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快推进宜都水利发展步伐
2011-02-16卞于林李广彦龙志国
卞于林,李广彦,龙志国
(湖北省宜都市水利局,443300,宜都)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宜都市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足,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总体上看,宜都市与全国多数地区一样,水利建设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随着水利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宜都市要按照水利部和地方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迎接水利事业发展的新春天。
一、立足改革与发展,“四大目标”引领全年水利工作
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以水利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以水利改革创新为动力,明确“四大总体目标”,引领全年工作,促进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
“四大总体目标”:一是在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使建设项目取得新的突破。抓好在建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确保100%验收合格,在此基础上争创优良工程。二是饮水安全上台阶。巩固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成果,确保验收合格。继全覆盖目标后,逐步实现“不漏一人”的目标。积极争取建设计划,当年再完成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任务。抓好饮水安全建管结合,探索对业主实行工作考核。三是农田水利大发展。全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6亿元,加快灌区渠道整治和节水改造建设,完善田间管网、沟渠配套等,在工作中创先争优,在宜昌市和全省树立宜都水利品牌,争当全市全省先进。四是各项管理创特色。积极探索工作创新,让宜都的水利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创出宜都特色。加强民生水利、平安水利、生态水利建设,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在“四大总体目标”的引领下,努力构建宜都市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河流生命健康、科学发展制度四大水利体系。
二、立足项目建设,十大水利工程补“短板”
2011年宜都市十大水利工程项目:山洪沟防御非工程措施治理;拖溪山洪沟治理,完成护岸7 km,沟道疏浚10 km,排洪渠4 km;香客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万春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深冲、董家冲、牛眼冲、东升、五童庙5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长江堤防重点险段整治工程,纳入三峡后规划的6处13.6 km,2011年争取实施1处以上;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申报;九道河出口段综合整治项目,堤防加高培厚4km,堤防护岸4km;全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011年争取实施1处以上。
在十大水利工程推动下,使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山洪灾害预警防治、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水功能区水质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灌区节水改造等各项水利建设全面开花结果。
三、立足创先争优,“十争工作目标”助跑水利腾飞
宜都市水利局提出2011年实现“十争水利工作目标”:一是争取多开工“十二五”规划项目,二是确保在水利项目100%合格的基础上争创优良工程,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四是争取进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行列,五是争创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六是争取一项特色工作和经验在省级以上得到推广,七是争创全市效能建设先进单位,八是争创全市信访维稳先进单位,九是争创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十是争创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十项工作目标符合当前实际,中心突出,特色鲜明,将给宜都水利事业带来新的大变化,为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供安全的水利保障。
四、立足措施落实,“六个结合”确保目标实现
1.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一方面抓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到2011年年底,通过对上争取和本级投入,因地制宜,采用管网延伸、联村供水、独立供水、水窖供水的供水形式,再解决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用3~5年时间逐步实现全市饮水安全建设 “不漏一人”的目标。抓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示范县的验收工作,继续申报“十二五”饮水安全建设规划,解决10.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饮水安全设施的管理,积极研究管理办法和措施,探索对业主实行工作考核。另一方面抓好水资源管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设定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条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遏制用水浪费,并严格控制排污总量。
2.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一是抓好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渔洋河出口段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治理崩岸险段,提高防洪标准,改善沿岸生态环境。积极争取九道河出口段综合治理项目,使该段通过治理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结合流域治理抓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和防控。二是抓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分3年对大溪流域、碾子河流域、赤溪河流域、宋山冲流域、张家冲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km2。三是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渠道、堰塘、河垱整治,抓好23项以奖代补重点项目建设,整治险段10处,山洪沟清淤11处,整治排渍沟12处,建设末级渠系41.2km,整治堰塘500口,新增灌溉面积0.37万亩(246.67hm2)。全年各类水利建设投资将达到2.6亿元。四是抓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申报工作。在枝城等7个山区和丘陵乡镇实施小农水项目建设,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3.与除险保安相结合
一是抓好7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完成香客岩、万春水库以及5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二是抓好山洪沟治理。稳步实施山洪沟工程治理规划,逐步使全市117条山洪沟得到有效治理。2011年重点抓好拖溪、兵洞湾、裴饶冲、车湾、过路滩等山洪沟整治和清淤。三是抓好长江宜枝段重点险段整治建设。纳入长江三峡后规划的有6处13.6 km,2011年积极争取实施1处以上,逐步完成重点险段的整治。四是建立和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划定危险区、布置预警监测点,建设预警系统平台,将全市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置于掌控之中。
4.与国家投入政策相结合
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争取工作。结合宜都市水利建设和管理实际,充实完善“十二五”规划,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通过水利项目建设,使宜都市中小型水库、堤防、山洪沟、小流域、中小型灌区、农村饮水安全等事关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到较高水平,适应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5.与机制创新相结合
一是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跟踪和完善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农民投工、投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二是建立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组建专题调研组,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展开调研,寻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切实解决水库、堤防、山洪沟、排渍沟、泵站、涵闸、堰塘(河垱)、渠道、饮水供水工程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问题,改变重建轻管的现状,让水利设施持久发挥效益。三是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三级质量体系建设。认真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进一步完善“监管办—质监站—‘二次监理’”三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每个季度一次检查、一次分析会、一份情况通报、一份质量监督检查报告的“四个一”要求开展工作,“一把尺子”衡量工程建设质量,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资金的监管,促进水利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高。四是继续推行“三分离”管理机制。加强水利工程监督与管理,保证项目工作协调统一,实现工程优质、干部清白、群众明白。
6.与效能建设相结合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依法管理。加大长江禁采力度,利用GPS定位系统对采砂工程船实施严格监控,对发现的违法偷采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确保宜都市长江禁采全年不发生重大恶性案件,管理处于可控之势。加大规费征收力度,强化行政审批和窗口服务,加强项目建设协调,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服务。二是树立“创先争优”思想,创新工作方式,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效能建设。三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水利人形象。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改善人员结构,不断为水利事业输入新鲜血液。三是逐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基层水利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对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实行业务工作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