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化的思考
2011-02-19章力建朱立志
章力建,朱立志
(1.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北京 100125;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1 标准化是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标准化是产业化的重要基石,产业化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标准化,从原料、生产、包装以及废弃物处理到产后的储藏、运销以及技术服务都必须要求按照标准操作。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可以通过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效地拉动标准化在整个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实施,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催化剂;另一方面,标准化也是龙头企业长效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不仅可以节本增效,还有利于企业通过质量和特色去占领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化的内涵就是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标准[1],推广应用到生产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龙头企业的发展科学化、系统化。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评价认证体系建设,核心工作是标准的实施与推广[2]。
2 龙头企业标准化是农业标准化的突破口
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龙头企业标准化可以通过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效地推动标准化在整个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实施。
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土地利用标准化,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二是水资源利用标准化,实现全方位节约用水;三是投入品标准化,达到科学使用投入品的目标;四是装备标准化,切实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节能效率;五是养殖业标准化,促进生态养殖业的发展;六是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使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同时得到提升;七是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标准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应用。
农业标准化由于涉及广大的农村和分散的农户,工作十分复杂,必须分步进行。龙头企业标准化既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突破口。因此,农业标准化进程的第一步应瞄准龙头企业标准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与农民专业协会的联系,带动广大的农村和分散的农户稳步走上标准化之路[3]。
从全球来看,标准化不能离开“清洁生产”这一标准基线。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总结20多年来“末端治理”的教训,正式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受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在1993年提出并推行“清洁生产”,1994《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列为重要内容。现阶段,实行“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开发和利用清洁的技术,把污染控制由末端治理方法上升为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及有效管理,是“清洁生产”所关注的新思路。“清洁农业”是“清洁生产”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应用,不仅要求在田间场中实施清洁生产操作规程,还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清洁操作,最终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清洁化供给。龙头企业通过对农业产业链的拉动,必然有效促进“清洁农业”这一标准基线在整个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贯彻,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3 龙头企业标准化是有效保护产地环境的重要抓手
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带动下展开的,经过多年努力,成效显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它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但比绿色食品标准要宽。“绿色食品”的A级允许在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质量安全标准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绿色食品”的AA级禁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任何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符合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4]。
龙头企业标准化离不开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供给,因此必然会增加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需求,从而大力促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的保护[5]。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投入品质量方面。投入品的有害成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主要通过施肥、用药、灌溉等生产活动导入到农业生产系统,危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因此,要严控投入品质量[6]。在施肥方面,注重用无公害环保化肥、复合肥和有机肥,同时,针对有机肥的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要严格执行有机肥产品质量的行业标准,并确立严格的产品登记和质量检测制度,检测项目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和水分的含量外,还须包括对农药残留和无机毒物等有害成分的检测。要大力发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以减少对化肥的需用量。我国目前已开发出根瘤菌肥、磷细菌肥、钾细菌肥、固氮菌肥和复合肥等,这些肥料具有无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应大力推广和施用[7]。在用药方面,要有药物成分的明确数据并据此科学指导施用。要尽量控制使用对环境有污染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例如,长效、缓释、控释农药,这些是由常规化学农药添加缓释剂加工而成,是农药的新剂型,它可根据需要缓慢的释放农药,既可控制、预防有害生物危害,又可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在灌溉方面,要加强对污水灌溉的管理,严控城市污水、工业废水中排放的重金属、有毒害有机物及酸碱度等标准,保持农业灌溉用水的清洁度。
二是在生产操作规程方面。在施肥、用药、灌溉等环节,严控投入品质量是必须的,但同时针对每一种投入品还应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例如,根据土壤养分和作物需要,配方平衡施肥,在规定时间内施用规定的量,而且这些规定要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并体现在合法的操作规程中。通过测土施肥、计算机推荐施肥等计量施肥方法,根据农作物的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可以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易挥发的化肥应深施覆土,并及时适量灌溉,以利于土壤吸附和作物吸收,减少化肥的流失;根据肥料的种类及理化性质,合理混用肥料,如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混用,不仅仅在肥效上可以互补,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8]。
三是在农业污染综合防控方面。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生立体交叉污染是工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伴生产物,是由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人类活动引起的[9],因此在立体污染的防控技术上,一方面要审视以往技术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从而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建设工作。首先,避开地球化学污染的威胁,因为某些地域地壳化学构成特殊,有害金属元素如铅、镐、汞、砷、氟等相对富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其次,产地内工业“废气”、“废液”、“废渣”治理要达到规定的标准。第三,在畜禽养殖区,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处理标准化,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产地的大气、土壤、水体要进行定期检测,保持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4 龙头企业标准化的主要障碍
4.1 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制定标准时难以真正遵循广泛征求意见原则和协商一致原则,标准不能真实、全面、有效地反映相关各方的利益,特别是用户利益和要求的变化,降低了标准适应性、适时性、有效性,影响了标准实施效果。大量技术数据和指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外标准,缺乏针对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的验证性研究。
4.2 专业人才短缺
标准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不高,懂技术的不善于管理,善于管理的又不懂技术,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标准化工作相脱节,使得站在最前沿的科技专家难以参加具体的标准化制定工作,参加的比例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标准缺乏科技含量和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4.3 经费长期不足
标准化工作经费的缺乏,使得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开展,标准的技术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正常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不能参加,采标工作不能正常开展,高级技术人才不愿意从事标准化工作,这是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经费不足还导致检验设备和检验技术落后,这也是制约标准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4.4 管理不规范
一些标准多头管理,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例如,一些农业部门的农资行业标准与化工行业标准有时会出现不一致,而有关部门却往往依据后者为部分企业颁发许可证,使得执行农业部行业标准的企业无所适从。
4.5 标准设置不系统
我国现行农业标准多为农产品质量标准,缺少有关农产品生产规程、种源、产地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标准;多数规程只注重栽培技术,却忽视了土壤条件和病虫害的防治、化肥的使用等相关的技术。
4.6 宣传贯彻不到位
表现在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生产者难以索取到标准文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不够,企业和农民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尤其在一些地区,由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等原因,有些企业、农户竟不知标准化为何物。有些地区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认为当地不需要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或标准化不适合当地发展。
5 龙头企业标准化的主要措施
5.1 完善标准化制定工作的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和完善标准信息网络体系,使标准从研究、制定、宣传、执行到信息反馈,逐步走向正规化。缩短标准更新周期,加快标准更新步伐,尽快解决超龄标准问题,应加强超龄标准的复审工作,提高标准的水平和技术含量。在制定修订标准时广泛征求意见,力争真实、全面、有效地反映相关各方的利益,特别是用户的利益的要求,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标准的适时性。
5.2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培养和吸收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人才参加标准化工作,还应制定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专家参加具体的标准化工作,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科技人员效绩考核指标中增加对参加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5.3 加大投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标准化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标准是公共产品,属于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予以支持。
5.4 加强标准化的法制化管理
加强标准管理的立法,确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目前农业产业标准化涉及农业、商业、轻工业、计划、财政、金融、工商、税收等多个部门,这样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综合服务职能和协调职能,避免体制性障碍,弱化部门壁垒和管理职能,打破行业界限和条块分割,逐步走向管理的一体化。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密切配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审批机制和形成简单、快捷、高效的工作程序。
5.5 加强对标准化问题的科学研究
开展标准基础技术研究是解决标准水平偏低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措施。确定研究的重点领域,研究标准技术依据的科学性、核心数据的可靠性和关键技术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实验研究并积累原始技术数据,将核心技术和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融入标准,通过实验验证和考核研究确定农业标准技术指标。将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与标准基础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和利用国外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巧和方法的同时,注重研究如何利用民族习惯、地理位置、气候差异和资源特点带来的差异性。充分发挥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企业等机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组建一批农业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5.6 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龙头企业标准化要走“公司+协会+基地+标准”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龙头企业标准化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标准化单靠基层行政组织是“统”不起来的,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也包揽不了,企业单家独户更不可能办到,行业协会是必不可少的纽带。
5.7 广泛开展标准化宣传与培训工作
实施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对标准化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着标准化工作的成效。要把实施标准化变成广大企业的自觉行动,必须强化标准化意识。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标准化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做到认识到位,督促检查,狠抓落实。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在开展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引导企业自觉应用农业标准。在工作中,要把标准化工作与制定规划及研究政策很好地结合起来。
1 奚振邦,王寓群,杨佩珍.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有机肥问题,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2):1
2 章力建,顾晓君,朱立志等.实施集成创新战略建立崇明生态岛农业立体污染防控体系.上海农业学报,2006,22,(4):1~5
3 章力建,朱立志.综合防治农业立体污染,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农业质量标准,2006,(6)
4 章力建,胡定寰,杨伟民.现代农产品供应链 (超市)在农业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4):12~16
5 张怀福.保持土壤肥力和清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兰州科技情报,2001,(6)
6 刘素芳.“绿色食品”开发与清洁农业技术.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
7 陈宗懋,阮建云,蔡典雄等.茶树生态系中的立体污染链与阻控.中国农业科学,2007,40,(5):948~958
8 刘二妹.对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乡镇经济,2005,(6)
9 杨辉.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措施及启示.中国标准导报.2005,(5)
10 耿志明.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发展建议.中国标准导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