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建设的历史经验

2011-02-18钱春慧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思想建设

钱春慧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构建党内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党9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其90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到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三大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党内和谐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也日渐成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党内和谐建设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一、思想统一是党内和谐的精神基础

党内和谐首先是思想和谐。实现党内和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这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党内和谐的精神基础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宗旨,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并明确要求党员特别是非工人出身的党员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划清界限,努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指导革命实践。这就为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推进党内和谐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抗战时期,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向,从而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统一。这一时期,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也逐步成熟。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七大”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此间,毛泽东提出了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的重要策略思想;提出了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对敌斗争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强调了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政策等等,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同时,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逐渐脱离实际,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内思想和谐统一的局面受到破坏,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受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为新时期实现党内和谐奠定了根本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分别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党九十年的历史,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从而营造了党内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抓党内和谐建设

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具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促进党内和谐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团结各阶层广大民众,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为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我们党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积极开展党内和谐建设。

思想和谐建设方面:最突出的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广大党员干部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向,从而全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组织和谐建设方面:大革命时期,党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基层组织,如:安源煤矿支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支部等等,党要求基层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尤其是工人成分的党员,反对非组织观点。为此,党明确提出了发展新党员的条件: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对党忠诚、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抗日战争时期,党致力于把自身建设成为广大群众性的真正布尔什维克的党,党的队伍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整党运动中,党对农村党组织中部分错误严重、屡教不改的党员予以组织纪律处分,对极少数混进党内的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则清除出党。同时,中共中央要求农村各级党组织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广大党员觉悟,使党成为团结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强核心。

作风和谐建设方面:党的“二大”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领导广大群众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群众党”,指出,党的活动离不开群众,党员要深入工农群众之中,紧密联系和依靠工农大众。党的“七大”把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个方面。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制度和谐建设方面:从党的“一大”到“六大”,党的制度和谐建设主要体现在党章的制定和修订方面。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虽不够成熟,但对于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后经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修订,党的组织法规不断得到完善。从党的“六大”到“七大”,党的制度建设侧重抓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关于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文件,突出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1945年党的“七大”把“四个服从”写进党章。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完成民主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党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推进党内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内和谐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既有成效,又有挫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思想和谐建设方面: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开始出版《毛泽东选集》,促成了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保证了党内思想上的统一和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在195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们党和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性的也是长期的方针,这对于促进党内思想的和谐统一,具有长期指导意义。此后,由于党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从1957年开始,党在指导思想上开始步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且步步升级,以至酿成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原则受到批判,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论、思潮泛滥开来,党内思想和谐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新时期实现党内思想和谐奠定了根本理论基础。此后,党结合不同阶段思想战线的实际,适时提出了思想和谐建设的重点。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分别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组织和谐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指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全体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增强党的团结,坚决同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行为作斗争。1956年召开的“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维护党的团结的重要性,是中共在执政条件下对党内组织和谐建设的又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十年建设时期,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今后干部工作方法的通知》,要求党的干部工作要从过去大批地迅速地提升干部职务、提高干部能力,改变为稳定干部职务、提高干部能力。然而在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由于党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和右派进攻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党内整风迅速转向了反右,并被严重扩大化,党内外一大批干部、知识分子被错划成右派。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陷入瘫痪,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广大党员干部停止了组织生活,党内组织和谐遭受了很大挫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对“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大量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从而严肃了党的纪律,纯洁了党的队伍。党的“十三大”提出重视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实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199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对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指针。

作风和谐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党内出现的新问题,1950年党发起了整风运动以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从1951年开始,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内容的“三反”运动在全国雷厉风行地展开,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对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作用。1957年的整风运动尽管后期发生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但党发动这次运动的最初目的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派性严重泛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很大程度上被毁弃,党内作风和谐受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平反冤假错案,使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优良作风得到了恢复。为了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十二大”之后党集中开展了包括整顿党的作风在内的整党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

制度和谐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党逐步建立了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的干部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干部轮训制度、干部交流制度,恢复了干部鉴定制度等。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在完善党的章程、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创新党内各项民主制度、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以改革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制度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九十年的历史表明,党内和谐建设紧扣党的中心任务就能得到顺利发展,偏离中心任务就遭受挫折。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关键

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关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初期,由于对当时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犯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左”倾盲动主义者错误地认为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应采取不断进攻的策略,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采取惩办主义的手段,如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领导者周恩来、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以犯了所谓“机会主义”错误分别给予纪律处分。“左”倾冒险主义者为了实现“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进攻计划,强令把共产党、青年团和工会的各级领导合并为各级行动委员会,停止了党、团、工会的正常工作,对那些了解并尊重实际情况的党内干部,进行打击和压制。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立三路线”,但随后而来的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更大的危害,他们认为中国当时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红军和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党内的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和“富农路线”,他们在党内号召成立临时的中央领导机关,要求以“积极拥护和执行”他们路线的“斗争干部”“来改造和充实各级领导机关”。当中共临时中央迁到中央苏区后,为了排除推行“左”的路线的障碍,王明一伙在组织上采取宗派主义的手段,对抱有不同意见的干部开展“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如在福建开展针对邓小平的所谓“对革命悲观失望的右倾机会主义逃跑退却路线”的斗争,在江西开展的反对邓、毛、谢、古的“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造成了党内生活严重不正常的局面。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也曾一度出现“抢救失足者运动”的错误,搞“抢救运动”,大搞“逼、供、信”的过火斗争,“在十余天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

建国后,从1957年开始党内“左”倾错误逐步发展起来。在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党提出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手段,揭露大批所谓右派分子。1958年轻率发动脱离实际的“大跃进”运动和推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1959年庐山会议后又错误地开展“反右倾”斗争,把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不同意见的争论,当作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来看待和处理,从而破坏了党内民主生活,助长了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错误倾向。随后虽有所纠正,但到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又重提阶级斗争,导致党内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不断升级,以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邓小平在总结我党历次解决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时,提出要“走出一条靠教育和法制建设党的新路子”。他认为开展党内斗争,主要靠法制和教育,不搞人人过关,不要随意上纲上线,从而为我党新时期正确解决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提供了科学而有效的途径。解决党内矛盾和斗争必须靠教育和法制,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因为党内矛盾和斗争的实质是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党内思想认识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而决不能采用强制的、粗暴的、压服的方法,特别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法是不能解决党内矛盾和斗争的。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是克服党内种种不健康因素、化解党内矛盾的武器,是保证全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团结和谐,促进党的肌体健康发展,党的队伍不断巩固壮大的关键性因素。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党内和谐的重要保证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原则,是党内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内和谐的重要保证。

建党之初,我们党就借鉴了苏共的建党原则,在组织建设上侧重集中,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规定,“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即采用委员会制度,纲领的修改须经全国代表大会三分之二的代表同意。同时,纲领强调了集中,规定自下而上建立严密的组织。党的“五大”将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并作为党的建设的指导原则,“六大”明确将民主集中制确定为党的组织原则。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和毛泽东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党内的实际,逐步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这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四个服从”。党的“七大”总结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经验,首次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这期间,党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建国后,党更加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党内民主生活的重要意义。1957年,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标,这就是“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种“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是党内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八大”虽然规定了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从而这一原则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流于形式,逐渐形成了家长制、一言堂、个人专断等党内生活不正常的局面,党内和谐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民主集中制受到严重破坏,党的集体领导遭到严重削弱,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被破坏殆尽,整个社会陷于动荡和混乱之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总结了过去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新时期的实际出发,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化了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在实践上恢复和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建设工作,开创了坚持、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新局面。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指出,要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党。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世纪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又有了新的思考。突破了对“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的认识,把民主集中制定位在“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以探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根本途径,以推进民主集中制制度化进程为重点,从而把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92.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829.

[3]邓小平.党建设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

[4]王贵秀.论民主和民主集中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甄小英.党内和谐主要是思想和谐和组织和谐[J].人民论坛,2006,(10).

[6]李珞山.在正确解决党内矛盾中实现党内和谐[J].学习论坛,2007,(6).

[7]杨小军,何京玲.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民主集中制的历史进程[J].企业家天地,2011,(1).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思想建设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