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颖、孙承晟荣获第三届竺可桢科学史奖
2011-02-17宗旦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年4期
2011年7月,在合肥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上,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颁发了第三届竺可桢科学史奖。清华大学(新竹)历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卓颖博士荣获优秀论文奖,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承晟博士荣获青年学者奖。
李卓颖博士的获奖论文为“Contending Strategies,Collaboration among Local Specialists and Officials,and Hydrological Reform in the Late-Fifteenth-Century Lower Yangzi Delta”,发表在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2010年第4期。
孙承晟博士以《明清之际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孙云球〈镜史〉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363—376页)一文获得青年学者奖,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同仁首次获得这项荣誉。李约瑟、王锦光等前辈学者,曾专门寻访孙云球《镜史》一书而未果。孙承晟发现《镜史》传本,得了前贤夙愿。该文考察了《镜史》对汤若望《远镜说》的征引,李渔《十二楼》中光学内容的来源,以及《镜史》反映的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填补了西方光学知识传华史的重要一环,对于深入理解清初光学史、艺术史及物质文化史均有贡献。
竺可桢科学史奖,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2003年设立并资助,面向全世界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者,每三年一届,分设优秀论文奖(Zhu Kezhen Award)一名,青年学者奖(Zhu Kezhen Junior Award)两名,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ISHEASTM)负责评选、颁发。
(宗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