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11-02-19崔俊辉王艳霞郭造强张素娟陈旭东
崔俊辉,王艳霞,郭造强,张素娟,陈旭东
(1.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石家庄 050061)
目前中国粮食供需总体上处于紧平衡状态。但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状态将长期存在,我国粮食安全仍存在潜在危机[1]。国家发改委已编制《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河北省是粮食主产省之一,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近几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连年创出新高,从2005年的2 975亿元,到2006年增加为3 397亿元,再到2007年上升至4 318亿元,2008年“三农”支出5 625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达7 161.4亿元,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8 183.4亿元。因此,当前粮食生产乃至整个“三农”工作都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应紧紧抓住,推动河北粮食工作的发展。
1 河北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1 发展历程
1949年以来,河北粮食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9~1958年粮食生产恢复阶段:10年间,粮食总产从469.5万t增加到837.6万t,总共增长368.1万t,增幅达78.40%,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水平呈较快增长态势。 (2)1959~1963年停滞徘徊阶段:5年间,粮食总产从837.6万t降低到551.8万t,减少285.8万t,降幅达34.13%,“大跃进”和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出现滑坡。(3)1964~1979年波动增长阶段:粮食总产从551.8万t增加到1 779.7万t,总共增长1 227.9万t,增幅达222.53%,这一时期农业基本建设取得重要成绩,生产条件得到改善。(4)1980~1998年平缓增长阶段:粮食总产从1 779.7万t增加到2 917.5万t,总共增长1 137.8万t,增幅达63.93%,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单产增长带动总产保持上升状态,1982年摘掉缺粮省的帽子,198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通过350kg,1991年实现由粮食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5)1999~2003年波动下降阶段:粮食总产从2 917.5万t降低到2 387.8万t,减少529.7万t,降幅达18.16%,主要是受粮食种植效益下降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粮食生产整体出现滑坡,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单产连续下降。(6)2004年至今持续增长阶段:粮食总产连年增长,从2 387.8万t增加到2009年的2 910.2万t,国家出台了包括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免除农业税、扩大良种补贴、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有效遏制了粮食生产滑坡的局面,粮食生产开始回升。
从生产变化情况来分析,全省粮食生产主要受到社会重大变革、粮食生产政策调整、农业生产条件、化肥等农资投入、科技进步、价格变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产变化比播种面积变化对总产的影响更大。
1.2 粮食生产现状
据《河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21.7万hm2,比2008年增长1.0%,总产量2 910.2万t,增长0.2%,连续6年丰收。目前,全省粮食种植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产业带已具雏形。初步形成了以京山、京广铁路沿线为重点的优质小麦产业带,以京山、京广铁路沿线、低平原和张承坝下地区为重点的优质玉米产业带[2],小麦产业带播种面积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3/4以上,玉米产业带播种面积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4/5以上。
河北省粮食品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稻谷、马铃薯、甘薯等,其中小麦、玉米是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玉米的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重每10年增长10%左右。2007年,小麦、玉米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85.5%,产量占92%。
2 粮食生产制约因素
2.1 耕地减少
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全省耕地面积在1978~2008年间,由667.5万hm2减少到590.1万hm2,累计减少77.4万hm2,年均减少2.58万hm2。从时间分布上看,生态退耕集中在2001~2006年间,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2002~2007年间,建设占用集中在2005~2006年,耕地减少的趋势到2007年基本缓和。另一方面,根据《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全省通过开发、复垦、土地整理等可增加耕地的潜力仅为23.53万hm2,仅占2007年末实有耕地总资源631.5万hm2的3.7%。而且,这些后备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零散、偏僻、瘠薄、盐碱、沙化、陡坡等障碍因素较多,潜力发挥难度很大。
2.2 水资源短缺
2.3 成本与效益制约
增加粮食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粮食的经济效益和比较效益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成本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远大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以化肥中的尿素为例,2000年春季的价格是1 100元/t,2009年春季的价格是1 700元/t,上涨了55%,而与此同时,国家小麦收购保护价由2000年的1.24/kg提高到2009年的1.74元/kg,仅提高了40%,远低于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农资成本提高使种粮效益持续下滑。
种粮比较效益低也是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生产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为例,一年两季(小麦、玉米)每667m2的纯收益约800元,而种大棚菜每667m2每年的纯收益约8 000元。再有,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男劳力都外出务工,农田主要由妇女和老年劳动力经营;另外现有家庭承包体制下每户的农田规模过小,而土地流转太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形不成规模效益。
3 粮食生产潜力与增产策略调整
3.1 粮食主产区
根据《河北省统计年鉴》,2006年按照粮食总产和单产排序,前89个县 (市、区)粮食总产253.05亿/kg,占当年全省粮食总产270.3亿kg的94%。这89县 (市、区)基本都位于河北平原,常用耕地面积合计388.35万hm2,占当年全省常用耕地面积 (588.25万hm2)的66%。该区各县市小麦、玉米单产全部超过3 000kg/hm2,基本消除低产田,但仍有相当部分属于中产田。其中,小麦有68个县市单产低于400kg/667m2,仅有21个超过400kg/667hm2;玉米有34个县市单产低于400kg/667m2,其余55个县市超过400kg/667m2。如整合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的力量向该区倾斜,以提高单产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推进技术进步为支撑,建立稳产高产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批粮食高产稳产示范县,可确保全省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
3.2 品种
2007年小麦、玉米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85.5%,产量占92%,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小麦、玉米两个品种。小麦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年限一般为3~5年,而新的小麦品种的审定要求是增产3%以上。玉米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年限一般为5年左右,更新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一般为5%以上。2007年小麦、玉米单产分别为330kg/667m2、331kg/667m2。从全省粮食单产发展趋势看,2006年粮食单产290.7kg/667m2,比1990年的222.3kg/667m2提高了68.4kg/667m2,平均每年提高1.9%左右。照此计算,如果稳定现有粮食种植面积,加大粮食优良品种更新的支持力度,全省粮食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
3.3 节水灌溉
今后粮食增产主要靠提高单产来解决,而水是单产上台阶的主要限制因素。扩大节水浇灌面积是河北省粮食持续增产的关键。可推广的主要技术有喷灌、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膜上灌等抗旱节水技术。一直以来,不合理的用水制度和落后的用水技术导致全省小麦生产中灌溉用水的有效率仅为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5%~30%。如果在全省适宜麦区全部实施小麦节水技术,节余下来的水可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3.4 调整增产策略
河北省粮食增产潜力虽大,但生态代价巨大。即使以不增加农业用水量为前提,水资源总量仍难以支撑农业用水的持续需求,必将超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裂缝和塌陷等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环境地质问题。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宜降低粮食增产目标,并进行专项研究和规划,以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为原则,根据以农用水资源为主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确定河北省粮食生产品种结构与布局以及粮食产量目标。
4 粮食增产的建设领域
4.1 设立基本粮田保护区
设立基本粮田保护区。(1)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选择地力最好、集中连片的耕地划定基本粮田保护区。(2)基本粮田仅用于粮食生产,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品种实行政府计划强制更新。(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更严格的基本粮田保护条例。(4)农业主管部门及其技术部门对基本粮田实行专项对口管理,重点加强对基本粮田保护区内的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户科学管理与耕作,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优质高产。(5)以专项资金对基本粮田的承包农户实施专项补贴,弥补市场差价,增加农户收入,达到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的目的。(6)粮食主管部门与农户签订预期合同,限定品种、质量、产量。
4.2 中低产田改造
改造中低产田是目前提高粮食产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据统计,中低产田改造后,每667m2可增产粮食80~100kg[4],效果非常明显。并且,由于采取的是综合性措施,改造后的中低产田绝大部分成为了节水示范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田,现代农业示范田。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根据其基因型资料实施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给药,筛出CR的危险人群,换用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获得更大益处。必须承认的是,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不足,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大样本量的深入研究。
4.3 水利建设与节水
4.3.1 田间节水灌溉
作好工程节水,大力建设管灌、微灌、喷灌、渠系防渗等工程的同时,推广农艺和生物节水技术。普及小麦、玉米节水品种和技术措施。加强用水管理,发布科学的灌溉用水定额,激发群众节水的积极性。逐步实施农业用水计量,创新农业节水管理手段。
4.3.2 跨流域调水
引黄工程是河北省战略性水源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补充,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黑龙港地区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应加快中东部平原引黄配套工程建设。
4.3.3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以节水改造为中心,更新改造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加强渠系工程改造,对各级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完善各级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4.4 优良品种研发与推广
整合全省育种领域的科技资源,实行统筹配置,加快材料、理论、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建立稳定、集中的种子生产基地,应用规范化种子繁殖技术、先进种子加工检验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和生产供给能力,加快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5]。
构建以种子管理机构、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新品种科技示范点,形成完整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网络。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审核、发放,严格办证条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种子、生产不合格种子、销售未审定品种的行为,坚决杜绝违法生产的种子和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利用良种补贴涉及的种子量大、面广、集中的优势,促使优良品种迅速用于农业生产。
4.5 农业科技与耕作管理技术推广
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必须建立面向农户的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网络。在县、乡、村、户不同层次,针对各层次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服务模式,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服务。实施科技进农户,培育一批技术强的科技示范户。在粮食主产区普遍建立以面向农户和田间,具有固定人员、固定场所和必要服务设施的科技进村服务站。将村站建设成集技术推广、农资供应、信息传播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服务实体。
5 推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5.1 推进土地流转,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方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管理,搞好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
5.2 提高政府投入水平,形成政府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鉴于粮食生产在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脆弱性,粮食为国民经济的多重贡献性特点,增加粮食生产的公共财政投入,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等都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增加财政支农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渠道,调整资金投向,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3 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
实行农业补贴是世界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最直接最见效的措施。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粮食综合补贴,变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增加补贴透明度。在种粮补贴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完善粮食补贴,实行“谁种粮补贴谁”的粮食补贴政策。使粮食直补政策成为一项持久的、稳定的支持粮农的政策,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加强对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把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1 陈印军,王勇,卢布,等.国际粮食形势及我国粮食生产潜在危机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1):9
2 王健.加快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研究.中国集体经济· (下),2009(10):32~35
3 高太忠,罗人明,黄群贤,等.河北平原地下水开发中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9):6~9
4 蒋和平,崔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科技成果纵横,2009,(4)
5 郭造强,李霄汉,等.河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