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教育思想探析

2011-02-18秦莉红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圣人老子万物

秦莉红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老子的教育思想探析

秦莉红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老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人”,教育的对象是“央道”之人,教育的方法是“不言之教”,教育的内容是“道常无为”,教育的作用是“复归于朴”。

老子;教育思想;复归于朴;不言之教;道法自然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讲学者之一,老子设教讲学,传授生徒,宣扬自己的学说。《庄子·庚桑楚》记载:“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庄子·则阳》记载:“柏矩学于老聃”。老子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以“道”为中心,主张“自然”、“无为”、“不言之教”。这些教育思想在《老子》中有深入的论述。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老子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存在的,他构建了一个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崇尚自然的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道”是核心范畴,他的整个思想系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

(一)“道”:“道法自然”

1.“道”的含义

老子的“道”就是天下万物的最初本原,万物都为“道”所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的“道”,与儒家不同,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儒家重人道,而老子则讲天道,并把天道和人道对立起来,认为天道是对人道的否定,反之亦然。“道”是最高的实体范畴、万物的总根源、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

2.“道”的主要特征

“道”的主要特征有:第一,“道”是原始的客观实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的存在形态就是“恍恍惚惚”,在“恍惚”之中有“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第二,“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反复强调“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与天相对应的就是“天道”,与人相对应的就是“人道”。第三,“道”是无形无象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因此,“道”是“不可名”的。第四,“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反者,道之动”。“道”创造了万物,万物最终也要回到“道”,这里的“反”包括正反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反”,万物是在“道”的指引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运动,强调了万物普遍存在的内在矛盾,事物总在对立转化的状态下存在,这是“辩证法思想较高的运用”;另一个意思是“返”,万物最终都要回到原来的起始状态,起始状态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归根曰静”,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弱者,道之用”,正是柔弱的“道”让万物应时而生、繁荣昌盛,“道”之动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3.“道”的本质

第一,形而上的“道”。形而上的“道”亦即宇宙的本体和万物产生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规律性的“道”。“道”虽然不是普通意义之物,没有形体可见,但它作用于事物时,却表现出某些规律性,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生活准则的“道”。当形而上的“道”作用于各种事物时,就表现为“德”,它所显现出来的基本特性就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人性论:“复归于婴儿”

在人性的问题上,虽然老子没有直接的论述,也没有提出“恶”或者“善”的概念,但是我们通过“归根”、“复命”之说,仍可以看出老子在人性上的基本观点。第一,人性如婴儿。“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在老子看来,人的本性犹如初生的婴儿,朴素真实、虚静空明,心平气和、无私无欲。第二,人生要“归根”、“复命”。“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然而,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贪欲的诱惑,往往致使其本性丧失,因此要“归根”、“复命”。当人人都如初生婴儿,无智、无贪、无欲,社会自然安稳,人际关系必然和谐。第三,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状态,怎么才可以回归“自然”?老子的意思是必须“无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应该是有所作为而不是无所作为,它不是去否定人类一切行为和活动。“为”就是指以满足个人的私欲为目的,破坏规律所做的“妄为”。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何老子要“无为”了。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

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所有研究人生目的、境界观、理想国、对待万物的态度等价值系统范畴,都由“道”的整体意义变通衍生出来。“道”是万物的总根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基于此,形成了老子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培养“圣人”

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它而展开。什么样的人能够实现这种崇高的目标呢?那就是能够使人悟“道”、体“道”、弘“道”、唯“道”是从的“圣人”。培养“圣人”是老子教育的最高目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是能够把“道”努力付诸实践的人,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称之为“圣人”。“圣人”具有哪些品质呢?一是悟“道”之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他把“圣人”比做“赤子”,“赤子”即婴儿。二是体“道”之人。“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认为,要如婴儿一般,将自己的真性情释放,没有杂念。三是弘“道”之人。老子认为,弘“道”必须“无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四是唯“道”之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的“无为”目的就是要顺应世间的“道”,如果妄为,就会失败。此外,老子认为“圣人”必须无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胸怀宽广,“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二)教育对象:“无弃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社会混乱、礼崩乐坏,老子认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见,他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失道”。因此,老子的教育对象主要应该是“失道”之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的教育对象大致有三类:一是统治者。《道德经》中称为“万乘之主”、“侯王”、“天子”、“三公”等,如“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教育统治者要有“圣人之心”。二是平民。《道德经》称“民”、“百姓”,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教育平民归于淳朴。三是“失道”之人。《道德经》称为“众人”、“俗人”、“不善人”,如“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教育“失道”之人逐渐明道而不敢妄为。老子主张要使这三类人“观道”、“明道”从而“崇道”、“为道”。当然,对他们的要求并不一样。

(三)教育的作用:“复归于朴”

老子认为初生婴儿是美好的,教育的作用是消除各种欲望和私心杂念,恢复到原始的质朴之性。“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也就是天地万物纷纷纭纭,最后都要恢复到其原本的样子。人原本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婴儿状态。老子多次提到了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对婴儿极尽赞美之词。老子认为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状态就是人的最佳状态,而人一旦成长了,人性就为了物质利益而使自己的德行受损。这里,老子并不是要求人要回归到婴儿的时代,而是希望人们在自我丧失后,“复归于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谓“为腹”就是肯定人的基本欲求,因为这是人的自然之性;所谓“不为目”就是不必以心智去追求五色、五音等外在东西,因为若以智追求,就会被外在的东西牵累,以致性命自我丧失;就会出现争斗、掠夺,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四)教育内容:“道常无为”

老子的教育内容,是在其对天道和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观察中得出来的,必须顺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道”因“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的教育内容以“道常无为”为出发点,主要涵盖了“无为”、“不争”、“知足”、“贵柔”、“无私”等方面。一是“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只要遵从“道”,人民自然会富裕纯朴。二是“不争”。“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不有”、“不恃”、“不宰”是说不具占有欲。三是“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里是说少私寡欲,清静知足。四是“贵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认为,柔弱是新生命的特征,朝气蓬勃,不断进步发展,而刚则代表僵化会走向灭亡,终将会被柔所取代。五是“无私”。“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立身处世,总是倾己之力、解人之急,不贪私欲、时刻利人。此外,老子还对圣人提出了“三宝”的要求。“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认为,由慈而柔,由柔而勇;由俭而无欲,无欲而广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五)教育方法:“不言之教”

老子主张“圣人无为”,就是要“行不言之教”。所谓“不言之教”,是指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去横加干涉,排除人为因素。“道”是老子教的内容,而教育最高境界的方法就是“不言”。“不言之教”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法,因为语言在某些条件或问题的表达上不是万能的,况且语言还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化于心。所谓“不言之教”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通过身教,使教育者得到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教育者要把握自然之道,惟道是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但老子不是说时时处处“不言”,“希言自然”,“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老子要求教育者做到: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达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杨 东

B223

A

1002-0519(2011)06-0100-03

2011-10-17

秦莉红(1972-),女,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

猜你喜欢

圣人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官场圣人范仲淹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官场圣人范仲淹
智者老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