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考察

2011-02-18黄少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黄少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毛泽东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考察

□黄少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开创的。毛泽东自从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辗转开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开端。此后,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开辟了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历史考察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开创的。毛泽东自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辗转开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开端。此后,一路风雨,历经艰难险阻,始终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终于开辟了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是在这条完全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的指引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文谨对毛泽东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风雨历程,作一些历史的考察。

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一次尝试

1927年8月7日,在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指导下,瞿秋白领导召开“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走“城市中心”道路、不能独立自主而遭致失败的深刻教训,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的总方针。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他最善于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学习。他在会上发言最多、时间最长。他批评了忽视领导权的错误、忽视农民运动的偏向,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在8月9日的会议上再次强调了他的“上山”思想。而这几点,正是他对“八七会议”总方针的最好解释。会后,他奉命去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农民秋收起义。在按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指示攻打长沙失败后,他毅然带领工农革命军脱离中心城市,辗转开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将上述总方针落到了实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却严厉指责毛泽东此举是“临阵脱逃”,在11月举行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给毛泽东以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撤销湖南省委委员职务的处分,1928年2月传到井冈山被误传是“开除党籍”,因此不能当党代表,改当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但毛泽东始终不悔,坚定不移,艰苦奋斗,坚持井冈山的斗争,特别是在和朱德、陈毅率领的八一起义余部会师后,他们共同领导使井冈山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进行了伟大的创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他对如何革命有了初步正确认识。他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是对一年多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初步总结,他从国情出发,揭示了红色政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完整阐述“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提出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发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上山”思想的初步尝试,点燃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复兴的星星之火,也是他后来提出的“农村中心”思想、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一次实践。“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扬言:共产主义在中国已经“绝种”了。但是,霹雳一声秋收暴动,红旗插上井冈山,打破了蒋介石的美梦,也给了在黑暗中摸索的共产党人以希望。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1]P81

毛泽东站在井冈山,却看到了全中国的政治形势,并指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道路——井冈山道路。党的六大以后,以周恩来为实际核心的中共中央,通过多种方式,向各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介绍井冈山斗争这个在当时最完整、最成熟的经验。从1928年夏季起,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政治通讯》等刊物上,经常登载有井冈山斗争内容的文章。11月28日,中共中央还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讲道:“惟朱毛在湘赣边境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2]P196这样做,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验的影响,帮助许多红军和根据地领导人开阔了眼界,加快了全国农村根据地创建的进程,推动了各地革命形势的发展。这是井冈山根据地在当时所起的伟大作用。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第一次表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超出当时其他领导人的领导才能和领袖特质。历史实践也已经表明:他开创的道路就是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道路!

二、游击赣南、闽西,提出了“乡村中心”的伟大思想和逐步形成了农村根据地发展战略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再到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不管局势怎样险恶,他从不放松对周围环境的现状和来源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努力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行动方针,并且十分注意通过实践的检验来修正或充实原有的想法。这是他能够不断进行创造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关于“农村中心”思想和农村根据地发展的战略策略,正是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形成的。

(一)“三二○”战略规划的提出和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开创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下了井冈山,来到赣南、闽西开展游击战争。从山头来到平地,毛泽东的眼界大大开阔,他的身子下了山,思想也下了山,他的思想认识也因之产生了一个“飞跃”。

2月中下旬,红四军和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实现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东固会师”。这不仅结束了红四军下井冈山后屡遭挫折的“最困苦”的一个月,而且消除了疲劳,取得了补给,伤病员也得到安置。特别是毛泽东在东固,还听取了当地党组织和军队负责人李文林对东固革命根据地斗争情况的介绍,总结提出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秘密武装割据”的好经验,并随后写信告诉湘赣边界特委,指出:“在接近总暴动之前群众政权的形式有由公开割据改变为秘密割据的必要”,“强敌来了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对付他”。[3]3月中旬打下长汀,还按照东固根据地的形式帮助长汀、上杭等地建立了“秘密割据”的政权。1930年1月,他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中更将这种形式总结为四种根据地好形式之一的“李文林式的根据地”。

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代表前委写了《前委致福建省委并转中央的报告》(简称“三二○报告”),总结了游击赣南、闽西一路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从而向党中央提出了一个坚定而大胆的战略设想:“前敌委员会决定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团之行动,在国民党混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并强调:“这一计划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2]P206

这是一个重大而正确的战略决策。这个战略决策是在将井冈山根据地的情况和赣南、闽西的实际情况相比较后提出的。井冈山根据地虽然起了重要作用,但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来看,也有它的弱点。第一,井冈山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随着红军人数的激增,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反复“进剿”和经济封锁,军民生活极端困难,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也供应不足。第二,井冈山位于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区,这两条大江无法徒涉,南北又难以发展,在军事上缺乏回旋的余地。这两个弱点,在初期并不明显,随着红军力量的不断扩大便逐渐暴露出来。当时在第二十八团当连长的粟裕评论道:“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4]P79

赣南、闽西地区和井冈山相比,至少有以下三大优点:1.地域宽广,境内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回旋余地大,适宜于开展游击战争;2.党和群众的基础好,物产比较丰富,能为坚持武装割据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3.国民党驻军力量薄弱,并且距离大城市远,交通不便,军队往来和聚集都很困难,却便于红军能放开手脚开展游击战争。这些都是红军发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这个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以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也孕育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萌芽。

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在坚持提出创建公开、大块根据地的同时,还向中央建议“一般工作重心,我们的意见:宜在江苏、直隶,红军小区域苏维埃使个数加多,这不仅在湘、赣、闽、粤等地,江苏北、皖鄂北、豫南、直隶,都应有红军及小区域苏维埃之创立。”

4月13日毛泽东在于都给湘赣边界特委写信,一面向他们介绍东固根据地建立“小区域秘密割据政权”的好经验;一面向他们指出:“守势的根据地的观念,以后应该抛弃,大小五井、九陇等地,再不必固守了,强敌来了,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对付它。”[5]P273湘赣边界特委在接到毛泽东信以后,认为是“十分正确的”,认为有必要遵照“毛委员”的意见“改换面目”:“由公开的割据转变到秘密割据”![6]P322

4—5月间,利用蒋桂战争的空隙,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广大地区来回游击,并在长汀、永定、龙岩和于都、兴国、宁都等地帮助建立了小块的红色政权。这既是毛泽东将他的农村根据地战略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为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二)成功克服“朱毛矛盾”,召开古田会议,毛泽东提出“农村中心”思想

正在此时,却发生了“朱毛矛盾”,毛泽东和朱德在如何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是因为,在1928年6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上,共产国际批评了乡村包围城市的提法,毛泽东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思想与共产国际主张的“走州过府”式的“流动游击”思想是相违背的,这引起了红四军内部分人对他的质疑。更由于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全是农民成分的党,重军事轻政治、反对党管一切、主张流动游击等错误思想很严重,尤其是1929年4月3日中央指示红四军分散游击的“二月来信”到了军中,使得有流寇思想的人似乎找到了根据。应该说,在中国红军创建初期,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的发生和争论是正常的。只是他们二人却都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进行争论,加上刘安恭和林彪的推波助澜,使争论复杂化,影响了红四军的前进和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践行。结果6月下旬召开的红四军党的七大,解除了毛泽东前委书记的职务。9月28日,党中央发出“九月来信”成功克服了“朱毛矛盾”,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建设的基本原则,毛泽东重任前委书记。1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红四军九大(即古田会议),会议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毛泽东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同时从组织上建设,通过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无产阶级化,即“思想建党”的原则;二是如何建军,毛泽东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并规定了正确处理军内外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即“政治建军”的原则。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夺取政权,有了可靠的保证。而“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两大原则的提出,就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基础。

毛泽东没有满足于古田会议取得的巨大成就。紧接着,他又继续思考着“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这时他已经看到不仅是他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取得了成功,闽浙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左右江根据地和东江根据地等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也在蓬蓬勃勃地发展,这使他感觉到以根据地为依托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已经不再是一个战术的权宜之计了,而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全局问题。于是,1930年1月,毛泽东写出了历史性名著《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乡村中心论”的伟大思想,完全跳出了“城市中心论”束缚。

毛泽东在文章中,把建立农村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问题提到异常突出的地位。他批评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反对“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主张应该采取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2]P220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红军游击队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配合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政策,认为这“无疑是正确的”。强调只有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这是继古田会议后又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它进一步纠正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后一部分人中滋长起来的单纯流动游击的错误观念,要求大家毫不动摇地确立“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观念”,从而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开辟和巩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中去,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格局。这就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如果没有树立起这样的深刻观念,就不可能有以后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也不可能使中国革命能在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条件下胜利发展。

(三)毛泽东农村根据地发展战略的形成

为了将“农村中心”思想付诸实践,毛泽东和朱德一起,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在1930年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创造,提出了一系列的正确的农村根据地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第一,主持召开“二七会议”,成立“共同前委”。1931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赣南特委代表没有来得及赶到)和红五军、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即“二七会议”。为了实行统一领导,在中共中央支持下,这次会议决定组成红四、红五、红六军和赣西、赣南、闽西、东江地区的共同前委,以毛泽东为书记,朱德、曾山等为常委,彭德怀、黄公略为候补常委,并将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成为这几支军队和这块广大地区的最高领导人,这对他领导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创造性的提出了正确的建立、扩大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具体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针”。3月18日,毛泽东主持起草共同前委第三号通告,提出了要实行“傍着发展的工作路线”和“同时扩大同时深入”的工作方针。所谓“傍着发展”,就是“傍着原有小块红色区域发展、及建立新的红色区域后再促进它去发展”。红四军代表给中央的报告中对这条工作路线作了这样的具体说明:“鉴于过去的经验:‘傍着发展有成效,流动游击只徒劳’,凡有党或有一小块政权的地方,红军一去配合起来,傍着这一块区域发展,立刻大有成效,政权也建立了,土地也分配了,群众的武装也扩大了。尤其是这一块分了田的政治影响深入群众,及这一块政权在敌人数次会剿之后,不但不消灭,还继续扩大与发展,使群众更能认识他本身的力量而奋勇的斗争起来,更便利搞更有效的扩大赤色区域达到我们的任务。”同这相反,“无党的地方,红军一去,用下很多的功夫,努力发动群众,创造群众组织,建立党,不怕你作半个月也好,作十天或两三天也好,只要红军一走,靖卫团一来,仍旧是白色政权,红军的努力只留些政治影响,其次就一切没有了”。[2]P23这个“工作路线”也就是毛泽东历来所说的“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方针和政策。显然,这是一条符合实际情况而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所谓“同时扩大同时深入”,就是在一定时间和指定区域内集中精力扩大这个地区,同时深入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在共同前委领导下,依照这个工作路线和工作方针,建立农村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以此为依托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这一套很有特色的做法,是赣南、闽西等苏区和红军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初步形成毛泽东思想。5月间,毛泽东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名文,初步形成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奠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大胆论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自然是针对以往许多人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或盲目照搬俄国革命经验的状况提出的。文章中说:“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1]P115因此,他作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反对本本主义》的写成,反映出毛泽东在认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飞跃”。这个“飞跃”,确实是他“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后”才产生的,反过来又可以使他更自觉地用来指导此后的实践。从而并牢固奠定了“农村中心道路”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机智抵制李立三左倾错误,打破三次“围剿”,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创成功

(一)机智抵制李立三左倾错误,经历了四个月的惊涛骇浪

正当毛泽东、朱德按照他们的战略和策略,努力开创和巩固扩大农村根据地的紧张战斗的时刻,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错误在中共中央取得统治地位。

李立三有坚定的城市中心观念,6月11日他主持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决议特别强调:“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李立三将矛头直指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害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严厉批评毛泽东等:“你们现在完全反映着农民意识,在政治上表现出机会主义的错误。”以强硬的语调提出:“中央新的路线到达四军后,前委须坚决按照这个新的路线转变”,“如果前委有谁不同意的,应即来中央解决。”[2]P236-237并派中央特派员涂振农赶到红四军专门传达中央新指示。毛泽东、朱德对中央的这个新指示曾表示反对。朱德后来对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过:“毛泽东和我对于整个方案都表示怀疑,但是我们久居山区多年,能够得到的有关国内和国际局势的情报很不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接受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分析。”他又说:“除了毛泽东和我之外,很少有人反对李立三路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接受。”[2]P237

中央的指示如雷霆万钧,不容反对。毛泽东、朱德只得奉命率新成立的红一军团离开长汀,向南昌和九江开进。但他们不是直进南昌,而是向南昌“推进”。7月20日发出的行动命令是“第二期推进计划表”。当时担任红一军团参谋处长的郭化若回忆道:这个命令“是在毛泽东同志意图下经过考虑有意安排的,实际上并没有具体部署进攻南昌,这就是‘推’字的文章。”[2]P238这体现了毛泽东的政治智慧。他们没有打南昌,而是在南昌城下的牛行车站向天鸣枪,纪念八一起义三周年,随后在周围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政权。这时得到彭德怀的三军团占领长沙后又被赶出长沙并被困在长沙城下的情报,毛泽东、朱德乃率军赶到湖南的浏阳文家市,击败追兵,与三军团会合,两军决定成立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彭德怀、滕代远为副总司令和副总政委。在二打长沙不克后,毛泽东、朱德坚持撤军,回师根据地。但却遭到坚持中央左的路线的同志们的反对,一路多次开会激烈争论,如9月株洲会议、袁州会议、10月峡江会议和新余罗坊会议。特别在罗坊会议上,李文林、袁国平严厉提出:“不打南昌、会师武汉,就是违背中央精神,就会断送中国革命。”[7]P260,261多数人如朱德、周以栗、罗荣桓、曾山、陈正人等支持毛泽东的主张,才做通了不同意见的人的思想,终于取得一致认识:回师中央根据地,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准备打破即将到来的敌人的大规模“围剿”。

从6月离开长汀到10月罗坊会议这四个月间,毛泽东和他率领下的红军走过一条充满惊涛骇浪的历程,机智抵制了中央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回师根据地,并且集中了兵力(红一方面军已有4万人),统一了指挥,革命根据地也有明显扩大,从而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反“围剿”作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打破三次“围剿”,赣南、闽西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创成功

红一方面军回师中央苏区后,在中共中央(主要是周恩来)的密切指导和帮助下,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共同导下,以4万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后为3万人)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一连粉碎了国民党军队10万、20万、30万人的大规模“围剿”。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红一方面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创造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红军特色的战略战术。这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包括:在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下,“诱敌深入”是红军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方针;运动战是反“围剿”的基本作战形式;歼灭战是反“围剿”的基本要求,它的要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避强击弱,慎重初战,采取迂回包围、穿插分割的战术,制造并抓住敌军在运动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实行战斗中的速决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中系统地总结了红军在这三次反“围剿”中的丰富经验,作出重要的理论概括。他写道:“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1]P204

在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都同时趁机解放一些新的地区,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到瑞金叶坪同中共苏区中央局会合,并在10月11日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一方面军主力在赣西南、闽西继续扩大战果,展开了消灭“土豪劣绅的最后营垒”土围子炮楼的斗争。10月14日,他们下达训令指出:“土围子炮楼是土豪劣绅的最后营垒,不消灭这一最后营垒,许多的农民群众还是不敢起来。为要肃清赤白对立,夺取广大群众,并捉得土豪筹得款子,必定要完全消灭土围子炮楼。”[2]P276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红军先后解放会昌、寻乌、广昌、上杭等县城,并在长汀、于都、武平等县普遍开展了工作;相继共拔掉了几百个地主武装长期盘踞的土围子炮楼,巩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

这样,长期被分割的赣南和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巩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就是中央苏区)。它的范围扩展到28个县境,拥有瑞金、兴国、于都、长汀、上杭等15座县城,总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50多万。在根据地内,发动群众,建立或恢复党、团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分配土地,动员了12000名群众参加红军,为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毛泽东关于以“农村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各方面的具体战略路线都已大体形成,从而把中央“八七”会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具体化。从红军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土地改革的政策,根据地建设的方针,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毛泽东都已提出明确而系统的、切合中国实际的主张。这是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社会的复杂环境中,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

毛泽东和朱德,从1929年1月下井冈山,到1930年开辟赣南和闽西根据地,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再到1931年9月取得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使赣南、闽西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伟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路走来,风风雨雨,经受了革命战争的洗礼,经历了党内两条道路(“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斗争的磨炼,终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在邓小平的具体指导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这是对毛泽东、朱德的伟大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作用的充分肯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13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最后取得胜利的战略基地。除中央革命根据地外,其他12块根据地都是按照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完整而成熟的经验创建发展起来的。随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党开辟的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大块的解放区,也都是按照中央苏区的经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说,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走上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端,那么,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一共坚持了22年,直到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才代表党中央郑重而明确地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他说,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8]P1427他说,当然,城乡必须兼顾,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他还强调指出: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

一条伟大道路的完结,一个更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这都是在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所建树的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永远彪炳史册,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都将永不忘记,永远铭记在心底深处。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红四军前委给湘赣边界特委的信[R].1929-04-13.

[4]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中共江西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陈正人回忆罗坊会议(1967年12月)[A].江西党史资料:第六辑[C].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1988.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 Historical Review of Mao Zedong’s Creating the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ANG Shao-qun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The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oad of“encircling cities from the countryside and seizing the power by armed forces”creat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ao Zedong.He led the army of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to establish China’s first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in Jinggangshan,writing down the prologue of the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ince then he finally found this revolutionary road through hardships and dangers,led Chines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o the final victory and establish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o Zedong;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review

D23

A

1674-0599(2011)05-0070-07

2011-06-27

黄少群(1934—),男,江苏南京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毛泽东。

(责任编辑:徐国栋)

猜你喜欢

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井冈山抒怀
倔强的小红军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