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一点思考

2011-02-19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领导干部

赵 霞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和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是这一制度的根本要求。加强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就是从实践上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近年来,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工作蓬勃发展,尤其是《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客观上推进了对这项工作的研究。本文试从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作初步探讨。

一、如何理解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

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是个复合概念,其间的要素需要逐一分析、界定。如此,便于我们理解其培养工作的内涵,界定培养的内容和学科基础。

(一)什么是领导

“领导”是外来词。在《辞源》、《辞海》里只有“领袖”一词,即“为人表率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领袖限定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英文中,有两个词汇与“领导”有关。一是“leader”,有领导人、指挥者之意;二是“leadership”,有领导地位、领导能力之意,也是领导人员总称。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领导既是名词又是动词,人们通常习惯把领导者称为领导,把领导者的相关行为也称之为领导。

关于“领导”在领导学里的定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论述。将西方专家学者的观点概括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

第一,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泰瑞(G.B.Terry)认为:“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动。”斯托格狄尔(R.M.Stogdill)认为:“领导是对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为确立目标和实现目标所进行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本尼斯(Warren Bennis)认为:“领导者就是做正确的事,管理者要把事做正确。”

第二,领导是一种影响力。坦南鲍姆(R.Tannenbaum)认为:“领导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经过意见交流过程所实现出来的一种为了达成某个目标的影响力。”理查德 L.达夫特(Richard L.Daft)认为:“领导是在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有影响力的一种关系。”

第三,领导是一种权力。杜平(R.Dupin)认为:“领导即行使权威和决定。”科·杨(K.Yong)认为:“领导是一种统治形式,其下属或多或少地愿意接受另一个人的指挥和控制。”弗兰奇(J.French)认为:“领导是一个人所具有并施加于别人的控制力。”

第四,领导是一门艺术。孔兹(H.Koontz)认为:“领导是一门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任务的艺术。”詹姆斯·库泽斯(James Kouzes)认为:“领导就是动员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奋斗的艺术。”[1]

我国专家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三种:

第一,领导就是服务。即拥有一定的权力、履行一定职责权限的人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服务。

第二,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关系。领导首先是政治行为,其次是确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一定的人和集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率领并引导另外一些人或集体、在向共同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体现的一种关系。

第三,领导是一个过程。它是以领导者的声望、影响力、权力或地位引导、组织和控制社会行为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形式和方法,率领、引导、组织、协调、控制被领导者,完成预定的总任务的活动过程。

研究的角度不同,领导就有了多种多样的定义。综合起来看,无论是过程还是行为,抑或现象和权力都含有五种要素: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环境、领导过程、领导结果。这五个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

领导和干部在概念内涵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按照乔盛《干部论》里对干部的界定:一是在国家政府机关长期任职办事的工作人员;二是在军队里担任排级以上的军官;三是国家设置的社会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2]。领导和干部在概念内涵上虽有极大的重合,但也有区别。干部是一个行政概念,是一种身份,只要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了录用手续,就拥有了干部身份。有干部身份,不一定是领导。另外,干部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如私营企业的老板也是领导,但不是国家干部。

(二)什么是领导干部培养

领导干部培养是领导学的研究内容,也是教育学的特殊现象,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也是培养人。研究领导干部培养是为了发展领导者的领导力,大致相当于英文里的Leadership development,直译为领导力开发,开发领导力是为了促进、激励和帮助领导者优化领导潜能。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如下的要素:领导干部培养者、领导干部培养机构、接受培养者(即领导者)、培养教育环境,它们相互配合促进,提升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培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层面的领导干部培养,从理论上探讨研究领导干部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不少高校早已开设了与领导学相关的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专业,也有个别高校设置了领导学博士生、硕士生培养点。它们大多偏重于专业知识传授,为领导干部的培养机构培育理论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外著名高校利用其学术资源设置短期的专题培训班,主要对现职干部进行知识能力的拓展培训。另一类是实践层面的领导干部培养,从实践需要出发,培养现职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提高其能力和素质。这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干部院校,包括社院系统。它们受党和国家重托,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领导人才。实践层面的领导干部培养偏重于研究领导干部培养的特殊矛盾和规律,完成教与学系统工程的构建。

事实上,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不是孤立的,两者需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使领导干部培养教育不仅在学科建设上不断走向独立和成熟,而且在国家建设上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联合设置了领导教育学专业博士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达到了较好的沟通协作,也促进了研究视阈的不断扩大成熟,有力推动了领导干部的培养教育机构对深入培养领导者领导力的掌握。

(三)什么是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

1.“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含义

“非中共领导干部”是指党外代表人士中承担领导职务的干部,也是我国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即中共以外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的各界党外人士中的领导干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干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中专职干部中的非中共干部;国家各级政府以及司法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担任行政职务的非中共干部等。

2.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还需要与大批高素质的党外人士达成政治共识,尤其离不开非中共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从我国政治制度看,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是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培养人才。非中共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中共党政干部的培养虽有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因此,抓住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才有实效。

第一,非中共领导干部在政治上处于参政议政、合作共识的地位,政治共识是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核心。共识的达成需要以平等之心来沟通协商,沟通的本意是融通,是在交流互动中的理解支持,不是灌输;协商是在合力协作基础上商量,不是自上而下地通晓。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尽管共产党对非中共干部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但是,中共党政干部和非中共干部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只是作用不同,发挥作用的形式不同,进而政治功能不同。无论是执政还是参政,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培养政治共识是关键,政治上的沟通合作协商是根本。

培养政治共识,体现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上能够和共产党同心。例如,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都是党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出来的,它们的贯彻落实,需要非中共领导干部在政治取向和价值观念上的支持。合作协商体现在非中共领导干部对自身政治权力的运用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和党外代表人士共商国是。在重大事件决策前、决策过程实施中,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而非中共领导干部是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中坚力量,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合作协商意见举足轻重。这就要求非中共领导干部能充分反映和维护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换位思考,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不仅做到民主与进步,还要发挥旗帜作用,客观参政议政,确保在实践中和共产党做到相互监督。其实,加强政治共识培养,确保合作协商,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在政治上和党保持自觉的高度一致,以其独特的形式参政议政,在多党合作的舞台上发挥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共产党的利益,也是其自身利益的需要,是推动时代进步、更好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的需要。

第二,非中共领导干部在本职岗位上是领导者,有领导力,在其代表的界别有代表性,在社会生活中有影响力。这决定了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抓手是领导力建设。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党外代表人士约有17万名;各级政协委员中,党外代表人士大概有33万名。全国约有3.2万人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主要是指实职性安排的非中共干部,不包括相当多的具有干部身份的党外知识分子和非公有制人士以及宗教界的代表人士。非中共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也要认识到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成长和中共干部相比有其独有的轨迹:业务素质好,在某一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资源,组织就会发现、使用并赋予一定的政治资源,从而成为领导干部、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样的成长方式,就会出现跨级提拔,缺少多层级锻炼。因此,相对中共干部,非中共干部政治历练少,缺乏综合行政工作能力。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曾经将非中共干部的特点概括为: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同时思想观念比较活跃;利益诉求复杂多样,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参政议政愿望强烈,实际能力有待提高;专业领域的威信较高,社会影响相对不足;个人努力都能做到,组织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在《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提到了“一个主题、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其目的是不断夯实非中共领导干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共识,提升其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非中共领导干部的领导力。这不仅需要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支持,更需要结合当前我国多党合作的实际,从实际出发,来细化培养细节,从细节走向深入具体,达到实效,力争整体提升。无论是政治把握能力还是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抑或合作共事能力,都不可能作为单项能力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事件,甚至是处理问题的细微方式综合体现的。因此,在学习实践中整合、累积、叠加和拓展其能力,形成深度能力,这个过程离不开学习培养,更离不开把学习中悟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检验、磨合、修正、提升。

综上所述,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是政治培养教育活动,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政治共识,全面提高其领导力的培养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的培养教育现象。它是由特定的培养者、接受培养者和培养环境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统一体。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现象是指围绕培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相关现象。显然,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和高校以及其他干部院校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促使相关的培养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重视研究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教育活动与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高质量完成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使命。

二、研究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目的

研究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是通过对培养活动及其现象的客观分析,为解释、促进、完善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具体而言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探寻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规律

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研究非中共领导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这个群体,掌握其成长特点,遵循其成长规律,是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课题。教育学中,对寻找教育规律一直存在争议,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可以考虑避开这种纯学术争论,对历史和现实中的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的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总结规律性现象。

(二)解释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现象

要对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现象作出理论解释。这需要系统理论的建构,大概涉及如下问题:一是概念界定,包括基本概念与相关概念的界定;二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建立基本原理、实证分析、案例解读三者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三是理论层次的划分。

(三)指导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实践

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非中共领导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化为培养教育的实践成果,也就需要研究如何把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理论转化为培养行为;同时,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实践活动也会促进其理论研究。

三、研究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内容

与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有关的活动与现象都是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研究内容。这里试列举一些主要内容:

(一)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研究

一是研究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性质、任务以及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地位和作用、体系结构等。二是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政策研究,主要梳理研究当前与历史上党和国家对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在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以及它们对培养教育实践的影响。三是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课程研究,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四是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等。五是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人员研究。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学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学员的社会身份、政治思想、心理特征、群体结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个体素质、群体功能的研究。

(二)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环境研究

环境研究主要研究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主要内容有: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与政党制度、人的发展、经济建设、传统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等的关系。

(三)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历史研究

梳理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历史,有助于更好地探讨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规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曾经存在的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进行研究,既可以是发展历程的研究,也可以是党际关系专题史研究。

(四)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研究

主要是对有影响、有价值的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思想进行研究。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是指导非中共领导干部实践的重要资源。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一是具有指导性的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二是有影响性的党外人士,如沈钧儒、赵朴初、费孝通等;三是为我国统战理论作出贡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如李维汉等。通过对他们培养教育思想的研究为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实践寻找到方向,对现实的研究给予启示。

(五)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评价研究

对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的评价是对培养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效果和接受培养教育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评定。通过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等评价方式对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效果作出评定。在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的评价研究中应该包括培养后效研究。所谓培养后效是指学员结束学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反映出的培养教育的效果。培养后效研究是一项困难的研究,不仅需要掌握研究的技术,还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才行得通,尤其需要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培养后效研究可以反映教育的真实效果,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培养后效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领域。在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研究中,可以采用追踪调查法和统计调查法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提高非中共领导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机构研究

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机构是培养非中共干部和凝聚党外人士的重要部门。在我国现阶段,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培养机构除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外,还有相关机构的培训中心,也包括各种能够为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提供实践基地的机构和单位。此外,各党派中央和工商联等组织内部也设有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职能、定位,如何不断适应新时代非中共领导干部的需要,提高正规化办学的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七)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师资研究

发挥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机构的作用,离不开成熟的师资队伍,这是推进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根本动力。现阶段,各级社院都拥有大批的专业师资,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能够担负起培养非中共领导干部的任务。而且各级社院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注重知识结构之间的合理搭配,注意老中青年龄结构的搭配,重视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优化教师资源。但是,人才引进以后有进一步培养的任务,各级社院在师资队伍的培训上,如师资队伍的本校培训、国外培训等,还需要研究优化师资队伍的措施和制度。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非中共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强非中共领导干部培养建设,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个基本政治制度的贯彻落实,是一项事关全局和影响深远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1]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0.

[2]乔盛.干部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5.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领导干部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教育微论坛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