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留日热潮中的宁波人

2011-02-18谢振声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宁波日本学校

谢振声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协,浙江 宁波 315020)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年间,我国曾有过3次留学潮,5代留学生。①第一代留学生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包括留美幼童等。第二代留学生出现在20世纪初,同时引发了首次留学潮,当时去日本最多,同期往欧美留学也有2000多人。第三代留学生和第二次留学潮同时出现,即在20世纪20—30年代,第四代留学生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主要分为二大批:一是抗战胜利后出洋,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公派留学前苏联。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第五代留学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第三次留学潮。本文叙述第二代、即20世纪初留日热潮中的宁波人。

东渡日本留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次年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朝野无不为之震撼。“同文同种”的昔日学生,何以变得如此强大?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工商界和官僚层都急于探究的问题。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理智的觉醒和反应就是应该向日本学习,发愤图强,振兴中华。基于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不少人认为日语相对比较容易学会,且中日一衣带水,地理相近,来往方便,留学日本费用节省,因此到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强的经验,并吸收经过日本引进消化了的西方文化,自然成了许多中国爱国有志青年的向往之路。于是在20世纪初出现了争先恐后往日本留学,借以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据董守义教授的《清代留学运动史》一书所载:中国留日学生1901年共有280名,1902年9月为614名,1903年11月是 1242名,到 1904年 11月统计共有 2557名。②20世纪初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从而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

留日潮的兴起,源于国人对祖国危亡的深刻认识和拯救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亦与清政府倡导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的政策和日本政府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以及日本朝野欢迎中国留学生的态度有关。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三次报告》等浙江留日学生调查录记载,自癸卯(1903年)三月至甲辰(1904年)十月,现宁波大市范围内的留日学生就有50人,具体为:余姚李辰身(少垣)、毛毓源(漱泉)、黄广(越川),共3人;奉化孙海环(锦瞻)、孙洞环(鄮瞻)、杨占春(藩卿)、邱肇元(烈伦)、吳震夏(世认)、胡思超(伟卿)、胡恩超(伟乡)、张同(署长)、庄瑞堂(绍周)、沈化夔(舜臣)、杨寿彭(乾体),共11人;宁海有程干青(云生)、祁文豹(蔚生)、章亮元(静轩)和章孚(中子)4人;鄞县苏耕桂(香圃)、苏耕春(友益)、施瑞荣(锦铨)、张世杓(苞锴)、赵家艺(林士)、范承祐(均之)、马裕藻(幼鱼)、沈文潜(子刚)、孙德金(慎铭)、陈时夏(季衡)、陈树棠(霞芗),共11人;镇海有7人,即虞袆祺(子尧)、周庆冕、余觉庵(睡醒)、胡叙畴(恩缓)、余仰寅(赓生)、俞为民(克纯)和虞和钦(自勋);慈溪最多,共有韩清泉(士泓)、沈祚延(芑舫)、胡浚济(允东)、胡浚恒(志久)、王梦龄(静斋)、叶绪耕、叶夏声、王祖赓、秦开(禊卿)、王启机(容子)、洪允祥(兆麟)、钱勰群(吟夫)、戎昌骧(璚乡)和孙炳(国章)14人。③

以上50位甬籍留日学生,当时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分别就读或见习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第一高等学校,金泽医学校、法政大学、研数学馆、速成师范、大阪盐业试验场、士官学校、东京征兵学校、振武学校、成城学校、清华学校、正则英语学校、弘文学院、同文学院和近卫工兵大队、工兵第三大队、仙台第二师团步兵联队、仙台第二师团炮兵联队。年龄最小的是王祖赓,当年只有9岁,在庆应小学校就读。以上统计虽然不是很完整,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宁波人迫切的留学要求。这批留日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忧患和自强的意识。学习的范围涉及到日语、政治、军事、法律、医药、教育等各个领域,其中以学习文科和军事知识的人为多。此后几年,又有许多宁波人东渡扶桑,仅从1909年考入日本各高等专门学校的留学生名录看,就有镇海王元斌、象山史振鹏、余姚李久身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余姚毛绶泉考入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奉化俞良谟考入鹿儿岛高等农业学校,镇海刘宗镐考入东京蚕业讲习所,镇海徐宗彦考入东京水产讲习所,慈溪钱殿奎考入仙台高等工业学校,镇海金体选和林维周考入长崎医学专门学校,镇海余岩考入大阪府立高等医学校。④同期留日的还有蒋介石、著名法学家阮性存、曾任镇海中学第一任校长的曹位康、曾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包达三、银行家童今吾、实业家张炯伯等等。

参加辛亥革命

留学日本热潮进一步打破了文化教育上的封闭状况,通过日本输入西学,沟通了中外文化,介绍了欧美、日本的许多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更重要的是,留学日本热潮直接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留日学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革命军》、《猛回头》等为反清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浙江潮》等具有自己地区特色的刊物宣传革命,有力地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日学生组织了政治群体,成为推翻清王朝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我国君主专制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曾多次坦言:没有留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

不少由清政府官派留日学习军事的甬籍学生,在归国数年后,竟拿起武器转而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满清旧堡垒开火,腐朽的清王朝就这样在新生力量的炮火声中轰然坠地。这其中,就有慈溪舒厚德(1885—1949),字石父,是庄桥舒家(现属江北区庄桥街道葛家村)人。舒厚德和吴锡永、陈其采、许葆英是受浙江省派遣,于1898年11月进日本成城学校接受军事预备教育,这是我国军事科留日之开端。⑤稍后舒厚德在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为见习士官,1902年3月毕业回国。历任沪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总统府军事咨议、军事顾问,国民政府参军处总务局局长等。1912年11月1日授予陆军少将,后任北京陆军大学中将教官。再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祁文豹(1878—1927),他回国后历任陆军第九镇炮队教练官管带、联军炮兵浙江兵站总监,江南军械浙江督署军事顾问,内河水警第二队署长,金陵军官学校主教官等职,并于1912年10月奉令补授陆军炮兵中校,不久升上校加少将衔。成为中华民国开国少将的还有宁海程干青(1872—1952,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等人。⑥如著名的辛亥革命志士马宗汉(1884—1907,慈溪人,1906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预科)、奉化城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周淡游(1882—1919,1906年入日本东京警监学校)等都是留日学生。再如赵家蕃(1870—1924、赵家艺(1876—1924)兄弟变卖家产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更是传为佳话。1904年,赵氏兄弟同赴日本留学,期间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即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忠实的追随者。次年,赵氏兄弟与革命党人张静江先后去法国巴黎经商,所获利润全部用于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06年,赵氏兄弟回国,他们在上海平桥路三家园的住宅——赵公馆成为当时海外革命党人与上海革命党人联络的秘密场所。1907年孙中山先后在两广地区组织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所需款项巨大。赵氏兄弟为此赶回宁波,把祖传田产大部分低价售出,以所得现款悉数捐给孙中山。为宣传发动革命,1910年赵家藩与沈缦云等人出资支持于右任在上海先后创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为革命鼓与呼。1911年7月,赵家藩在上海协助陈其美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赵家艺则主持新成立的同盟会宁波支部并任会长。

1911年11月5日,宁波宣告光复,同日组成军政分府,赵家艺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部长。宁波辛亥光复的领导人中还有宁波军政分府执法部长范贤方、总务部长魏炯、民政副部长章述浚,他们三人均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⑦在海外受到孙中山学说的影响,有志于反清革命。回到宁波后,章述浚在与其私交深厚的宁波府知府江畲经处任幕僚,极力说服影响江畲经倾向革命,同时在官府内部积极进行活动,在一些重要时刻使反清革命事业免遭挫折和损失。范贤方和魏炯在宁波法政学堂任教时,积极参与反清革命,响应武昌首义。范贤方担任过国民尚武会宁波分会副会长、宁波地方自治会会长和民团副团董。魏炯任民团团长。他们三人都为宁波辛亥光复做出了贡献。

促进科技教育

留日归来的宁波籍人士,有不少人从事教育事业,对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曾有过一定的作用。如韩清泉(1884—1921),名叔陶。1902年8月由浙江大学堂资送,官费赴日留学,初进弘文学院普通科,与鲁迅先生同学。1904年入金泽医学校学习医学科学,学成归国后任浙江高等学堂校医,1911年创设浙江医院并任院长,次年6月1日与人共同筹创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当时国人自办医专在国内尚属首创,韩清泉为该校第一任校长,1917年后复任浙江医院院长,后因劳卒于任所。逝世后,医专为其树石建亭,以资纪念。近代书法家、诗人、文学家洪允祥(1874—1933),署名佛矢,是慈溪东安乡洪魏村人。1904年7月自费赴日本入清华学堂,1907年回国后参加同盟会。⑧曾任《天铎报》笔政(主编),且先后执教于温州中学、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大学、宁波中学等校,对史学、佛学、文学均有研究,著有《悲华精舍诗存》、《悲华精舍文存》、《悲华精舍小说存》、《醉余随笔》和《樵舲诗话》等。鄞县马裕藻(1878—1945)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长达14年,曾聘请鲁迅等名家来北大任教,著有《声韵概要》、《经学史附录》和《文字学大意》等,是我国著名的音韵学家、文字学家。

再如葛祖兰(1887—1987),字锡祺,曾用笔名当归、老拙等,是宁波江北区庄桥街道葛家人。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在早稻田大学师范研究科毕业后回国,⑨先任近代上海著名学校之一的澄衷中学教务主任、校长,后任新陆师范校长、商务印书馆编辑,其后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两广高等工业学校和复旦大学等校执教。1935年受中国银行上海总行之聘,先后任该行奉天(今沈阳)分行襄理、吉林支行经理等职。40年代初,他在东北结识日本著名徘句诗人三木朱城,开始写作徘句。徘句是日本诗体之一,又称“发句”、十七音诗,一般以三句十七音组成一首短诗,同样采取“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注重托物寄情,颇可玩味,在近代日本诗坛上极有影响。葛祖兰常在日本著名徘句诗刊《杜鹃》、《九年田》上发表古体短诗,40多年从未间断,解放后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79年,他的《祖兰徘存》在日本出版后,立即引起彼邦诗界重视,曾先后荣获日本《杜鹃》诗刊“杜鹃诗人”和《九年田》诗刊的“九年田推荐作家”的荣誉称号,葛祖兰先生以研究创作俳句闻名中日学界,著有《日本俳谐史》和《俳句困学记》等。除创作诗歌外,还译有日本菊池宽的《第二次接吻》,编译过《自修适用日语汉译读本》、《自修适用日语文艺读本》、《日本现代语辞典》和《日本姓名辞典》。

热心传播知识

甬籍留日学生还积极翻译西方的书籍,介绍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奉化沈化夔归国后编译有《中等肥料教科书》、《作物泛论教科书》、《实用养蜂新书》、《造林学本论》等,由新学会社出版发行。奉化孙海环(1876—1929)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攻读采矿冶金专业,⑩著有《最近生理学粹》和《孙炉图说》,与上海新学会社总经理周世棠合编过《东洋历史地图》和《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按照1:500000比例绘制,共有地图70幅,其中世界地图10余幅,中国行政区划图中不仅有各省的全貌图,还详细地附上了各省的重要城市、海湾等图,内容丰富,标注详实,颇具参考和史料价值。1907年,孙海环任四川彭县铜矿局局长,开始采用新法炼铜,于1916年自行设计制造,独树一帜地发明了有“孙炉”之称的炼铜炉,性能良好。

再如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著名化学家虞和钦(1879—1944),回国后曾任翰林院检讨、学部图书局理科总编撰、山西省教育厅厅长、热河省教育厅长等职,是20世纪初我国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成绩卓著的一位学者。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潜心著述,参与创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科学仪器馆,主编我国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之一——《科学世界》,创办我国首先制造硫酸的企业——开成造酸公司,还最早向国内读者介绍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是我国第一位撰写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又是替我国制订有机化合物系统名称的第一个人,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对祖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不少开创性的贡献。虞和钦先生留日时参与编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中国留学生同窗录》,同窗录中就载有镇海曹位康(福山)于1907入学,专业为史学。

清末留日热潮对于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初期留日学生们开启中国现代化道路和进行民族文化创新的方法、精神及其勇气,显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注释:

①李喜所等:《留学旧踪》,江西教育出版社,前言1-3(2000)。

②董守义:《清代留学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87-225(1985)。

③赵志勤整理:“宁波辛亥光复纪实”,《宁波文史资料》第一辑,20-30(1983)。

④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上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85-212(1997)。

⑤吕顺长:《清末浙江与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2-27(2001)。

⑥宁海县出国留学人员家属联谊会:《宁海百年留学》20-26(2001)。

⑦赵志勤整理:“宁波辛亥光复纪实”,《宁波文史资料》第一辑,20-30(1983)。

⑧俞福海主编:《宁波市志》(下),中华书局,2966(1995)。

⑨童银舫:《挥不去的乡愁》,27-28(1997)。

⑩编委会:《奉化市志》,中华书局,879(1994)。

猜你喜欢

宁波日本学校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黄金时代》日本版
学校推介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喜相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