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1-02-19陈生斗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年3期
关键词:标志农产品质量

陈生斗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北京 100026)

1 充分肯定“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强有力的推动下,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暨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系统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心工作,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树立安全优质公共品牌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 “十一五”期间工作成效显著

1.1.1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截至“十一五”末,全国共认定产地5.896 8万个,其中种植业产地3.625 1万个,面积5 194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按总面积1.3亿hm2计算);畜牧业产地1.609 7万个,规模54.092 8亿头 (只、羽);渔业产地6 620个,养殖面积299万hm2。有效无公害农产品5.653 2万个,其中种植业产品3.990 6万个、畜牧业产品8 187个、渔业产品8 439个,产品总量达2.76亿t,认证农产品约占同类农产品商品总量的30%。与“十一五”初相比,产地、产品个数和产品实物总量分别增长了1.7倍、2.4倍和1.6倍。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自2008年2月正式起步,截至2010年底,累计公告发证产品535个,累计完成公示产品606个。

1.1.2 体系队伍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日益科学。工作机构方面,目前全国已设立66个无公害农产品省级工作机构和5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省级工作机构,地、县农业部门也大多成立或明确了相应工作机构,贯通部、省、地、县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人员队伍方面,截至“十一五”末,共培训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1.237 4万人次,内检员4.599 9万人次,培训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核查员2 829人,组建了一支服务意识好、业务能力强、专业结构合理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检测机构方面,按照择优委托、优胜劣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截至“十一五”末,共备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210家,产品定点检测机构18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品质鉴定检测机构93家。队伍管理方面,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管理办法、检查员 (核查员)管理办法、注册准则、内检员管理办法、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了工作机构考核激励机制、检测机构动态管理机制、检查员注册制度、检测信息月报制度,强化了队伍管理,提升了体系队伍能力。

1.1.3 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在加快发展、扩大总量规模的同时,整个工作系统全面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监管措施落实,证后监管得到全面强化。“十一五”期间,无公害农产品产品抽检覆盖范围和品种不断扩大,产品合格率稳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年度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农业部历年例行抽检结果也显示无公害农产品合格率明显高于普通农产品。“红心鸭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在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专项抽检中,无公害农产品均未发现含有禁用物质,合格率100%。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监测从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监测合格率都为100% 。历次的检测结果表明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是安全可靠的。

1.1.4 制度规范基本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标志着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全方位迈向依法管理阶段。为切实做到依法推动发展与依法加强监管相结合,积极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调整理顺了认证审查分工,完善了分级审查制度,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审查关口前移;建立了规范高效的便捷式复查换证工作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复查换证率;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管理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了配套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制度体系,对申请主体资格确认、地域范围界定、产品品质鉴定、材料审查、专家评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增强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了事业健康发展[1]。

1.1.5 功能作用日益显现

“十一五”期间,无公害农产品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特别是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引导健康消费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方便快捷入市。目前各地积极推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都把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作为基本要求,实行免检入市。二是推动规模化生产。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大多是连片成块、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种植业产地平均规模达到近1 500hm2,有力地推动了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生产。三是促进优质优价。据调查,市场上销售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农产品。河南省巩义市小金籽玉米糁经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贴标后,单价和销售额分别提高了50%和80%;陕西省山阳县丰阳无公害鸡蛋贴标后产品价格提高20%~30%;山西省沁水黑木耳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价格从登记前的98元/500g上升到130元/500g,年产值比登记前增加500余万元。四是提升品牌形象。四川宜宾早茶和江苏天目湖白茶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后,知名度迅速提升,分别被确定为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人民大会堂和上海世博会特供茶。80%的消费者表示在购买农产品时会优先选择带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农产品,表明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方面作用明显。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紧紧围绕农业部确定的“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工作目标,狠抓落实,圆满实现了各项工作目标。总的来看,2010年工作措施实、成效大、亮点多。

1.2 2010年圆满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1.2.1 认证登记产品创新高

2010年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05 3万个,复查换证产品1.113 4万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333个,均创历年之最。从地域分布看,江苏省、黑龙江省2010年新认证产品均在3 000个以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上海市新认证1 356个产品,增长幅度最大;从行业发展看,畜牧业无公害农产品2010年新认证企业数、产品数和产品规模与往年相比均有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

1.2.2 启动园艺场整体认证

根据实际情况,顺应工作需要,适时启动了园艺场整体认证,并在上海和江苏开展了试点。从结果来看,成效非常明显,既丰富了认证模式,又完善了认证制度,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从关注单一产品安全向基地生产过程安全、从单纯符合性评价向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转变,有力保障了上海世博会无公害农产品有效供应。

1.2.3 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改革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统一要求,经专家充分论证,制定了标准体系改革规划,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改革。年初,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测目录,实现了对认证农产品检测参数的科学应用和动态管理,为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4 强化监督检查

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一是开展了获证产品质量抽检,加大了抽检比例和覆盖范围,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抽检项目,确保抽检结果客观科学;二是实施了综合检查,对获证产品质量控制、投入品使用、包装标识、认证登记工作规范性等进行了全面检查,并首次吸纳地方工作机构负责人参与异地检查,在查找隐患、交流工作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组织了助世博、助亚运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检查,组织各地落实监管措施,加大对供沪、供穗获证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世博会、亚运会农产品质量安全。

1.3 主要经验

1.3.1 始终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导

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推出的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公益性品牌,也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都积极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纳入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动。目前,大多数地区都建立了获证产品补贴制度,并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纳入政府或农业部门目标考核内容;山西、重庆等地分别以省政府或农委名义出台了加快“三品一标”发展的意见,江西、四川等省设立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专项工作经费,并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向农产品地理标志倾斜,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政府重视的地区,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就快。

1.3.2 始终坚持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行以“品牌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黑龙江、江苏、山东等省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本建设和示范园区创建等农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认证工作结合起来,将通过产地认定作为项目实施和验收的基本条件;新疆、河北等地加大购标补贴力度,支持企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壮大产业;福建省龙岩市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为抓手,扎实开展生猪标准化示范场项目建设,有力提升了龙岩市生猪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出了标准化与产业化紧密结合、互促互进的发展模式。

1.3.3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优化机制并举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促进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全系统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手段,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发展机制上的创新。根据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环评、一体化推进、便捷式复查换证、园艺场整体认证、标志使用方式改革、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创建等新思路,有力推动了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在完善京内评审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京外现场专家评审的新模式,在现场核查方面,探索了省际互查的新方式。

1.3.4 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事业的发展壮大,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需要协调统一。多年来,工作系统认真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在推进产品规模发展壮大的同时,全面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监管措施落实。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各地坚持依法推动发展与依法加强监管相结合,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将无公害农产品证后监管纳入到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予以突出和加强;甘肃省通过推进立法,强化职能,理顺了各级机构监管职责,证后监管明显加强;福建省率先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年度监督检查制度,将年度监督检查合格作为申请复查换证的前置条件,促进了生产主体加强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此外,检测机构在科学制定标准、严把检测关口、产品监督抽检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证获证产品质量、确保认证有效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

2.1 全面把握“十二五”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

2.1.1 牢牢把握有利时机

从生产方面看,农业标准化的全面推行和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从消费方面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流通方面看,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将成为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关注,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整个系统要牢牢把握有利时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力推进事业加快发展。

2.1.2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积极应对。从发展角度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小农模式难以适应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经过前些年的快速发展,易于认证登记的产地产品大都已进行了认证和登记,工作推动的难度加大。从监管角度看,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规模越来越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复杂多变,监管的压力与日俱增。从认证动力角度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获证产品的质量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申报主体的积极性。

2.1.3 切实明确发展目标

根据部里的要求,“十二五”期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要达到全国产地总面积的60%,产品数量要达到7万个,产品总量占同类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左右,获证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要稳定在98%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质量大幅提高,力争新登记1 000件,初步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可追溯制度和长效监管机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水平和对等保护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工作机构加快向地县两级延伸,健全手段,增强能力,把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练就成“体系健全、职能充实、业务精通、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力军。

2.2 “十二五”重点工作

2.2.1 推动快速发展

虽然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规模增长迅速,但从整体来看,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占全国食物生产总量的比重依然很小,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产品总量相对不足仍是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无公害农产品要围绕稳定数量、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率三大目标,紧密结合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产业化推进项目,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挖掘认证潜力,控制认证风险,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要加快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充分利用资源普查结果,注重培育申报主体,加快登记一批知名度高、有一定产业规模、产业发展潜力大的传统地域特色优势农产品。

2.2.2 构建监管长效机制

未来5年,产品证后监管要按照法规的要求,以质量监督和标志管理为重点,健全制度,完善手段,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为主导、行业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的监管运行机制。质量监督要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等实施全过程监管,突出关键控制点,前移质量保障关口;建立健全部、省、地、县一体化推进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实现质量抽检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标志管理要以提高标志使用率和增强标志影响力为工作着力点和落脚点,研究推进标志使用方式改革,加强标志市场检查,严厉打击假冒标志等不法行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标志使用与证书发放、项目申报、财政补贴、市场准入等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企业主动规范使用标志。

2.2.3 完善体系队伍

“十二五”期间,要从健全机构、充实职能、改善条件入手,加强体系队伍能力建设。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要在完善省级工作机构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工作机构向地县延伸,努力推动乡镇一级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人才队伍建设。要继续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扩大检查员、核查员、内检员队伍,增强业务能力。要适应法律法规要求,加快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改革,探索建立新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增强标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检测机构管理,优化布局,强化能力,健全完善检测机构考核激励机制和淘汰退出机制。

2.2.4 提升产业水平

充分发挥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带动作用和标准化示范引领功能,以品牌化带动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要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发挥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增强当地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化企业与获证基地对接,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获证产品市场开拓,努力把经过认证登记的农产品产业培育为当地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

2.2.5 强化品牌打造

“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要积极加强获证产品市场推介,利用农交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览展销会,充分宣传展示获证产品;各地也可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本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把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重要展示内容;有条件的地区要在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充分利用各地农业信息网,建立完善供求信息公共平台,促进产销对接。

关于“十二五”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部中心已按照部里的要求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推进措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十二五”发展规划。

3 扎实做好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

2011年,部里确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目标是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 000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 000个,到期复查换证率达到70%,新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300个。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部署,继续围绕“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扩大规模促供应、强化监督保质量、突出宣传强品牌、改革创新增活力,大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扩大规模促供应,就是要继续加快发展,迅速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强化监督保质量,就是要加强监管,确保获证产品质量,维护认证、登记公信力;突出宣传强品牌,就是要强化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改革创新增活力,就是要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增强事业发展活力。按照这个基本思路,2011年要集中精力,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从促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角度出发,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持续扩大总量规模。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核要继续坚持从严从紧的工作方针,在严格程序、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重点产品认证、复查换证和园艺场整体认证,健全完善制度规范。抓好重点产品认证,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围绕园艺产品和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充分利用各类在建农业项目的资源优势,加快“菜篮子”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高、质量控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充分发挥其组织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做好复查换证,重点是要兼顾质量与效率,要在确保复查换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确保复查换证率。要继续完善集中便捷复查换证工作模式,强化复查换证现场检查,积极开展复查换证业务培训,加强对复查换证较为集中地区的指导。各地工作机构,要加大复查换证工作统筹力度,及时跟进,做好指导服务,力争实现到期产品应换尽换。推行园艺场整体认证,要加强申报主体管理,通过强化申请主体的资质条件和内部质量控制能力的审查,对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园艺场产品实施整体认证。2010年,部中心已经在上海和江苏进行了试点,成效明显。2011年,要总结园艺场整体认证试点经验和成功做法,健全制度,完善程序,结合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在全国选择一批质量控制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大的园艺场实施整体认证。健全完善制度,要在认真梳理现有制度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级审查制度,落实审查责任,充分发挥省、地、县各级工作机构优势,提高认证审查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渔业产品认证现场检查评定细则》等制度规范,不断优化完善认证审查程序。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整个系统要密切关注产地环境安全问题,对于存在较大风险的地区申报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要审慎对待、严格审查,对于已获证产地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或不符合标准的,该整改的要整改、该撤证的要撤证。

3.2 加快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

近年来,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进措施实、效果好、势头强,各地积极性高涨,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要从4个方面着力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一是加快登记。要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充分运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普查结果,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挖掘和申报主体培育,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组织申报工作,全面加快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同时,要深入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调查和挖掘,为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确保质量。要围绕提高审核通过率和工作效率,从健全制度、强化培训和加强指导3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登记审查工作质量。要完善登记程序,规范申报材料,落实逐级审查责任。部中心将制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指南和审查指南等配套制度,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区、本行业工作需要的制度规范。要实施分类指导,加大对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地区和行业的指导、支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区间、行业间协调发展。三是开展示范创建。与“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专业示范村认定紧密结合,按照品牌化创建、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和分类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创建的管理办法、程序规范。四是加强合作交流和技术研究。跟踪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开发国际动态,积极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谈判磋商,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合作研究交流。加强登记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品质限值标准、追溯管理技术模式探索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提供技术保障[2]。

3.3 全面强化证后监管

证后监管是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2011年监管工作要突出抓好产品质量监管和规范标志使用工作,跟进做好应急预警工作。一要狠抓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重点上,要在完善产品抽检制度的基础上,深入推行全程监管,突出加强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控制、投入品监管、产品质量检测、包装标识管理等为重点环节的监管;推进方式上,要以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年度抽检和无公害农产品综合检查为主要手段,坚持终端检测和源头治理两手抓;区域布局上,要以相关产业主产区、优势产品和大中城市郊区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域;产品选择上,要以“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为重点产品。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追溯管理制度。二要规范标志使用。结合追溯管理的探索与建立,加大标志推广力度,着力提高标志使用率。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方法,要针对贴标困难的产品,探索标志使用的可行办法,试行多种类型的标志使用方式。加强标志使用监管,要积极主动经常性地开展标志市场大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伪造、冒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三要强化应急预警。重点是要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机制。对于在现场检查、材料审核、产地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检测中的突出问题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和预警,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要畅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做好处置反馈工作。

3.4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

健全体系队伍、强化能力建设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体系队伍建设,要从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健全体系、增强能力。健全工作队伍,要以培养练就成“体系健全、职能充实、业务精通、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力军为目标,推动工作机构向地县两级延伸,结合乡镇一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乡镇级监管员,稳步扩大检查员队伍,建立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规范管理,增强能力。完善支撑体系,要重点强化技术培训、加强检测机构管理。技术培训要创新方式、提高效率、加大力度,修订完善相关培训制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检测机构要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检测能力,提升检测水平,认真发挥检测把关作用,对产品检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要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准确做出预警。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改革要继续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5 强化政策支持和品牌打造

政策支持和品牌打造分别是事业发展的外部拉动力和内在驱动力。要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和品牌打造,构建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根据部领导指示,部中心正在配合部监管局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的意见,争取以农业部文件下发。各地要努力推动将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无公害农产品事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级政府对农业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大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投入,将工作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确保经费有保障、工作有手段。二是强化工作宣传和品牌打造。加快推进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新版)正式运行,进一步强化网站的信息发布、查询、宣传和推介等功能;加强与各类公共媒体合作,围绕重要工作部署和重大工作进展,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农交会、绿博会、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以及农业网络信息平台,通过举办论坛、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扎实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增强品牌影响力,以品牌化推动标准化。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行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各级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要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事业的新局面。

1 陈晓华.持续发展“三品一标”,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1):5~8

2 陈生斗.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新成效 新机遇 新措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1):5~9

猜你喜欢

标志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质量”知识巩固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认标志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