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信息化实践与探索
2011-02-15刘孟妍谢立英
孟 钦,杨 靖,刘孟妍,谢立英
(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1)
一、西航公司设备管理信息化
1.物资、设备管理系统
公司物资、设备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预防体系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备件管理、设备知识管理等五大板块,目前已积累十余万条基础管理数据,为设备管理和维护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依托信息化技术,在公司300多台机床实现了在数控设备端对端数控程序自动调用,提高数控程序传输效率;选取试点单位,开始尝试通过机床信息反馈,对设备状态动态监控和利用率的统计分析。
2.TPM门户
借助信息化平台在公司推行TPM,通过开创TPM网页门户的方式累积设备管理基础数据,进行公司特色TPM管理理念和文化的宣贯。结合理念学习、数据积累和经验共享,逐步清除事后维修观念;通过一次次维修实践的分析、交流和学习,逐步改善维修人员维护基础技能薄弱的状态,打造出西航品牌的设备维修队伍。
3.信息化平台之设备在线交流论坛
设备在线交流论坛下设四大版块,分别是“TPM设备管理”、“设备技术交流”、“电器专家”、“机械专家”。通过信息化交流平台的建立,创建设备管理维护、维修的长效沟通机制。针对设备管理及TPM工作的在线交流以及设备技术的讨论研究,探索问题根源,引发论点争鸣。
设备管理信息化在西航的扎根落户带来了西航设备管理的巨大变化,无论是维修管理模式从事后向预知的转变,还是技术突破取得的维修、备件等费用成本的降低,信息化技术记载着公司设备管理发展足迹,也彰显着信息化技术在设备管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独有魅力,证明设备管理信息化是现代设备管理的必由之路。
二、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初步成效
1.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设备管理成功转型
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与建设,在设备维修管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取得了设备维护方面巨大的效益。公司近千台的数控设备,故障停机从2007年的19万h,连年下降到2010年的7.9万h,显著的成效取决于管理策略的转变调整,然而策略的正确获得,正是得益于信息化平台数据的积累、统计和分析。
自2006年,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开始积累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基础数据。2007年底,数控设备维修人员每天疲于设备抢修,陷入“治标不治本”的恶性循环,同时因只注重事后维修,2400余万元的年备件消耗量犹如一记重锤,使设备管理部门猛然警醒,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设备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逐渐显性化,找准了突破口,进行电气元器件深入维护,深度清理、清洁电气元件运行环境,当年就减少数控设备模块消耗20余块,2008年与2007年同期比故障停机时间降幅达36.8%,直接维修成本下降数十万元。事后维修向预防维护管理模式的改变,基于大量数据的有效分析,后期成效数据的积累,印证了管理决策的正确。从此,公司的设备管理确立了一个重大转折点,设备管理也从生产短板的视野中退出。
设备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必要的物资条件,是企业生产效能的决定因素之一。确保公司设备资产效能最优化,是设备管理的重点。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设备一生全过程。在狭义范畴的设备管理中,须重点控制验收、运行维护、使用、更新改造、淘汰处置等几个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组织和改变人的行为,从而保持物的状态,保持效能最优化发挥,持续支撑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设备管理的应用,依托其信息广泛的基础数据积累,通过数据的深处理,为管理者更全面、快速的认知业务演变规律提供了方便,促进管理变革进程。
2.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设备维修技术知识的积累与提升
固化、积累维修经验,自我培训,提升能力,是有实战性的措施。以公司精密数控设备的维修档案记录为例,可以看出信息化发展对设备维修技术的促进作用。数控设备故障维修记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前,按设计的表格,人工纸质记录设备故障维修数据。这是信息化起步阶段,人工纸质表格形式,数据积累及经验推广较困难。第二阶段:1997~2006年,设备故障维修记录实行纸质版本同时,逐步录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维修数据分析的需求,催生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这是信息化发展的第二阶段,电子表格阶段,开始为数据积累、分析打基础,可惜的是,第一、第二阶段积累的维修信息,因各方面原因已不再存在。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设备故障维修记录的数据存储于信息平台上,建立了设备维修档案库,方便了数据的积累与分析,这是信息化发展的第三阶段,专用软件管理阶段。自引入信息化平台以来,维修记录信息的管理也逐步转变,促进了维修技术、技能的发展。自2006年设备管理系统开发应用累积的数据来看,信息化平台搭建后,信息积累有效促进设备保障技术进步。
2006年的设备维修记录,典型用语是“修复”,知识、技能难以传承;从2007年开始,设备维修记录需要包含“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排除”三方面内容,建立设备病例档案的同时,促使维修人员进行分析,扩充维修档案信息量,也正是在此期间,维修人员开始习惯于设备故障分析和维修知识积累,形成定期进行维修专项分析会的工作模式,在维修人员的努力下,选取现实维修中的典型维修案例,编辑出版了实战性很强的《数控设备典型维修百例》一书,将隐性的技能跃然于纸上,固化传承,加速了后续维修人员技能的提升。2010年开始,设备维修记录中又新增“预防措施”一项要求,对维修人员,不仅要求能修好设备,更要能找准病根,通过日常维护工作预防故障发生,这也是技术发展促进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从事后维修向预防维修转变。
经过努力,西航公司设备维修队伍已取得了不小成效。在2010年、2011年,由中航工业举办,数十家单位参与的“数控机床维修技能培训班”中,公司数控设备维修人员任授聘教师,获得一致好评;通过维修信息积累,开展专项攻关和研究改善性修理,仅2009年、2010年两年所采取的备件国产化替代,为公司节约费用共计227万余元,为公司节约备件修理费用约459万元;同期,青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快速成长,在2010年、2011年陕西省及全国青工技能大赛中分别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信息化技术虽好,但要其效益更大化,还要认真思考。如以设备维修为例,设备故障时,电话报修,信息传递速度更快,然而,在信息平台上运行设备报修,却能将信息保存,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从这些信息财富中提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做法。信息的价值在于信息被深加工,事后维修向预防维护管理模式的转变,正是大量信息积累后分析所采取的决策,而电话报修却会在看似快速中将信息遗失。
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显性化工作流程,积累信息、分析信息而再优化工作流程,转变工作模式。设备管理信息化,就在于业务流程设计。
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既不是硬件的投入,也不是软件的投入,两者的投入,只能是一时的小胜,而业务的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的重新优化,才是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信息化手段能够促进业务流程的梳理,将流程显性化、痕迹化,为流程的改造工作奠定基础。
四、设备管理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
1.设备管理与信息化同步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流程再造和优化,而业务流程的执行往往需对应的机构保证,信息化作为技术层面推进时,往往会因推动流程的改进,而推动机构的变革。
为了明确、突出和强化技术管理的职能,2008年围绕设备维修技术、知识管理和维修队伍建设,形成了以技术专家为核心、两个数控维修站为依托的维修技术保障体系,从机构上确保技术管理职能的实施,推进维修技术积累和传承;同期,为了强化计划执行力,设备部成立了以计划考核、监督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确保各项任务有效完成。两个机构的设立,既促进了设备管理的发展,也通过专项业务信息的积累,加速推动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2.设备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交替发展
设备管理信息化是通过信息化系统,解决重点业务问题,对重点业务实施管理,这种业务管理不是先进软件所能取代的,软件只是促进业务流程管理的实现及流程信息的积累和分析。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业务流程显性化。此阶段就是通过软件设计与应用,将流程固化,进行数据积累。如设备维修流程显性化为“操作人员网上报修——维修人员接单确认——实施维修并填写维修记录——维修人员维修完工提交——操作人员维修完工验收确认”,在信息系统中运行,进行数据积累。
(2)业务流程标准化。此阶段是通过上一阶段数据积累,对应建立各环节的工作标准,从而完成流程与标准的制定,如:维修任务接收响应时间标准是≤30min,若超时,系统会在实际响应时间上,以“红底色”作为示警标识,方便后期管理跟踪。
(3)自动预警机制的建立。此环节是在标准已建立的基础上,设立关键监控点,通过软件功能,实现自报预警功能。如备件根据以往消耗规律,建立最低库存,当库存低于警戒值,会自动提示警示信息以采取行动。
(4)业务的自我改进。通过业务标准的建立和自动预警机制的建立,在信息基础上分析,定措施改进。如基于设备维修数据分析,对设备管理业务进行改进,将以往的检修为重心转变为管理为中心,将事后维修逐步转变为预防维修、在线检修等。目前公司采用多元化维修管理(事后维修、计划维修、预知维修、可靠性维修等),依据A、B、C设备分类,不同重要级别的设备,实施不同模式的管理。
五、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信息化推进中存在的困难:(1)缺少业务领航人员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偏离或滞后于业务发展;竞争始于起跑线,设备管理业务设计之初,就是信息化建设设计之时,业务流程的设计,是信息化建设的蓝本。(2)信息化的基础建设、系统建设和长期规划建设不足,倾向于短期效应。信息化建设目前在设备管理的各项子业务中,侧重点不同,专项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会造成后期信息孤岛现象的严重,造成建设的浪费。(3)信息化推进已有一段时间,现使用的信息化平台跟不上公司设备管理快速发展的趋势。现有的信息系统为2006年设计引进,经过5年的使用,各个版块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且员工对此系统的版块内容熟悉,能够迅速在此信息平台中获取所需信息。但此系统落后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受到各种新系统的冲击,竞争力弱化,而升级或是更换系统均需要大量资金,且其信息化资源难以得到传承,造成信息化进程的步伐变慢。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运营质量,推动设备发展转型的必要工具。设备管理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必须结合企业固有的特点,掌握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制定出适合公司发展的信息化推进方案,协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变被动维修为主动预防维护,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保障公司各项生产任务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