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交视野中的执政党能力建设

2011-02-19王少华

治理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外交

□ 王少华

外交视野中的执政党能力建设

□ 王少华*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共通过与其它国家各个类型的政党建立密切联系和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塑造党良好的国际形象,优化执政环境;借鉴其它国家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总结政党执政的共同规律,增强党自身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完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此,从外交视野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对党增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能力,从而最终加强执政能力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外交视野;政党外交;执政能力建设

一、政党外交是增强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代政治是政党政治,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政党“承担着政治发动机和政治调解器的功能,政党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基本走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①周淑真:《政党制度的“中国模式”特征》,《新视野》,2009年第5期。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来说,如何提高执政能力,以更好地巩固政权、实现政治理想,都是一个恒久的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已经走过了近62年的历程,其间既有深刻的历史教训,更有宝贵的执政经验。

执政能力是政党执政的重要前提和合法性基础,关系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但作为一个通用的政治学术语,“执政能力”这一概念是在中共十五大之后才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问题,十七大报告更是将党的建设上升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中共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催生了学术界对执政能力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执政的本领,即执政党赢得民众支持,并通过国家机关以及党在国家政权机关中的组织和成员的活动,来保证其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的贯彻实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②邱世绪:《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基本经验》,《社科纵横》,2010年第2期。也有学者更强调政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认为执政能力“就是党在领导国家政权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执政目标和任务,以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调整的能力”。③王春梅:《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必要性》,《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中),第182页。

当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瓶颈期的矛盾和冲突也进一步凸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党的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党的建设仍然有一些诸如腐败的棘手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中共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越来越深刻地交织在一起,应对这四大考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政党外交,通过广泛深入的党际交往加强与世界各国各个政党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党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党的软实力建设,以提高党应对国际格局和处理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高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

二、政党外交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外交是指政党与其它国家各个政党交往、合作、斗争的政治行为,是与政府外交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政党外交和政府外交都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在国家机构设置上体现为中联部和外交部的职能分工),都执行党和国家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此外,政党外交对政府外交经常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世界很多国家都实行多党制,政权更迭频繁。政党外交的对象既可以是执政党、参政党,也可是合法的在野党,“与前者交往有助于国家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与后者交往有助于保持国家关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工作对象不同。政府外交是以国家,更确切地说是以政府为行为主体而进行的政治行为,其客体是其它国家或政府;而政党外交则是以执政党作为行为主体而进行的政治行为,其客体是其它国家的各种类型的政党。其次,工作方式不同。政党交流更注重同外国政党和政治家思想的沟通和交流,而政府外交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外交往来。再次,交往的范围也有所不同。政党外交的主要对象是各国政党和政治家,它不直接处理国家间、政府间的具体事务,较少受外交关系以及外交礼节的限制和约束,方式方法比较灵活。而政府外交礼节性比较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往往设立使领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打破西方的孤立和制裁,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党中央成立了对外联络部,政党外交从此正式拉开帷幕。但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和左翼进步组织。政党外交真正步入正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各方面的拨乱反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人,提出了党际交往的“四项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在该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政党交往日益密切,政党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恢复了同其它国家共产党的关系,加大了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的联系,而且与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等西方政党也建立了交往关系。

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政党外交的新局面。截至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0多个政党与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友好交往及联系,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党的对外工作已成为展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重要平台和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窗口。③王家瑞《:开拓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党的对外工作成绩斐然》,中联部网站http://www.idcpc.org.cn/ziliao/wenzhang/090107.htm。

三、如何通过开展政党外交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新时期,积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政党外交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过与世界各国各个政党广泛深入交往,党可以增强执政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在国际社会中塑造良好形象,优化执政环境

任何政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它的外部环境。对于执政党来说,拥有一个稳定、健康、友好的外部执政环境,是其各项治国方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执政环境的优劣制约着执政能力的发挥和执政绩效的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下改革事业稳步推进,50年代中共与苏共的交恶直接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经历着二战以来最为剧烈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各个国家的政党都在思考和调整适合本国本民族的发展战略,以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能否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抓住并强化有利的环境因素,缩小、规避不利的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能否继续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新的成就,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执政模式。

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环境”这一概念:“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①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因此,通过积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政党外交对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在开展对外交往的活动中,必须严格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党际交往四项基本原则。在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为根本宗旨的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国际敌对势力的干预和破坏,既韬光养晦,又主动参与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党在国际社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此外,政党外交应进一步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一方面与所有愿意与我党交往的政党建立联系,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要用其它国家和政党听得懂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及对国际形势的立场和观点,以增强党的软实力。

最后,还要围绕应对金融危机、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等国际热点问题,与各个政党进行深入讨论和积极合作,建立机制化联系。5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上,中共与来自欧洲的3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高层领导人、资深政治家,以“全球性挑战与中欧合作”为主题就双方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建设性的对话。

2009年,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结束后组织有关部门分别举办了外国驻华使节、境外主流媒体吹风会,向国际社会就全会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权威解读,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邀请外国驻华使节考察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使他们对党的基层组织有了更真实更直观的感受。②王家瑞《: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创新与发展——中联部部长王家瑞谈2009年党的对外工作》《,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8日第3版。正是通过一系列类似的努力,很多对中国曾经存有偏见的人士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增进了对我党的了解和理解,并成为我党的朋友和对华友好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进步、开放、创新的良好国际形象正在逐步确立。

(二)在与各类政党的交流合作中借鉴它们执政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总结政党执政的共同规律,增强党自身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虽然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各个政党的性质、信仰、纲领也千差万别,但作为执政党,仍然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深厚学习传统的政党,从诞生之初即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并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当前,中共正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建立学习型政党的活动。通过不断深入的政党外交,学习国外政党的先进经验,正是建立学习型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1.根据执政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执政理念和思想理论是一个政党的旗帜,起着凝聚全党、号召民众的重要作用。每一个执政党必须在坚持根本政治方向和根本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执政理念,完善思想理论。当然,执政理念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形式的生搬硬套都是不可能奏效的。各国政党在这方面既有成功的典型,也有失败的案例。

上世纪90年代,英国工党在布莱尔“新工党、新英国”口号的带领下,提出“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工党不仅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从而一举结束了多年在野的局面,成为执政党。而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与新思维”,却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后果。面对其它国家执政党的兴衰成败,中共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并进行了深刻反思。不论是修订党章,还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党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纲领符合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增强党的代表性和包容性,从而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2.提高党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能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执政党各项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是否符合科学性、体现民主性,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在讨论民主问题时,很多人都会固守“中国民主是真民主,西方民主是假民主”的窠臼,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民主模式即使“假”,却也假得“认真”,在科学决策和程序性民主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中共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党内民主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不乏对外国政党执政经验的借鉴,这也体现了党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智慧。

西方大部分政党都有专门的思想库、咨询机构、研究所及专门委员会作为其决策的参谋助手。而且这些智库大都是独立运作,受到的利益干扰较少,其成员也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可以为政党决策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的建议。传统基金会和企业政策研究所,就被成为美国共和党的“影子内阁”。在党内民主方面,国外政党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法国社会党于1997年将党的第一书记由执行委员会选举改为全体党员直接选举,在2002年参加总统和立法选举受挫后,组织了约5000场座谈会,组织广大基层党员反思失败原因,并提出5种改革方案提交全体党员表决。古巴共产党在召开五大时,也曾提前5个月公布了党的政治文件草案,供党内外讨论,全国14岁以上的650万人参加了大讨论。①王家瑞《:国外政党的执政经验教训值得研究借鉴》,中联部网站http://www.idcpc.org.cn/ziliao/wenzhang/041115.htm

3.广泛开展防腐败反贪污方面的交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贪污腐败是侵蚀各级党组织的最大毒瘤,是对党执政能力最致命的破坏。能否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做到拒腐抗变,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执政根基。近年来,从德国前总理科尔的献金丑闻到英国工党的卖官鬻爵,政党腐败的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

党在与各国政党交往中,十分注重学习它们在防腐败反贪污方面的有益做法。例如,中央党校曾组织学员专赴新加坡,考察新加坡独具特色的反贪机制。②参见中国智库网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194&ArticlePage=1《,新加坡的反贪机制》。为更好地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党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为从根本上防止苏哈托的“家族式腐败”,中共出台了对省、地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在其任职地区从事经商活动的限制政策。此外,中共在借鉴美国财产申报制度的基础上,于2006年出台了预防腐败的重要党内法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三)正是在政党外交的实践基础上,党逐步形成、完善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政党,建党89年来,特别是执政近61年来,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总结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政党外交工作始终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四代领导集体在这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亲自参与了其中很多重大外事活动。通过政党外交,党不仅可以同外国其它政党和政治家进行广泛交流,为完善加强自身建设提供鉴戒;还可以对当代世界纷繁激荡的政治思潮进行比较分析,加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加强和改进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及宣传工作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随着政党外交实践的不断深入,党进一步完善了政党外交理论,并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发挥政党外交优势,服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高党对外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积极塑造中共良好的国际形象;深入进行治党治国经验的对外交流,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以人为本,开展全天候政党外交。③赵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扬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5月,第46页。□

(责任编辑:王国勤)

D820

A

1007-9092(2011)01-0113-04

王少华,外交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外交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外交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