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九)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2011-02-16李金萍周慧敏李宝聚

中国蔬菜 2011年17期
关键词:黑腐病十字花科图版

张 扬 李金萍 周慧敏 李宝聚

1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症状

1.1 幼苗期发病症状 子叶感病,病原菌从叶缘侵入引起发病,初呈黄色萎蔫状(彩色图版1),之后逐渐枯死。幼苗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幼苗萎蔫、枯死或迅速蔓延至真叶(彩色图版2)。真叶感病,形成黄褐色坏死斑,病斑具明显的黄绿色晕边,病健界线不明显,且病斑由叶缘逐渐向内部扩展,呈“V”字形(彩色图版3),部分叶片发病后向一边扭曲(彩色图版4)。

1.2 成株期发病症状 病原菌以多种形式侵染植株,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呈现不同发病症状。病原菌多从叶缘处的水孔侵入引起发病,形成“V”字形的黄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彩色图版5),病健界线不明显。病原菌还可沿叶脉向内扩展,形成黄褐色大斑并且叶脉变黑呈网状(彩色图版6)。病原菌还可通过害虫取食或机械操作造成的伤口侵染,形成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彩色图版7)。此外,病原菌沿侧脉、主脉、叶柄进入茎维管束,并沿维管束向下蔓延,在晴天时可导致植株萎蔫,傍晚和阴天时恢复。在田间,病害发生严重时,外部叶片可多处被侵染(彩色图版8)。球茎受害时维管束变为黑色或腐烂,但无臭味,干燥时呈干腐状。种株发病,病原菌从果柄维管束进入角果,或从种脐侵入种子内部,造成种子带菌。花梗和种荚上病斑椭圆形,暗褐色至黑色,与霜霉病的症状相似,但在湿度大时产生黑褐色霉层,有别于霜霉病。留种株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茎上密布病斑,种荚瘦小,种子干瘪。

2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病原菌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病原菌,也称甘蓝黑腐病原菌或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致病变种,病原学名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Dowson)Pye et al.(简称Xcc)。Parnmel于1895年首先确定了该菌在瑞典芜菁和甘蓝上的致病性,并将这种菌命名为Bacillus campestris,之后,黑腐病菌的病原学名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Alvarez,2000),Pye等人于1980年将该病原菌正式定名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Dowson)Pye et al.。

该致病菌能侵染多种十字花科作物,现代植物细菌学先驱欧文·史密斯在有关该病害的病原和寄主范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将该病害的寄主范围拓展至大白菜、花椰菜、甘蓝、油菜、萝卜和黑芥。之后的研究表明,Xcc还存活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杂草和观赏植物上。

黑腐病病原菌为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在牛肉汁琼脂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菌落近圆形,初呈淡黄色,后变蜡黄色,边缘完整,略凸起,薄或平滑,具光泽,老龄菌落边缘呈放射状。菌体杆状,大小为(0.7~3.0)μm×(0.4~0.5)μm,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可链生,革兰氏反应阴性,不抗酸,好气性。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5~38℃,最适温度25~30℃,致死温度51℃持续10分钟,耐干燥,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一年以上。

3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的发生规律

3.1 初侵染源

3.1.1 带菌种子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是一种种传病害,种子带菌率为0.03%时就能造成该病害的大规模暴发。在染病的种株上,病菌可从果柄维管束或种脐进入种荚或种皮使种子带菌,种子是该病的重要的初侵染源之一。

3.1.2 土壤及病残体 在田间,黑腐病菌可以存活于土壤中或土表的植株病残体上,该病原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存活时间长达2~3年,而离开植株残体,该细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不会超过6个星期,带菌的植物病残体是该病在田间最主要的初侵染源。

Stability analysis of mountain cracks the 110102 face Mining in the Miluo coal mine JIN Xue-jiao WANG Tong-biao CHEN Jin-hong(65)

3.1.3 杂草 尤其一些十字花科杂草是细菌性黑腐病菌的寄主,如芜菁、印度芥菜、黑芥、独行菜、荠菜、野生萝卜、大蒜芥、臭荠、毛果群心菜等,田间及田块周围的带菌的杂草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之一。

3.2 传播途径

3.2.1 种子传播 从黑腐病侵染循环中可以看出,种子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由于商品种子的快速流通,使得该病在我国大面积发生。在温室条件下,将人工接种获取的带菌甘蓝种子播于育苗钵中,长出的甘蓝幼苗叶片向一边扭曲,叶片边缘出现典型的“V”字形病斑(彩色图版9)。

3.2.2 雨水、水滴飞溅和灌溉水传播 雨季来临时,随着雨水的地表径流以及雨滴的飞溅,导致该病原菌传播到感病寄主上,从伤口、气孔以及水孔进行侵染;田间灌溉时,灌溉水水滴飞溅将土壤、病残中的病原菌传播到感病寄主上进行侵染。在潮湿条件下,叶缘形成吐水液滴,病菌聚集在吐水液滴中,水滴飞溅也可导致病原菌传播到相邻植株上。

3.2.3 生物媒介传播 田间昆虫取食感病植株,可将该病原菌传播至其他作物导致感病。此外,部分昆虫取食时在作物叶片上造成伤口,为病原菌的侵染也创造了条件。

3.2.4 农事操作传播 植株种植过密或生长过旺时进行农事操作,使株间叶片频繁接触摩擦造成大量伤口,增加了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农事操作人员在操作后未及时更换鞋子、手套以及对农机具消毒等,使得病原菌从有病株传播到无病株,或传播到另一个田块,使得该病原菌在田间传播蔓延。同时,不恰当的农事操作也会造成病原菌在田间进一步传播,如田间病残及杂草未及时清除或清除后仍然堆放于田块周围,没及时进行焚烧与深埋等处理,进一步增加了该病原菌传播与侵染的机会。

3.3 流行因素 细菌性黑腐病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易暴发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尤其是早播,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种植过密,管理粗放,植株徒长,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发病较重。在温室条件下,幼苗感病后温度长时间低于15℃,则不会表现出发病症状。若此感病植株被移栽到田间或者温室温度升高到25~35℃,且相对湿度达80%~100%时,幼苗就会发育不良,在子叶上形成坏死斑并最终枯萎死亡。因此,在气候比较凉爽的条件下,感病幼苗的发病症状和发病程度通常不明显。

4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的防治技术

针对上述细菌性黑腐病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防止细菌性黑腐病的传播和蔓延。

4.1 农业防治 目前,农业防治仍然是细菌性黑腐病防控的最主要方式。

4.1.1 使用无菌种子且对种子进行消毒 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播前对种子进行消毒,用50℃热水浸种25分钟以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多种致病菌。

4.1.2 注意田园清洁 发现发病作物或杂草,应立即拔除,并将其深埋或清到田块外烧毁。

4.1.3 加强田间管理 平整地势,改善田间灌溉系统,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避免种植过密、植株徒长,加强田间病虫害的防控。注意防治田间害虫,以减少其造成的伤口。

4.2 药剂防治 细菌性病害传播很快,短时间内就能在生产田中造成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对该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作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病原菌的传播。

4.2.1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于白菜幼苗2~4片真叶期进行叶面喷雾,隔3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2.2 化学防治 目前,对细菌性黑腐病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较少,常用防治药剂及方法:用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 500~7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400~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600~700倍液喷雾或灌根。以上均为含铜制剂,田间应用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慢黑腐病菌的传播。大白菜对该类药剂表现敏感,用药量及用药时间应严格掌握,中午及采收前禁止用药,否则易造成药害。

发病初期也可喷施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感病前可喷施植物抗病诱导剂苯并噻二唑,该药剂离体条件下无杀菌活性,但能够诱导一些植物的免疫活性,起到抗病、防病的作用。大田中喷施50%苯并噻二唑水分散粒剂,每公顷使用该药剂有效成分不超过35 g,隔7天喷1次,连续喷4次,能够减少作物发病(Vallad,et al.,2010)。

Alvarez A M.2000.Black rot of crucifers.Slusarenko A J,Fraser R S S,van Loon L C.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Plant Diseases.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1-52.

Luna C L,Mariano R L R,Souto-Maior A M.2002.Production of a biocontrol agent for crucifers black rot disease.Brazil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19):133-140.

Vallad G,Pernezny K,Peres N,Raid R,Roberts P,Zhang S.2010.2010 Florida Plant Disease Management Guide:Chemical Control Guide for Diseases of Vegetables.http://edis.ifas.ufl.edu/pg100

Wulff E G,Mguni C M,Mortensen C N,Keswani C L,Hockenhull J.2002.Biological control of black rot(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of brassicas with an antagonistic strain of Bacillus subtilis in Zimbabwe.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08:317-325.

猜你喜欢

黑腐病十字花科图版
菜花黑腐病如何防治
A New Record of Eritrichium (Boraginaceae) in China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揭示十字花科植物PTI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
宜宾烟区烤烟根黑腐病发生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
保护地胡萝卜黑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油菜补钙 紫甘蓝抗衰 老西兰花有营养 十字花科蔬菜有多神奇?
十字花科蔬菜有益心血管健康
高海拔冷凉地区甘蓝黑腐病及软腐病的识别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