌的重新组合
樊发稼老师曾说过:“诗歌,天然地和孩子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歌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天地广阔。在诗歌教学中,把诗歌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通过前后的巧妙勾连,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破阵子》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分组朗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然后提出问题: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感受到了辛弃疾对祖国的爱。教师进一步引导:这首词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的爱。在你的印象里,还有哪些作品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或者说你读过哪些爱国诗篇?请举例来说说。学生踊跃发言,情感达到了一定的高潮。此时,笔者出示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读后提问学生:从这首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情感在《破阵子》中是否有变化?学生思考后都有所感悟。
一方面把学生从课程领域引入孩子的生活世界,拓展了课程时空,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的精神日渐丰富。然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用朗读重温诗人对祖国的深沉感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朗读也十分投入。
此外,教师可以尝试把原诗改编成另一首诗歌,牢牢把握课内外诗歌之间的整合,通过课文与课外诗歌的比较,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发现其相同之处,巧借诗歌的表达形式来转换课文的表达形式。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也掌握了运用各种表达形式或修辞来创编诗歌的方法,在“诗化”的语文教学中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进入本色自然的文本境界。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如果说是一种“浪漫”,那么这种“浪漫”应该与“现实”相结合;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如果说是一种“创作”,那么这种教学形式的“创作”应该与课文内容相契合;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如果说是一种“激情”,那么这种教学语言的“激情”应该与学生的情感实际相整合。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在‘诗意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虚高化、宽泛化、媚俗化、形式化等倾向”,那是因为有的老师把课堂当作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考的重点落在了如何表现语文教学的诗情、诗意上,教学的着力点花在诗化语言的推敲、诗化情境的营造与设计上,而恰恰忽略了学生与教师在生活经历、知识积淀、感悟能力、情感世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恰当、适度地引入与阅读教学相关的诗歌,进行诗歌教学的有效整合,刚好弥补前面所提到的遗憾。
本文从诗歌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整合、诗歌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诗歌与诗歌的重新组合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希望教师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使学生真正徜徉在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