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2011·6学术论文导读
2011-02-16
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蒲子婧等(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新潟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日本新潟950-2181)—《中国蔬菜》2011(6)
黄瓜枯萎病是黄瓜栽培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土传性病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近年来,利用生物方法防治黄瓜枯萎病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已成为防治该病害的重要而有效手段。本文从利用拮抗微生物和植物化感作用两方面对国内外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进行了总结,概述了各种生防因子的作用机制及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应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利用植物化感作用及生防作用物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策略。
不同播种期对西双版纳黄瓜性型分化和侧枝发生的影响
沈镝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蔬菜》2011(6)
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sativusL.var.xishuangbannanesisQietYuan)是我国特有的黄瓜变种,仅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及周边地区发现有其分布。西双版纳黄瓜的果实具有近圆至长圆形、果肉橙黄等与普通黄瓜明显不同而与甜瓜相近的特征。以西双版纳黄瓜为试材在北京地区分期播种,分析环境条件对其性型分化和侧枝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份西双版纳黄瓜10号(老瓜果肉黄白色)和32号(老瓜果肉橙红色)的第1雌花节位、雌花节率和侧枝发生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关系密切,雌花分化与侧枝发生呈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2份种质的第1雌花节位与日光温室月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相关,其雌花节率与累计日总辐射量呈显著性负相关。西双版纳黄瓜是对低温、短日照十分敏感的黄瓜种质类型,在北京地区保护地栽培的适宜播种期为8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中下旬。
马铃薯Desiree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辛翠花等(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中国蔬菜》2011(6)
为优化马铃薯品种Desiree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转基因马铃薯,以Desiree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分别比较了不同转化条件(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及激素配比)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茎段为外植体,预培养2d后以OD600=0.5的菌液侵染10min,在加有1.0mg·L-1反式玉米素(ZT-t)的MS20选择培养基上的遗传转化率最高,其愈伤诱导率可以达到80%,分化率可以达到70%。通过该转化体系将抗晚疫病基因R1导入马铃薯,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和抗病接种鉴定,外源基因已经导入马铃薯基因组中,获得的转基因马铃薯具有很强的抗晚疫病能力,且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和块茎的重要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改变。
基于5.8SrDNA和ITS序列探讨亚洲瓠瓜的地理分化
周先治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3)—《中国蔬菜》2011(6)
基于5.8SrDNA及ITS序列对23份来自中国、泰国和日本的亚洲瓠瓜种植品种进行了地理分化研究。结果发现,23份瓠瓜的ITS1+5.8SrDNA+ITS2序列的长度在611~627bp之间,G+C含量在54.17%~63.26%之间,信息位点数65个,占总碱基数的11.09%;日本的2份瓠瓜的序列长度短于其他21份瓠瓜,G+C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品种。从5.8SrDNA及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可以看出,来自日本的瓠瓜与源自中国和泰国的瓠瓜存在地理分化现象,分属于不同的分支,自展支持率达到99%。序列间的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2份来自日本的瓠瓜与来自中国和泰国的瓠瓜差异显著。
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试管苗生根能力的研究
张巍巍等(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河北保定071000)—《中国蔬菜》2011(6)
以大白菜—结球甘蓝系列单体异附加系AA+C1~AA+C9试管苗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异附加系的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研究了生长素NAA浓度对异附加系生根和细胞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AA+C1、AA+C2、AA+C3、AA+C4、AA+C5和 AA+C6生根较好,移栽成活率高,AA+C7、AA+C8和 AA+C9不易生根,移栽成活率低;1/2MS培养基附加1.5mg·mL-1NAA能有效诱导生根,提高生根质量和移栽成活率。
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耿庆林等(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蔬菜学重点实验室,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试验室,重庆400716)—《中国蔬菜》2011(6)
对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Ms2008076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花粉母细胞迅速退化以至解体,花药败育。
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率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张耀伟等(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中国蔬菜》2011(6)
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严重影响大白菜种子质量,是一种劣性性状。以6个大白菜高代自交系作亲本,按Griffing第3种方案配制30个杂交组合,对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率一般配合力方差与特殊配合力方差相当;大白菜种子荚内发芽受亲本遗传因素影响,由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种子荚内发芽除了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受胞质基因影响;种子荚内发芽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低,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可以在早期世代根据单株的表现型进行选择,而且应该扩大群体规模。
西葫芦熟性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陈凤真(菏泽学院园林工程系,山东菏泽274000)—《中国蔬菜》2011(6)
以西葫芦自交系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 2)配制的 6个联合世代(P1、F1、P2、BC1、BC2和F2)群体为试材,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西葫芦熟性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西葫芦第1雌花节位为D-2模型,始花期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的第1雌花节位均以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而始花期以加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为主,组合1以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由于环境因素对西葫芦F2第1雌花节位和始花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第1雌花节位的选育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在育种中对始花期性状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
用选择性培养基检测辣椒种子的疫霉菌
江厚春等(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蔬菜》2011(6)
在国内外疫霉菌选择性培养基配方研究的基础上,配制含有多菌灵的选择性培养基(匹马霉素10mg、氨苄青霉素250mg、利福平 10mg、五氯硝基苯100mg、恶霉灵100mg、多菌灵10mg)能有效的抑制镰孢菌等杂菌的生长。用此培养基成功地从贮存1、10、30、60、90、120d的辣椒疫病种子上分离出疫霉菌,贮存120d时分离率为2%。
不同LED光源对青蒜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杨晓建等(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中国蔬菜》2011(6)
以发光二极管(LED)精量调制光质(红光、蓝光和红蓝混合色光),以白光(普通日光灯)为对照,研究不同光质对青蒜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青蒜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具有显著影响,红光处理下株高、假茎粗、假茎长、植株干质量/鲜质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而叶绿素总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以白光处理最高,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以红光处理下最大,胞间CO2浓度以白光处理下最大;不同光质处理对青蒜苗的荧光参数有较大影响,红蓝混合色光的Fv/Fm和Fv/Fo均最大,ΦPSII为白光下最高,但与红光差异不显著。红光有利于提高青蒜苗的光合速率,进而促进青蒜苗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
生姜的营养特性及钾对生姜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
郑福丽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中国蔬菜》2011(6)
以安丘生姜为试材,研究了生姜不同生长期的养分吸收特性,以及不同钾水平对生姜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姜对钾素的需求最多,每生产1000kg生姜需要从土壤中吸收6.1kgN,2.36kg P2O5,9.4kgK2O,处理 K3〔K2O70kg·(667m2)-1〕的生姜产量最高,但与 K2处理〔K2O50kg·(667m2)-1〕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产量和施肥量的拟合曲线获得最高产量的钾施肥用量为60kg·(667m2)-1。综合考虑不同钾水平对生姜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得出本试验条件下生姜周年生产的钾肥(K2O)投入量每667m250~60kg比较适宜,同时适宜的氮钾比例为4∶5~4∶6。
蚯蚓粪对西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张宁等(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中国蔬菜》2011(6)
采用露地栽培方式研究了蚯蚓粪不同添加量对土壤肥力以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蚯蚓粪明显提高了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以及西瓜植株和果实全N、全P、全K含量,有效地提高了果实中果糖、葡萄糖、蔗糖、VC、番茄红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了果实的品质,同时还能显著提高产量。但其效果与施用蚯蚓粪的比例有密切关系,本试验中添加50%蚯蚓粪的效果最好,全部蚯蚓粪处理比50%蚯蚓粪处理的效果有所降低,但仍然好于其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