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2011-02-19梅冠群
梅冠群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市 300071)
生产资料流通业是工农业生产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业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流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各类流通方式稳步发展。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流通业的快速与创新发展,以促进和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生产资料流通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按照服务功能划分,国外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可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两类,两者之间通过互促式与融合式发展,推动生产资料流通业向现代化、立体化方向转变。
一、传统型生产资料流通模式
传统型生产资料流通指以大、中、小型有形交易市场为主体,以直销、代理等传统产销关系为主要方式,突出批发、零售、展示、物流等功能的生产资料流通模式。这类流通模式起步较早,历史悠久,迄今为止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生产资料流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了与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管理方式的融合发展,继续保持了生命力和竞争力。
1.超级市场、百货店、专业批发市场、展会等大型有形交易市场是生产资料流通的重要方式,是发达国家生产资料批发与零售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并实现了以经营模式的创新来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
有形交易市场是生产资料流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发达国家生产资料流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包括批发市场、超级市场、大型百货店、展会等多种形式,是解决生产集中化与需求分散化矛盾的产物,是生产资料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集的重要节点。传统大型有形交易市场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流通方式,并非所有的生产资料都适合,它与生产资料的自然属性、供求状况、市场结构等特性均有一定关系,如英美各国的有形市场主要经营工具类、配件类、中小型机电产品和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这类产品具有标准性不强、展示功能突出等特点。
发达国家的有形交易市场主要包括超级市场、百货店、专业批发市场、展会等多种形式。超级市场、百货店经营的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资料只是其众多产品中的一部分,多为家用工具、五金制品等,专业化程度不高,但市场覆盖范围较广。专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吸引特定专业客户、发挥信息提供功能和高端产品展示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展会也是生产资料流通的重要方式,是生产资料展示与销售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大型专用机械设备、材料、汽车、电子产品等展示性较强的高端产品。如美国有几千个常年或临时性的展销会,一些展会规模巨大,美国芝加哥汽车展销会每年有几万至十几万客户参加,拉斯维加斯的电子产品展销会每次也可聚集十多万客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有形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仍然是某些种类生产资料流通的主要方式,其作为商品流通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消失。在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及管理方式的融合中,传统有形交易市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通过经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实现了功能的创新。例如,一些传统单体有形市场通过连锁经营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德国史梯恩(Stinnes)贸易公司旗下的保玛克(Baumarkt)公司通过连锁超市的形式从事建筑材料流通业务,在德国范围内建立了150个超级市场,经营35万个品种,另一家橡胶制品公司建立了190家连锁店,从事汽车轮胎等生产资料产品的流通销售,实行统一进货、统一核算、统一进价。麦托批发市场是欧洲知名的跨国连锁公司,在欧洲七个国家建立了116家连锁批发市场,经营四万多种商品,包括汽车零配件、家用工具等,仅位于德国的53个市场年营业额就达数十亿欧元,市场占有率达到52%,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50%。[1]
2.仓储式商店、方便商店等小型有形交易市场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是对生产资料流通的有益补充,能够满足布局分散的中小消费者的需求。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大型厂商和大用户间生产资料的大规模流通多由大型批发市场或直销等方式完成,而一些中小消费者布局分散,难以被上述流通方式所覆盖,这就要求以满足这类客户群体的需求为目标进行流通模式的创新,仓储式商店、方便商店等方式随之产生。仓储式商店最早产生于美国,随后在日本和欧洲各国相继问世,其特点是使商品的库存与销售合而为一,兼顾零售与小规模批发,以批零差价作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方便商店一般位于居民区附近,主要经营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资料,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商品周转快等特点。这类小型有形市场多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占有市场的目的,一些小型连锁市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如作为欧洲最大的仓储式连锁生产资料市场之一的翠丰公司,共有仓储式商店2200多个,员工约7万多人,主要经营家庭类工具、家具、房屋装修材料等生产资料商品,其商品销售频率高于一般批发市场和超级市场一倍以上。[2]国外还有仓储俱乐部形式的生产资料流通市场,这类有形市场不再将客户定位于分散的消费者或小型零售者,而是定位于需求量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厂商,要求其客户必须是该俱乐部的会员,具有连锁经营、规模庞大、经营产品种类较多等特点。
仓储式商店、小型方便商店是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新的增长点,这类流通模式的兴起与欧美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具有完善产销衔接、拓展市场范围、提升流通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重功效,是对大型批发零售有形市场流通形式的有益补充。
3.直销是大宗原材料和专业性生产资料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推动下,传统直销模式通过与订单生产、准时采购、及时响应等新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实现了服务功能的转变。
传统的直销模式大多适用于大宗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等专业生产资料的批发业务,如钢铁流通中的“欧美模式”,美国多数大型钢铁企业都设有自己的销售中心,全美的钢材流通主要由位于底特律、匹兹堡、芝加哥、洛杉矶、伯明翰的几个大型销售中心完成,美国钢铁公司、纽柯钢铁公司等大型钢铁企业会将60%左右的钢材直销给汽车厂、建筑公司等大型钢材用户,德国钢铁企业生产的80%的钢材产品是通过直销方式供给下游用户的,发达国家的煤炭流通也以直供为主,这类流通方式供求关系稳定,流通费用相对较低,风险较小。[3]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销经营的产品种类和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订单生产、准时采购、及时响应等新的生产方式强化了直销模式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生产资料供应厂商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各分散客户的需求,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功能完善的物流系统实现与客户之间的紧密衔接。
4.批发和代理是衔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方式,是解决供需不兼容问题的有效选择,批发与代理正通过佣金制、相互持股制等方式与生产企业建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实现供应体系的稳定。
由于较高的信息成本和规模经济的要求,生产厂商不能掌握全部消费者的所有信息,大型供给企业和中小需求企业存在着一些兼容问题,如中小企业需求品种多、种类复杂、交货期不一致等,这会大幅提高供应厂商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批发和代理成为解决生产与消费矛盾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生产资料的流通均属于这一模式,如化工、机电、建材、汽车等行业的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器设备等。国外形成了一些生产资料流通巨头,其中特别典型的是日本的综合商社模式。日本流通业非常发达,从日本各产业的企业数量来看,流通业比重一直在45%以上,更是形成了三菱商事、三井物业、伊藤忠、丸红、住友商事、日商岩井、兼松等一些大型综合商社,这些综合商社是一种以贸易为主体,以产业为后盾,以金融为纽带,具有批发、代理、信息处理、组织协调等多种功能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主要经营工业原料、能源和农矿产品等,具有较强的产业链条驾驭能力。日本商社通过流通系列化方式,紧密控制流通环节,通过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实现向流通末端即零售领域的渗透。在市场竞争中,日本综合商社间形成了稳定的市场定位,如三菱商事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业(IT)和汽车业的生产资料流通,伊藤忠商事定位于零售和能源流通,三井物产主要经营物流业务等。[4]
国外代理制主要有买断代理和佣金代理两种方式,买断代理指流通企业通过交易享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由于生产资料交易一般规模较大,资金占用量较大,这种方式为流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负担、风险和成本,国外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佣金代理模式,即流通企业充当市场中介人,根据销售量或销售额提取一定数量的佣金,生产资料所有权属于生产企业,这一方式能够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工商关系,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此外,批发商或代理商与生产企业之间还可通过相互持股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供应体系的稳定。
二、创新型生产资料流通模式
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方式、绿色经济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手段的发展,生产资料流通的概念已经远远突破了实体流通的限制,体现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综合协调过程,这类具有创新性的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在国外发展迅速,影响力大,主要包括流通加工、物流金融、期货交易、逆向物流、电子商务等。
1.流通加工是发达国家生产资料流通的重要功能和突出优势,是实现流通环节增值、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立足于客户的现代流通理念的重要体现。
目前在发达国家,纯买卖性质的中转性生产资料流通已经越来越少,生产厂商通过订单生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相关流通方式和环节,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生产资料流通,中间环节的生存主要是依靠流通加工和服务的增值作用。在美国的钢材分销中,除钢厂直销外,进行原样买进、原样卖出的中间商几乎是不存在的,绝大部分流通企业都进行加工与其他服务,主要包括裁切加工、开卷、冲孔、折弯、开槽、磨光、去污、抛光及涂油涂漆等业务。据统计,美国至少有一千家具有不同产品结构和规模的剪切配送中心,2008年美国的钢铁流通大约有25%是通过钢铁剪切配送中心实现的,形成了瑞尔森公司(Ryerson)、蒂森公司(Thyssen)、美国金属服务公司(Metals USA)、瑞莱斯钢铁与铝业集团(Reliance Steel&Aluminum)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例如,瑞尔森公司(Ryerson)在美国范围内拥有近六十个钢材加工销售网点,在加拿大、墨西哥及亚洲等地还设立了二十余个钢材加工销售网点,2006年其在北美和亚洲地区的销售收入达到59亿美元;卡斯特金属材料公司(Castle Metals)在全世界拥有三十多家钢材加工和配送中心,主要服务于美国航空机械工程公司(AME)等几家大的航空公司,从事钢材加工配送服务,美国钢铁销售服务中心会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对钢材进行剪切、分拣、印花等,甚至做成罐头盒、饼干筒等半成品,[5]其他如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也非常重视发展流通过程中的加工和服务能力。
2.物流金融将物流与金融相融合,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缓解了流通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为解决中小流通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生产资料物流金融模式是指在生产资料流通过程中,流通企业应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进行整合,组织和协调供应链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进而提升生产资料实体流通效率的一种先进经营模式,体现了流通与金融的复合理念,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保税仓、融资租赁等,其中仓单质押是最为典型的生产资料物流金融流通模式。仓单质押指流通企业将生产资料存放于指定的仓库中,由仓库对货物进行暂时保存与监管,流通企业以此生产资料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仓库开出的仓单向流通企业贷款。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解决了中小流通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了流通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能够有效提升生产资料流通效率。国外物流金融的推动主体一般是银行和第三方流通企业,全球排名前50位的银行均已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巴黎银行和荷兰银行等。世界流通业巨头也纷纷加入到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中来,如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以下简称UPS)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公司,进行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等业务。目前,国际上较为规范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美国早在1916年就颁布了《仓库存储法案》,建立起了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这一模式开创性地丰富了生产资料的流通手段,目前在美国生产资料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期货交易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生产资料流通方式,通过无形与有形要素的组织协调,能够突破生产资料流通的时间维度制约,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全球生产资料的立体化流通。
生产资料期货交易是交易双方当期签订合同,约定未来某一时期交收现货的一种生产资料流通方式,期货交易是在远期现货交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交易手段。目前,国外生产资料期货交易可主要分为经营农林产品、金属、能源等的传统商品期货和经营电力、丙烷、纸浆、乙醇、塑料、废钢等的新兴商品期货。自1848年世界上第一个期货市场——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成立以来,生产资料期货交易发展迅速,现在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上百个商品交易所,较为知名的期货交易场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等。期货交易作为国外的一种创新型生产资料流通方式,能够突破生产资料流通的时间维度,实现生产资料全球范围的大空间流通,引导生产资料投资和投机,通过规范交易、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生产资料企业经营风险。期货市场的起步一般以现货市场为基础,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通过制度创新、经营品种创新来实现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外期货交易市场的发展首先是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如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交割制度、持仓限制制度、涨跌停板制度等;其次是得益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生产资料生产和流通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再次是得益于完善的银行系统,能够满足跨地区、跨国界的金融需求。以美国农产品生产资料期货市场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期货交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期货普遍应用于农产品流通,依托于发达的现货市场,美国建立了一些经营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所,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中美洲商品交易所、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等,农产品生产资料期货合约品种较为丰富,上市交易的种类包括玉米、大豆、豆油、豆粕、小麦、大米、白糖、棉花等,农产品期货参与主体也很广泛,农民、农场主和中小农业企业都可以直接进入期货交易所进行商品交易,有效地发现了农产品远期真实价格,并分散了农产品价格风险。
期货交易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无形的资金与信息流通,对实体流通的要求也较高,如必须建立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期货交割库,期货交割库是在产区、销区或商品集散地储存生产资料期货实体产品的仓库,由于期货交割库流通量大,以及期货转现货交割和滚动交割方式的存在,对期货交割库管理的要求一般较高。期货交易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组织与协调,推动生产资料跨时跨地流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逆向物流是适应全球资源紧缺格局的先进流通模式和流通理念,体现出了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生产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产资料逆向物流与传统供应链式流通的方向相反,是生产资料从消费地至生产地的实际物体流动以及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体现出了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生产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全球性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欧美国家高度重视生产资料逆向物流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构筑生产资料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市场化流通机制。国外通过逆向物流这一模式进行流通的主要有三种生产资料:一是废生产资料,即再生能源,如废金属、废纸、废玻璃、废橡胶等;二是二手设备、二手零部件等;三是二手车。逆向物流生产资料主要通过旧货市场、专业生产资料回收利用及销售机构、展会、拍卖会,甚至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进行流通。逆向回收的生产资料一般通过较为完善的社会回收体系和企业自有循环体系处理后,销售给大型生产厂商进行重新生产,或销售给维修中心继续使用。
国外生产资料逆向物流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法国巴黎常年设立生产资料的跳蚤市场和专业集市,主要经营旧家电、小五金等生活类生产资料,如巴黎印象派岛、302国道市场、巴黎北市场等均是规模较大的废旧生产资料流通有形市场。日本是二手车流通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主要通过拍卖会的形式实现消费者—二手车商—消费者的全过程流通,消费者将淘汰的汽车直接销售或通过新车4S店的“以旧换新”方式将二手车转移给专业经销商,经销商通过组织现场拍卖会或电视拍卖、网上拍卖,与其会员进行交易。目前,日本约有150处大型二手车拍卖市场,平均每7~10天就有一场拍卖会,拍卖会年出场车辆600万辆以上,平均成交率约为60%。[6]对于一些废旧零部件的回收,各国的做法略有不同,美国、日本拥有大量的废旧零部件回收商,将废旧汽车或机械的零部件拆卸下来后,自行送到专业厂商处进行整修和翻新,然后运往修理厂继续使用;法国由政府推动建立大型回收转运中心来进行废旧零部件的统一处理,并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
5.电子商务是生产资料流通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与现代物流模式及管理方法的结合,大幅度提升了生产资料流通的快速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规模日益扩大,国外高度重视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美国于1993年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取消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活动的限制,1995年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1996年制定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纲领》,实现了电子商务领域的开放型进入,鼓励私人投资,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韩国1998年制定了《电子交易法》,要求更快地发展电子商务。印度1999年成立了信息技术部,于200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法》,确定了电子商务的合法地位,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使之能在2008年建成“超级信息技术大国”。近年来,国外电子商务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商家对商家(B2B)、客户对客户(C2C)、商家对客户(B2C)等生产资料流通方式与订单生产、准时采购等先进物流模式相结合,与客户服务导向、柔性供应等管理理念相协调,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未来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将向更宽范围、更深层次发展。
三、发达国家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积极促进生产资料现代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目前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仍然以传统流通方式为主,大多数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流通企业仍然从事简单的买卖活动,依靠赚取批零差价、地区差价、时间差价谋求生存,经营品种单一、业态单一、赢利方式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力,流通效率不高,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现代流通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将现代新型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建设置于重要位置,并出台政策进行积极引导,鼓励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开拓创新,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传统生产资料流通方式,不必急于淘汰更新。生产资料流通模式的选择与产品属性、供需状况、市场结构等因素均具有一定关系,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忽视生产资料产品流通的一般规律,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化,盲目追求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先进理念,对传统批发市场、集市、中小商店等进行淘汰,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我国地方政府在大力提倡创新型流通方式的同时,也应注意对传统模式功能进行提升,积极推动传统有形市场的信息化改造,提升专业化和品牌化程度,实现传统与现代生产资料流通模式的科学协调发展。
推动生产资料流通主体向大型化、品牌化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目前全国仅有三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元人民币,而日本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的销售额均超过了500亿美元。流通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没有形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生产资料流通品牌。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主体规模偏小与市场兼并重组体系尚未完善、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的原因有关,推动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向大型化、品牌化发展是提升我国生产资料流通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证。
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生产资料流通管理体系。基于客户需求和满意度的管理理念是发达国家生产资料流通的重要特点,及时供应、柔性供应等生产资料流通模式是国外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竞争力较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改制以来,还没有形成较为深刻的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制约了流通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应注重以客户为本,对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立足于市场需求推动流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362-363.
[2]内贸部生产资料流通方式考察团.德、法生产资料流通情况和加快我国流通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J].中国物资流通,1995(9):16-19.
[3]周伟.美国等发达国家流通业现状、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0(71):77-79.
[4]钟萍.日本流通产业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1(14):48-49.
[5]肖怡.透视美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J].中国市场,2007(25):59-61.
[6]王月辉.日本的流通渠道系列化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6(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