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11-02-16石礼华
石礼华
(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指配合医护人员,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工作及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协助病人解决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实践。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医务社会工作教育通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必备条件。
1 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生动、直观地学习专业知识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是研究通过科学的服务过程,增进个人或团体社会生活功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一切理论、知识和方法都是围绕着助人活动的实践展开的。医务社会工作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有关社会和人类关系的各种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方法运用到服务人群、创造美好社会的实践中去,即通过实践服务,达到人人共享社会福利的专业理想目标。医务社会工作教育采用“情境+问题”的实践教学方式,针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去理解、反思相关理论。这既能够使学习者生动地感知专业理念,又能够使其直观地学习专业知识,对提升其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1.2 加深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专业认同感
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目标所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把这些基本理念转化成一套专业的、系统的守则,如价值中立、尊重、共情等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的基本目标。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价值导向的专业。学生如果没有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精神,没有对社会工作价值的认同,所有的知识和技巧都会失去意义。但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社会影响面还不大,特别是医务社会工作,多数社会机构包括本专业的学生对此专业普遍缺乏认同和理解。为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机构的联系,让机构为其提供实践场所,增加社会认可度。同时,可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内在的感受和价值取向,体验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意义,使其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逐渐内化专业理想,培养出对专业价值观念的积极认同。
1.3 提高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应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体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和原则内化为专业工作技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今后从事专业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学生通过实践,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念发展成社会工作相关领域的分析技能和技巧。同时,通过实践中的应用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进一步提升,使他们变得更加活跃和善于反思。因此,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做的机会,还刺激学生思考和自我反省,激发了他们的个人潜能。在直接的教学实践中,要整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规则,培养和锻炼他们面对不同案主的需要,应用不同社会工作方法和介入技巧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实现知、能、行三方面的完善与统一。
2 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偏少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文科教学中,一直重视知识、思想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也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形成了不重视实践、不培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这导致文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严重脱离,培养的学生实践经验薄弱。这种状况首先表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教育部对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只给出指导性意见,各高校在具体开设课程上享有自主权。所以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务和实践类课程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工作作为我国高校新兴专业,专业课教师匮乏,多数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许多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正是觉得投入较少,能够低成本地把一个专业办成功。这种做法无疑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的长远发展。
2.2 实践教学制度不健全,缺乏督导与评估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制度尚不健全,相应的督导与评估机构更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也是缺乏的,部分任教教师,没能明确每一阶段的实践目标、形式、内容和各阶段实践的相关评估指标。另一方面,没有成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督导组。正常情况下,督导成员一般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或实践机构中的资深社工担任。他们不仅需要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背景、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成熟的人格和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还要有参与教学的意愿和热情,以便既能够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指导,又能以高尚的专业信念影响学生。而事实上,许多专业老师都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督导的专业训练,难以胜任实际督导工作。这就直接影响了实践教育的有效性。
2.3 实践教学设施(专业实验室)不足
社会工作实验室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影响,多数高校忽视对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而把有限的建设经费倾斜于理工类等能够立竿见影出成绩的学科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普遍还处于自发的、分散的起步阶段。甚至,即使建立了实验室,也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3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途径
3.1 课堂情境教学实践
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这种师生面对面进行的知识传递和沟通,可以说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结合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教授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等专业方法时,除必要的理论讲授之外,大部分课堂时间都应该进行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的演示与训练。如在个案工作的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社工和案主交流沟通的模拟训练;在小组工作教学中,可开展小组计划设计、小组领导、小组活动等模拟训练。这对于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游戏和活动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技能。
3.2 实验室操作实践
实验室操作是医务社会工作教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实验教学。简单地说,实验教学是以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仪器、设备为媒介,以学生操作仪器、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比较等综合能力。在实验室教学中,运用专业方法进行社工角色扮演,现场模拟训练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强化对专业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将想象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同时,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补充、深化和提高,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具有显著效果。针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可以开展的实验室操作实践有医患关系协调训练、个案工作训练、成长式团体训练、病患心理辅导、临终关怀模拟训练等项目。
3.3 社区、机构服务实践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应立足于本地社区和机构开展社会服务型教学实践,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实务能力,又能提升学校与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扩大学生就业机会。社区服务实践可以开展的项目有很多,如社区卫生教育,社区残障群体的服务工作、协助医疗学术机构从事地区性疾病的调查研究等。具体来讲,包括帮助社区开展养老保险受理、计划生育调查、流动人口登记、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等。在社区服务实践教学中,校方应与社区签订协议书,规范双方的责任,协调双方的利益,建立长效机制,克服双方合作关系的脆弱性。为此,校方应根据社区的需要,设计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社区无法独立完成的服务项目。同时,可以将学校专业老师的课题研究、学生的专业实习与社区人员的培训、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双方共赢。
3.4 实践基地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又一重要环节,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质量,丰富科研材料,强化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医院,具体可以开展如医患关系协调,病患心理辅导,重症患者临终关怀等项目。当然,实践基地也可以是相关政府部门、学校、社区、村庄、敬老院、劳改监狱等场所。比如泰山医学院社工专业就在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凤凰庄社区、东岳中学、沂南县隋安村等地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和服务活动,主要包括探访孤寡老人、关爱残疾儿童、青少年网瘾干预、乡风文明建设、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等。
实践教学作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范明林.社会工作实务(下)[C].上海社工资格考试培训试用教材(内部资料).
[2] 廖荣利.医疗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出版,1992.
[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糜薇,幸宇.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社区模式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2(4):156 -158.
[5] 荣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4):193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