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1-02-16刘秀娟赵卫红
刘秀娟 赵卫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河北省是蔬菜生产销售大省,2010年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约124万hm2,总产量约7 560万t,销售辐射的范围遍及全国27个省市区,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由于蔬菜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的安全监控体系,蔬菜农药残留过高,以致2005年河北永年的毒蒜事件震惊全国,同时也暴露出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方面的信任危机。2010年9月河北省启动了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10月启动了环首都经济圈蔬菜基地建设,在河北省向蔬菜强省迈进的同时,质量安全控制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问题。
1 河北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现状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2010年第4次全年质量安全例检监测结果通报,2010年对全国87个大中城市77种蔬菜、13 921个样品检测抽样合格率为93%,河北省的抽样合格率为97.7%,居全国第一位。河北省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1 积极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河北省蔬菜管理部门对原有的蔬菜基地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的要求进行改造,并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规范生产,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各种污染源。经过不懈的努力,河北省蔬菜基地建设日见成效,形成了张承、环京津、冀东、冀中、沧衡、冀南6大主产区。在各蔬菜基地开展了标准化农村建设,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对各村无公害蔬菜产品推行质量责任制,承诺拒绝使用禁用、限用投入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质量联保监督制度,确保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合格。
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部门,严格开展以下工作:产地环评、认定、产品认证、产地(产品)复查换证和获证产地(产品)的监督管理等。1999~2007年河北省获证产地有666个,面积54.36万hm2,年产量703.35万t。先后撤销了81个不合格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对证书到期的18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18个无公害农产品进行了复查换证,并建立了认定基地的动态管理机制。
1.2 确保农业投入品源头“净化”
河北省按照国家有关农业投入品的一系列禁用、限用规定,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一方面各县(市、区)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内农资市场集中开展拉网式检查,推行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制度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台账制度,重点检查周边接壤地区和蔬菜集中产区的农药经营单位和非法游商,查处各类禁用、限用农药。另一方面,严格查处蔬菜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行为,加大对禁用、限用高毒农药,特别是在中低毒农药中掺杂使用高毒农药行为的监管力度,确保源头“净化”。
1.3 加强蔬菜监督检测
首先,对无公害蔬菜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以及标志规范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管,做到“四查”:一查是否有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或生产技术规程;二查蔬菜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是否有生产记录;三查是否有蔬菜投入品使用推荐名录和禁用、限用投入品名录,是否有禁限用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等;四查是否开展了蔬菜质量安全自检或委托检测。
其次,按照《河北省蔬菜质量监测抽样工作暂行规定》,取消产地代为抽样、送样,由市、县技术人员现场抽样,逐步实现GPS定位抽样。对抽检不合格的蔬菜生产基地进行通报,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将报请河北省无公害管理办公室对其发黄牌警告或摘牌处理。
最后,根据《河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河北省充分发挥2个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18个县级质量检测站的职能,每年3、6、9、12月定期对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及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产品检测,同时在重大节日和蔬菜销售高峰期间,对辖区内的无公害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及自立市场生产或销售的蔬菜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
2 河北省蔬菜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保定市定州、沧州市青县的蔬菜种植散户和青县司马庄无公害蔬菜高科技示范基地的调研,发现在蔬菜生产环节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 蔬菜种植散户的质量安全责任感差
散户在蔬菜种植方面主要依靠种植经验,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他们在施加农药和化肥的过程中,不太关注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农药、化肥的价格和使用效果,生产出来的蔬菜品相如何。因此在种植过程中,用药随意性大、施药水平低、盲目增加用药量和使用次数等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十分重视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设施比较先进,有严格的生产技术规程。他们将“无公害”作为一个卖点,靠品质增加蔬菜的附加值。
2.2 蔬菜收购者对蔬菜质量没有具体要求
蔬菜种植散户生产出来的蔬菜都有固定的收购者,而这些收购者通常只针对蔬菜的外形和口感对蔬菜进行验收,或者基于长期的合作关系对蔬菜根本不进行验收,当然更谈不上进行农残检测。
2.3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对外来蔬菜把关不严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目前销路较好,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基地一般会将根茎类蔬菜交给散户种植,再由基地回收,在回收的过程中,部分基地没有进行农残检测,直接就以无公害蔬菜的名义销售使用。
2.4 蔬菜安检设备少、仪器差
河北省多数村镇在蔬菜生产结束进入流通之前,缺乏必要的安全检测。在蔬菜检测方面运用最多的是农药残留速测仪,但村多仪器少,不能保证每村每天生产的蔬菜都能得到检测。此外,部分配备了安检设备的生产基地,由于检测设备落后,使用过时的旧仪器和药水,也很难准确检测农药的残留情况。
3 河北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3.1 建立蔬菜市场准入制度
无公害蔬菜是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蔬菜。严格来讲,无公害是蔬菜的一种基本要求,普通蔬菜都应达到这一要求,因此无公害是蔬菜入市的最低标准。在蔬菜的整个供应链中,批发市场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个重要节点,河北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蔬菜销售的比例占总上市量的50%以上。如果能够做到在批发市场进行蔬菜抽检,将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蔬菜予以销毁,或者禁止销售。不但可以从蔬菜进入市场的源头对质量安全把关,而且这一市场准入制度,势必会引导蔬菜生产者关注自己所生产的蔬菜的质量是否达标,蔬菜收购者在收购蔬菜时也会对蔬菜严格检测,以免给自己带来损失。
蔬菜批发市场需要通过对菜农或菜贩收取一定费用来维持自身的运行。菜农拥有选择批发市场的空间,蔬菜批发市场尽管已设置检测部门,但是,当批发市场检验过于严格时,将失去客户源。在利益的博弈下,蔬菜批发市场的质检形同虚设。因此为了保障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不但要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处罚力度,而且要同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相配合(徐金海,2007)。
3.2 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一种沿着蔬菜供应链,对涉及质量安全隐患的各关键环节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如实记录、有效传递和监控管理,来实现追踪、追溯和预警,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出现,并在问题出现后可以迅速追溯至源头,回收存在危害的尚未被消费的蔬菜,切断源头,消除危害,减少损失的风险管理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可以明确生产者的生产责任,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提高企业蔬菜品牌的美誉度(杨信廷 等,2008)。
2011年4月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通知,正式确定石家庄等10个城市为第二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河北省以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正在进行积极准备:一是对辖区内无公害蔬菜产地的范围、企业所在位置进行GPS全球定位;整理无公害蔬菜产地编码、产地法人名称、产地证书编号、面积、品种、产量、上市时间、销售方向、联系方式等管理信息和蔬菜质量例行监测的检测单位、产地名称、采样时间、品种、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安全预警等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统计辖区内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环境监测机构、产地的水质、土壤大气检测结果、环境评价、趋势分析等资料。以上信息均录入无公害蔬菜信息管理系统。二是积极推行产地编码制度,争取所有无公害蔬菜产地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蔬菜质量追溯制度。配合市场准入制度,推行无公害蔬菜编码上市、产地编码网上查询,使消费者能够通过产地编码迅速查询到蔬菜的相关生产信息。
3.3 加强蔬菜品牌的培育和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有涉农商标17 387件,与浙江的40 355件、山东的38 416件比相距甚远。2010年河北蔬菜品牌达199个,但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不多。北京京客隆、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生鲜蔬菜柜台前,很难找到河北品牌菜的踪迹。其实,这些大超市的部分蔬菜实质上是来自河北的,却被打上了北京的品牌标签。忽视了品牌建设的蔬菜销售价格上不去,菜农的整体收益不高,作为蔬菜的经销商也会忽视对所经销蔬菜的品质管理。
加强蔬菜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经销商严格检测蔬菜质量的责任感,使品牌凝聚品质信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名牌效应增加蔬菜的附加值,提高菜农、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提升蔬菜的质量(杨璀,2008)。
3.4 组建蔬菜安全义工队
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仅仅依靠各地的农业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去实施管理,不但在人力资源上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很难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组建蔬菜安全义工队就是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农检站)牵头,吸收社会各界的人员参加,利用闲暇时间从事义务劳动。义工队围绕“宣传、服务、监督”的宗旨,在农检站的组织下,向社会推出一系列具体活动,向市民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以提高其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市农检站提供农药残留速测仪,义工由站内专家亲自进行现场培训,随时为市民免费提供蔬菜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咨询与检测服务;并义务对超市、商场等销售的蔬菜进行监督,对其不良行为进行举报并向市民公告,增强商家的服务与自律意识。
3.5 制定详细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
河北省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由农业、蔬菜、标准计量部门会同蔬菜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产品标准,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例如制定《大葱标准化生产技术》、《结球甘蓝标准化生产技术》等,这样可以给菜农在蔬菜生产方面提供参考,规范自己的蔬菜生产操作,以确保最终的产品满足入市标准(孙增平,2008)。
孙增平.2008.提高潍坊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徐金海.2007.政府监管与食品质量安全.农业经济问题,(11):85-87.
杨璀.2008.江苏省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对策分析〔硕士论文〕.扬州:扬州大学.
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赵春江,王俊英,台社红,侯彦林.2008.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农业工程学报,24(3):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