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
2011-02-19龚晓菊
龚晓菊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048)
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
龚晓菊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048)
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国际竞争实力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日益加大。当前,我国流通业结构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流通产业行业结构失衡,物流行业发展不足,新兴业态的发展缺少管制,流通产业规模结构的不平衡性仍未得到有效改善;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失衡,东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较大;流通产业技术结构失衡,传统技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进程,制约了我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为加快调整流通产业结构,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应推进流通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做好结构调整的制度保障;建立流通企业对外投资审批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流通行业结构规划和方案;提高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多种业态结合的业态模式;加快企业集团化建设,优化流通产业规模结构;建立多渠道流通体系,优化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流通产业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技术结构。
贸易大国;贸易强国;流通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大而不强”等一系列老问题依然存在。2010年4月,商务部提出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分两步走: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在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贸易强国的基础是产业,贸易强国一定要以产业的强势竞争力为基础。加快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构筑贸易强国的坚实基础。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形成充满活力的流通产业,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作用,启动市场,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实力,从而加快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步伐。
一、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贸易强国是指出口商品和服务中高级生产要素含量高、以价值型贸易为主体、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主要利益的国家或经济实体。一国成为贸易强国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体现:(1)经济高度发达,GDP总量和人均GDP位于世界前列;(2)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发达,对世界贸易影响力强;(3)对外开放程度高,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4)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较高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较强的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5)掌握出口商品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销售渠道,拥有一批属于本国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品牌;(6)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惯例的制定和修改,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2010年世界贸易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量30年间增长了105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但与其他贸易强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具体表现为:(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有超过一半是加工贸易。(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3)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4)尚未形成一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流通产业发展便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十五”期间,流通产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有效拉动了内需,扩大了消费。同时,随着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和加速,流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得到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2006年商务部公布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建立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为总体目标,加快发展国内流通业,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提升市场功能,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2007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呈现下滑趋势,甚至连续10个月负增长,许多产业趋同导致产能过剩,需要进一步调整流通产业结构。2009年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回暖,我国流通产业开始逐步复苏。2010年,商务部发布的《2009/2010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批发零售业逐步回暖,全年批发零售业投资额同比增长39.4%,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7.6%,虽然较上年有所下降,但比2009年上半年高2.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加速结构调整,全年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6.8%;经济型酒店、大众化餐饮等低端市场发展迅速;拍卖业、典当业等特殊行业发展趋于活跃。
随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由《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增加值统计数据可以得出,2006~ 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维持在42%左右,2009年略有攀升。目前,我国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基础产业,第三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得到逐步发挥。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2006~2009年的产业增加值可以看出,尽管流通产业在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略有降低,但仍然占第三产业产值的45%。
在“十二五”开始之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我国流通业发展面临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流通产业结构急待调整和优化,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流通产业的概念来看,广义的流通产业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我国进出口商品从属于流通产业这一范围,流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商品的定价权、渠道网络的控制权,进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并间接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加强我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将推动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二、我国流通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
流通产业结构是随着生产、消费、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流通领域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客观要求,同时流通业结构的优化也推动着生产、消费、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演变,并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先导因素。[1]
流通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指的是流通运行中各种要素的比例关系和经济联系,属于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流通产业结构的类型一般包括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业态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网络结构、商品市场结构及其派生的经营方式组合结构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完善,国有经济以及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企业得到充分发展。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暴露了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百业复苏时期,为流通产业提供了一个自我检测的平台,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流通产业结构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流通产业行业结构失衡,物流行业发展不足。流通产业的行业结构包括纯商业结构(批发、零售、批零兼营)、餐饮业结构、商业服务业结构、售后服务修理业结构、物流配送业结构。其中,纯商业是我国传统商业,在我国流通中所占比重较大,其结构发展得较为完整;改革开放后,餐饮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流通产业的支柱之一。物流与商流的协调发展,是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物流业是继劳动力、资本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其重要性已经为人们所认识。虽然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已经初具规模,但内在质量较差,物流环节衔接不畅,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高,这些因素导致物流运作成本较高,效益不佳。
首先,在科学技术支持下,物流配送的时间和效率有所提高,但配送在我国的发展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仍然面临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的状况,其具体表现为:配送规模较小,物流网点仍然没有统一布局,乡镇地区配送效率普遍低下;配送中心现代化、机械化程度低,物流技术水平整体比较落后,不能广泛运用发达的交通设施;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加工和利用,距离信息化还存在一定差距,等等。其次,售后服务修理业仍需进一步提高。在汽车和家电行业售后服务修理中,由于竞争过于激烈,经销商们为求生存,不断加大降价优惠幅度,采取“先卖后谋利”的营销手段,通过售后修理谋取暴利。许多家电行业面临不能履行服务承诺、维修网点难找、服务标准不规范、维修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
2.新兴业态发展缺乏管制。在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无店铺经营业态得到广泛发展,电视购物、电话购物、邮购、网上商城已经深入大众生活。从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的结构变化看,按照业态划分,网购形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按目前网购上升速度与超市、专卖店和其他业态下降的速度计算,前者上升的幅度将超过超市、专卖店和其他业态,最终形成网购、团购等新兴业态比重超过超市、专卖店等传统业态比重的格局。这些新兴业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将逐步进入成熟期。例如,2010年初开始陆续出现的团购网站,是继淘宝网等网上商店之后又一兴盛的行业。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8月底,国内初具规模的网络团购企业数量已达215家。与之前商家对客户(B2C)模式的网购相比,团购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且消费时间更为灵活。但由于团购网站大多采取预付款形式结算,团购消费者群体松散,消费者个体能力弱小,消费者很难依靠个体力量来防范风险,客户实际消费服务体验也得不到充分保障。
无店铺业态由于不需要租赁门店,所需投资成本相应较低。由于开店门槛较低,监管不健全,这一业态结构还很不成熟。对网上商城、团购投诉客户进行的调查发现,无店铺业态目前存在商品质量不能保证、买卖双方缺乏信任、中间商只承担部分风险甚至不承担风险等问题。因此,急需相关政府部门的规范和引导,建立一个相对标准的平台来进行资质及信用等级划分,通过自上而下信用的建立,完善市场结构,增加消费者信心。
3.流通产业规模结构的不平衡性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组织规模结构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大型化,造成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另一种是一些流通企业规模呈小型化发展趋势。流通业技术要求低、投资少、进入门槛低的特点,促使下岗人员、竞争力较弱者纷纷涌入流通领域。大量小商业资本盲目扩张,商业企业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导致了流通领域的低效率、高成本和对城市公共资源的严重破坏。小型企业成为经济生活供应系统的主体,显然不能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盲目扩张与小型化使商业组织结构朝两极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就我国宏观结构而言,流通产业是先导产业。从2009年三大行业的占比看,我国产业重心序列仍然是“二三一”,第三产业仍然处于第二位。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流通产业发展会大大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但是,我国流通产业尚不具备规模优势,就流通产业微观规模而言,以连锁企业为例,我国还没有能与国外家乐福、沃尔玛抗衡的大型超市。在流通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市和北京市,有物美、华联等本土超市类企业,尽管数目很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然而,流通企业作为服务型企业,单体扩大存在一个规模临界点,超过这个点,规模扩大反而会导致效益降低,因此流通企业的规模效益主要通过连锁这种组织形式来实现。受我国流通企业自身实力及体制性障碍等因素影响,大多数没有采用连锁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受到极大限制。规模优势不能发挥,一方面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流通业管理水平低下,大多未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经营模式,商品筹集、业态选择、促销、服务、店面设计等基本雷同,无法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导致集群效应无法实现。目前,国内大中小型企业各自为阵,企业间无法实现战略联盟与资源共享。
4.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失衡,东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较大。流通产业结构中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直接相关。城市在发展初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整个社会的资金和购买力大量集中于城市,加之城市商业设施、商品品种、价格等方面优势,使得从空间结构上看,城市流通发展迅速。自2005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西部流通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城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数据计算得出,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占全部居民消费水平的40%,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占16%,而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仅占13%。不同的区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也较大,其中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为2.91,中部地区为3.03,西部地区差距最大,城乡消费水平之比为3.74。①
城乡流通体系发展差别巨大,2004~2008年市级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县及县以下地区所占比重没有突破性进展。虽然2009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长,且增速超过城市,但1997~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并突破一万元大关。据统计,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1,2009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2011年1~ 2月春节期间,城乡消费市场之比为4.82:1,城乡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商品进不来、出不去的“围城”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5.流通产业技术结构失衡,传统技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视流通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忽视技术开发与运用。目前我国商业企业基本还未形成自动化信息网络,在物流等部门,操作工具还停留在传统的叉车等设备上,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偏低。而发达国家的流通产业早已显示出技术密集型特征,其技术升级过程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点。20世纪60至70年代,自动售货规模扩大;70年代,许多流通环节采用了计算机技术;8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供应链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以后,出现了运用因特网(Internet)的电子商务技术。我国流通产业技术结构迫切需要改善。
三、调整流通产业结构、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对策建议
产业结构演变是许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过程中,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会提高第三产业产值,还会增加我国外贸额度。调查研究发现,居民消费水平、投资需求水平、工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与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为正向变动关系,而与信息化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显著负相关。[2]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受诸多因素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流通产业结构现状、变动趋势和规律,为科学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推进贸易强国进程等提供依据。
1.推进流通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为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制定详细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政策,继续推进流通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为实现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在制定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充分认识到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市场及其竞争,才能真正显示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才能通过市场价格差异所引起的对投资者和生产者的鼓励,使社会经济资源按照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及时有效流动。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环境,政府只有在市场力量被证明无能为力的时候才采取行动。[3]宽松的经济环境促进了美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综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专业的运输与仓储服务商和区域性配送服务商等分工合作的产业形态,促进了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因此,我国应加快推动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包括:彻底打破流通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流通企业公平竞争与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企业兼并、联合的法规,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资产重组与优化;妥善解决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债务与职工就业安置问题,加速流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完善市场竞争规则,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特别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给予充分保护,以促进知识型流通企业发展;加强对流通领域进口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利益,维护经营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流通领域进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
2.建立流通企业对外投资审批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流通行业结构规划与方案。流通业国际化使商业企业面临出口外贸的机遇。一方面,大型供销商纷纷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开办商店,在国外采购商品;另一方面,各国又在较大程度上向国外开放本国市场。商业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经济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国,还有很大比重在国外市场进行;企业运行机制、制度规范与国际市场相一致;国内流通领域充分实现对外开放。因此,应健全外贸流通企业和大中小型流通企业审批制度,确保各流通行业大型商业企业数量与进出口额度、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及城市规模相适应。又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也不同,各地区在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别。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各地区流通行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充分考虑各地区的需要和可能,按照各行业流通企业数量适度、规模适度、布局与结构合理的原则,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规划,并配合有关政策来引导商业网点合理发展。
3.提高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多种业态结合的业态模式。以零售业为例,在2009年全球零售企业100强中,单一业态所占比例不足1/3,而实施多业态经营的占了2/3强。不同的业态是流通产业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的结果。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球流通业进入市场时所进行的业态选择就会有所不同。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活的多元化,导致购买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流通业态的创新。新型商业业态一方面采用现代流通方式,重新考虑商业站在市场前沿,信息多、信息变化快、信息繁杂的特点以及准确定位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处理和传递信息,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与效率,提高信息精确度与集约度,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获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采用最新科学技术,使用自动销售技术、快速补货技术、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和物流配送技术等,以最低的成本、最快速的管理反应、最优的服务进行经营运作,取得了极大成功。
业态的相互融合使得一些业态之间存在诸多相似性,甚至很难分辨。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百货商店所占的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兴业态,而现代化购物中心和网上购物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市场。对于无店铺业态,顾客往往热衷于一时,最终因无店铺的信用和客服质量无法保证,仍然选择店铺式销售,这对无店铺业态发展无疑会形成某种制约,毕竟店铺往往能代表公司实力,给顾客以诚信放心的感觉。虽然《直销管理条例》中明确取消了店铺数量、标准等方面的限制,提出了服务网点的新概念,但店铺经营仍然是直销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鉴于无店铺业态所孕育的商机往往大于有店铺业态形式,顾客可随时查看所需商品,因此发展多种业态相结合的模式,可有效弥补各单一业态的缺陷,促进流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4.加快企业集团化建设,优化流通产业规模结构。目前,国内流通企业规模普遍小而分散,不足以与国外大型商贸企业竞争。应借鉴发达国家流通组织、流通模式,结合我国现有流通方式,打破地区界限,加快企业集团化建设,以提高集约化程度与流通效率。政府在推进集团化的过程中,应以“看不见的手”为基础,在进行资产重组的同时,以适度规模增长为原则,采取产业催化政策,这种政策包括压力催化、利益催化、协调催化。
我国在进行企业集团化建设的同时,还可推行自愿连锁联盟,将无数的小规模企业进行整合,降低甚至取消地域性市场壁垒,企业之间通过相互参股、战略联盟、人员互派、技术和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稳定的企业关系,减少企业之间的摩擦成本,实现“双赢”。流通企业还要与各种供应商通过供应链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把传统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为企业结合体或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弱化竞争风险。关于自愿连锁联盟,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美国和日本流通产业为代表发展起来的自愿连锁联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比如,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Independent Grocers Alliance,以下简称IGA)是美国最大的自愿连锁组织,在欧美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40多个国家开展了业务,店铺总数4000多家;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自愿加盟者计划,其最大的自愿连锁企业K公司于1987年正式成立了自愿连锁经营形式,当时已有1015个加盟店,年销售额达1250亿日元,成为日本最大的自愿连锁组织。
5.建立多渠道流通体系,优化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创新城乡流通体系,协调城乡流通产业,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农村流通的发展能有效缓解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的失衡,缩小东西部地区与城乡流通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农村流通业发展,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但没有很好地形成农商产业链条。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应扶持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一批特色商品交易市场集群的发展,发展一批规模大、标准化、有品牌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园区,积极推动流通主体参与网上交易,完善绿色流通环境。
建立多渠道的流通体系,促使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多种多样,如近两年来商务部推行的“农超对接”就是一种。但农产品流通渠道不仅仅是“农超对接”,还包括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农产品协会(农产品技术协会)+农户、农产品合作组织+农户、配送+分销等多种渠道,目前有70%左右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渠道进入各类渠道终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通城乡壁垒,坚持城乡互动原则,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
6.加快流通产业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技术结构。为实现流通技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最优配置,防止技术创新的中断,确保流通产业技术持续进步,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产业技术政策对流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进行有效的指导、组织、扶植与协调,但国家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引导也需要流通产业自身具有非常高的信息化水平。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流通产业技术政策创新:(1)确定流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包括:指定各种具体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发展规划,公布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限期淘汰的落后技术项目清单。(2)制定流通技术促进政策,包括:制定和完善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给予资金支持的政策,如设立流通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流通企业技术创新担保基金、流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建立适应流通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如设立为流通企业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制定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流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政策;建立完善流通技术创新政策与法规体系,为流通企业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注释:
①由《中国统计年鉴(2010)》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及各区域城乡消费之比加权平均得出。
[1]马龙龙.流通产业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9.
[2]孙敬水,章迪平.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财经,2010,30(6):69-75.
[3]肖怡.透视美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J].中国市场,2007(25):59-61.
责任编辑:陈静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distribution industry,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is imposing growing influence on China's trade.At present,there are so many issues demanding urgent solu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such as the imbal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lack of development,the lack of control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business,the imbalanced scale structure of the distribution industry,the imbalanced spatial structure,the gap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the imbalanced technological structure.To accelerate the restructure of this industry and promote constructing a strong trade country,we should,first,mak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is industry;second,we should promote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for the investment of distribution enterprises;third,we shoul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industry;fourth,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group;fifth,we should establish a multi-channel distribution system;and sixth,we should accele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is industry.
Key words:big trade country;strong trade country;distribution industry;restructure
Restructuring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Strong Trade Country
GONG Xiao-ju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F252
A
1007-8266(2011)04-0015-06
*本文系教育部社科项目“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项目编号:09YJA790207)、“产业结构调整和北京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M20101001100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JD-2011-Y-02)的部分研究成果。
龚晓菊(1963-),女,湖北省黄石市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