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护士职业角色的发展与人格特质的定位
2011-02-16江陆平王红霞李丹琳
江陆平,王红霞,李丹琳
(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2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 护理模式的转变与国内护理工作的现状
1.1 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传统的护理模式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一直采取以疾病为中心的责任制与功能制护理模式,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工作过程显得机械而被动。直到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将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后,护理模式才开始发生了变化。[1]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护理职业教育较为重视人的属性和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仅重视医患关系的改善和患者自身潜能的发挥,而且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方法进行系统化和人性化护理。[2]他们的工作也普遍受到了患者的认可与好评,所以护士的社会职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护士的职业荣誉感也很强。
1.2 国内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护理职业教育、医院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大的社会环境方面,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工作滞后;医疗体制改革缓慢,医保工作尚不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分布不均衡,医护人员缺编;医学院校素质教育薄弱,医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护士社会职业地位不高,存在职业荣誉感危机等问题。而在小的医院环境方面,护士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护士专业技能考核太多,工作压力大;护士职业角色单一,缺乏工作成就感;护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医、护、患之间关系紧张等。
2 我国未来护士职业角色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与人力资源投入工作快速展开,同时各高等医学院校也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困难的局面将发生根本改变,护理人员也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工作职能。
2.1 护士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7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2.78%,而且以每年800~900万的速度在快速增加。[3]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各类慢性疾病患者的快速增加,使得政府比以往更加重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坚定地把“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医疗改革的主要战略目标。初级卫生保健人口的持续增加必将扩大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职能,将有更多的护理人员要在这一领域工作,并形成强大的工作力量。
2.2 护士将成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力量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目标是让民众“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等医疗现实问题。同时有数据显示,在导致疾病的因素中,有20%是生物遗传因素,30%是环境因素,50%是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大量实践证明,治疗这些因行为与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医疗经济耗费巨大且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必须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移到以疾病预防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转移到以群体为中心,这就需要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广大的护理人员将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力量。
2.3 护士个体的职业角色将出现多元化倾向
虽然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护理仍然是未来护士的重要任务,但受医护模式转变和护理教育层次提升的影响,护士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社会职能将进一步得到拓展,护士也将成为医生与其他卫生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4]随着患者护理需求的增加和对护理要求的提高,护士职业荣誉感必将得到快速提升,我国护士职业角色将向着专家型、知识型、研究型和管理型方向发展。护士职业的未来角色可能是专家、学者型人才、科普教育工作者、应用型心理学家、养生康复的设计师、高层次的技术能手等。
3 现代社会对护士角色人格特质的要求
3.1 忠于职守并富于爱心
护士个体无论置身何时何地,都必须踏实地执行各项工作规则,自觉地遵守卫生职业法规,并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如自觉地执行“三查七对”,不能敷衍、搪塞患者。同时,为了促进和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还要富有爱心,给予患者最大的热忱与关心。
3.2 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一方面,特殊的工作性质与环境氛围,容易使护士产生负性情绪;另一方面,特定的工作对象,又要求护士始终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所以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就成为护士情绪修养的基础,也成为能否为患者营造乐观情绪氛围的前提。护士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很容易导致对职业角色的不适应。
3.3 较强人际交往能力与主导性
在护患关系中,护士总处于中心位置,与患者接触最多,是连接各种复杂关系的纽带。如护士需协助患者与医生沟通、促进医患彼此间的交往、协调患者与家属间的关系等。同时,在与身心失衡、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低的各类患者进行交往时,其自身交往的主导性,往往是患者能否尽快适应特殊情境的关键。
3.4 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护理职业的“社会工作者”属性,要求护士必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无论置身于嘈杂或孤寂中,都能保持良好心境,沉着应对。此外,护士的社会适应性,还包括对各种从未体验角色的适应。如在患儿面前,做个好阿姨;在老人面前,做个好晚辈;面对痛不欲生的患者,要给予劝导和宽慰等。
3.5 较适宜的气质与性格类型
非常典型或极端的气质、性格类型者,不适于做护士。如典型胆汁质的个体,缺乏自制力、易怒、生硬、急躁;典型抑郁质的个体,情绪深沉、压抑、过分腼腆;典型不稳定内向的个体,忧郁、悲观、缄默、刻板。一般认为,稳定外向型和稳定内向型的性格类型,具有谨慎、深思、平静、节制、随和等特征,与护士职业角色较为吻合。
4 对护士角色人格特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任何职业角色人格的形成,都会受到职业道德水准的影响。若护士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则护士角色人格的优化就会更加顺利。
4.1 提高社会待遇,真正营造有利于护理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
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合理的护理人员待遇方案,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待遇,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护理人才发展环境。
4.2 细化招生条件,选择人格特质适合做护士的学生接受护理教育
以往护理专业的招生条件,仅限于对考生外在特征的要求,如身高、五官等,忽视了对考生人格特质与心理素质的要求。人格特质会影响护士对职业的适应能力,也会影响护士职业行为优化的程度。[4]医学院校在护理专业招生计划中,应该明确对性格、气质的要求,为今后的护理职业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才资源平台。
4.3 重视职业性格培养,实现护士生个体人格与角色人格的最大化匹配
不同护士生的人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使是符合护理专业招生要求的护士生群体,其内部还是存在人格结构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接受护理教育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6岁至22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格特征还处于可塑期,会因教育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因此,要重视护士生职业性格的培养,教育学生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性格,找出与护理专业不相适应的性格缺陷,从而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形成与护理职业相匹配的角色人格,实现两者间的最大化匹配。
4.4 改革护理课程教学,拓展护士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职能
护理学学科的发展必须符合我国未来护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其教学应该定位于满足社会和患者的需要。同时,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扩大护士生在医疗领域的工作职能,真正激发护士生的职业荣誉感,并最终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健康服务理念。医学院校应该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加强课程整合,通过补充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一步拓展护士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职能。
4.5 加强医德教育,切实提高护士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
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对原有价值观念造成严重冲击,道德约束力减弱,诱使人们从利己角度,萌发出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要求。[5]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职业潜规则”等不良社会风气,要在重视提高护士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其道德修养。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医德教育,加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教学;同时,医德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学校、医院等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将医德教育落到实处,[6]才能切实提高护士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最终促成护士角色人格的定位。
[1]李育玲,王丽.医学模式的演进与护患关系的发展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9):2445 -2446.
[2]程虹.浅议新医学模式下的护士人性化服务[J].医学与社会,2009,22(4):20 -22.
[3]黄雪辉.关注当下中国老年人的生活现状[J].科技智囊,2010,(7):20 -25.
[4]卢岳青.我国护士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设想[J].护理管理杂志,2007,7(8):25 -26.
[5]郑大喜.制度伦理与我国社会转型期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32-33.
[6]胡爱明.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5):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