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退税话鞋帽

2011-02-19翁礼华

浙江经济 2011年22期
关键词:木屐介子晋文公

说退税话鞋帽

翁礼华,1945年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化学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劳模。20世纪80年代从政后历任奉化、鄞县县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及国资办主任。2003年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帽与鞋,产品虽小,其作用却十分巨大,它们不仅使人类有了顶天立地的堂皇仪表,更关乎人类的头足保护,有利于人类在自然界的健康活动

出口退税,是指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中国作为鞋帽出口大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曾从2009年6月1日起把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这对加大中国出口鞋帽商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帽与鞋,产品虽小,其作用却十分巨大,它们不仅使人类有了顶天立地的堂皇仪表,更关乎人类的头足保护,有利于人类在自然界的健康活动。

在中国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古代巾的遗留。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实际它便是我国最早的帽子。后来,四角帽逐渐改为向左右延伸出两个长角,由此演变成乌纱帽。左右伸出的两角在脑后交叉,又发展成武官的头盔。为了防止官员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开小差,从宋代开始官帽上有了左右两根铁翅,强制官员相互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中国古代常将帽子当作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今天帽子主要是保暖、装饰和区别职业。例如,区别职业的有律师帽、护士帽、军帽、警帽、博士帽、厨师帽等。

人可以无帽,却不可以无鞋。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棱刺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且兼有装饰和卫生功能的足装。鞋,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用骨针缝制兽皮服装时,也同时缝制兽皮鞋子护脚,用以追寻猎物。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人们已开始穿草鞋。

在2300多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的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履与屦为同一物,只是穿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人们称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为屦,东汉开始称由麻、丝制成的鞋为履。

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屐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威胁,决绝的介子推竟不惜抱树自焚而死。事后,晋文公自责不已,便以此树制成木屐纪念介子推,从此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古代中国百姓之所以喜欢穿木屐,不但能尽享脚感凉爽,行走硬朗,还能起到明显的防湿作用。在潮湿多雨的南方,人们还把木屐当雨鞋。明末清初之际,木屐开始上升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男子则穿黑色木屐,甚至在姑娘出嫁,娘家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靴是古代“鞮”的一种,它是指用兽皮做成的高筒鞋,其高度达到踝骨以上者称“靴”,以下者称“鞮”。“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游牧民族的胡服一起传入中原,史称“胡服骑射”。故事说,赵武灵王采用西北少数民族的服饰,教汉族百姓学习骑射。

在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不仅讲究穿鞋戴帽,而且有关鞋帽的传说和故事也非常之多,对于鞋子,有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郑人买履”;用砍去脚指头来适应鞋子尺寸的“削足适履”;为了使杨家将能重新为宋朝捍卫边疆的“寇准背靴”;反映背地里打击报复或利用权势让人难堪的“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在写文章时,为了迎合领导口味,在遣词造句上照搬照套,被称为“穿靴戴帽”。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传说和成语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成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鞋帽虽然只占人们服饰中很小部分,但它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木屐介子晋文公
清明节与介子推
说古论今话木屐
“足下”的由来
木屐声声忆往昔
介子推守志
“足下”一词的由来
木屐
厨师辩冤
清明节的传说
五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