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
2011-02-15胡隽秋
胡隽秋
(新疆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能源与交通研究所,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02)
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
胡隽秋
(新疆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能源与交通研究所,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02)
回顾了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的成就。认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疆由适度开发的自给区和能源供应的战略后备区,转变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纳入国家能源供需平衡体系,新疆煤炭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对“十二五”新疆煤炭工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作出基本描绘。
新疆自治区 煤炭工业 回顾 展望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预测储量达2.19万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储量的40%。长期以来,国家将新疆定位为适度开发的自给区和能源供应的战略后备区,煤炭生产和供应以自给自足为主,没有参与全国市场供需平衡,极大地制约了新疆煤炭工业的发展。中发〔2010〕9号文件对新疆能源发展作出明确定位: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在2011年1月初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中央把新疆正式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建设的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纳入国家能源和煤炭发展规划。新疆煤炭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1 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成就
(1)煤炭生产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是新疆历史上煤炭生产增长最快的时期,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3942万t增长到2010年的大约1亿t左右,5年来累计生产原煤3.42亿t,年均增速达到20%,比全国平均高出近14个百分点,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2)矿区总体规划有序推进。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自治区全面启动矿区总体规划工作。2010年3月,国家能源局启动了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3)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取得成效。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速度加快,煤炭生产经营秩序逐步规范,生产力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小煤矿产量及比重下降,单井年生产规模得到快速提高,由2005年的6.5万t提高到2009年的16.4万t。
(4)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以神华新疆能源公司、潞安新疆公司、徐矿集团新疆公司和新疆焦煤(集团)公司等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主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已初具雏形,煤炭产量占到全疆总产量的近50%,已成为煤炭工业开发建设的主体,促进了新疆煤炭资源优势和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结合,促使新疆煤炭工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新疆煤炭大规模开发打下了基础。
(5)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成效显著,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煤矿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效果明显,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2009年,新疆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24%和6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13人,比2005年下降82%。
(6)资源综合利用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新疆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全疆已累计施工各类煤层气井30余口,瓦斯抽采总量和利用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6550万m3和227万m3。第一个煤矿瓦斯综合利用项目——大黄山煤矿一号井瓦斯发电一期工程于2008年10月成功发电运行,填补了新疆煤矿瓦斯发电应用的空白。目前煤矸石电厂有3座,装机15.5万kW。
(7)煤田灭火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是新疆历史上煤田灭火成绩最为显著的时期。截至2009年底,已完成了拜城铁列克和托克逊克尔碱两个重点火区的治理工作;先后治理了温宿巴依里、托克逊黑山等11个一般火区。“十一五”期间共治理火区总面积288万 m2,保护煤炭资源约100亿t,恢复植被面积约300万m2,累计减排温室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1.8亿t。
(8)实现了新疆电网与全国电网联通。2010年11月初,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750 kV联网工程建成投产,结束了新疆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新疆电网就实现外送电力2.73亿kWh。
目前,新疆已成为我国第9个年煤炭产量过亿吨省区,煤炭在自治区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保持在60%以上。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相继入驻新疆,积极参与新疆煤炭工业的开发建设和重组改造,新疆已投资开工建设了一批千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矿,为“十二五”建设全国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建设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的条件与优势具备
(1)环境向好,时机成熟。一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加快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并在税收、行业准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发〔2010〕9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新疆建设成为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张春贤同志在新疆自治区党委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讲话中指出:加快煤电、煤化工和石油、石化下游产业发展,是新疆加速新型工业化最现实、最具比较优势、最有可能占领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方面,对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为新疆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二是国家已将新疆纳入全国重点建设的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新疆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煤炭基地建设的重点,为新疆煤炭平衡国内供需铺平了道路。三是大企业、大集团相继入驻新疆,积极参与煤炭工业的开发建设和兼并重组,为全面提升新疆煤炭工业整体水平,实现新疆煤炭工业跨越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资源优势突出。一是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埋深2000 m、1000 m以浅煤炭预测资源量分别为2.19万亿t、1.05万亿t(据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调查资料),约占全国的39%和37%。新疆主要含气盆地(群)煤层气预测资源量占全国(陆地埋深2000 m以浅)的26%,其中大于1万亿m3的含气盆地(群)有 4个(全国共 9个)。二是煤炭种类齐全,品质好,发热量高,含硫、磷、灰分低,是优质的工业动力用煤和煤化工用煤。三是大型整装煤田居多,其中百亿吨储量煤田有24处、千亿吨储量煤田5处、大于3000亿t的煤田有3个。四是煤层埋藏浅、构造简单、开采条件好,宜规划建设特大型露天煤矿和矿井。
(3)产业基础形成。新疆煤炭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煤田地质勘探、设计施工、开采洗选、煤田灭火、应急救援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建成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昌吉硫磺沟、塔城铁厂沟、拜城铁列克、和田布雅等18个中小型矿区。近年来,随着大企业、大集团的进入,新疆煤炭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在建和规划建设的煤矿规模多在500万t/a以上,为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做大做强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奠定了基础。
(4)外运通道抓紧建设。“一主两翼”的运煤专线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正在规划建设,“西煤东运”专线将逐步形成;电网建设不断提速,750 kV电网与国内电网的联通,打破了“疆电外送”瓶颈制约。其他向华中、华东地区送电的输电站、线路建设已纳入“十二五”规划。
随着大能力运煤通道的建设,以及远距离输电站、线的建成,煤炭、电力及煤层气外运的瓶颈将有效缓解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所引发的能源需求,为自治区煤炭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3 “十二五”新疆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新疆成为国家能源战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时期,也是煤炭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期。根据今年国家能源工作会议精神,“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序推进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力争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到煤炭总产量的90%。作为国家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十二五”期间,新疆煤炭工业发展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大型现代化矿井、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线,促进煤炭工业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新疆生态环境脆弱,要按照资源禀赋、运输、水资源等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确定煤炭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在大型整装煤田和资源富集地区优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限制在煤炭调入地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煤化工,禁止在环境容量不足地区发展煤化工;鼓励建设坑口电站,优先发展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新疆应以把新疆建成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为目标,统筹煤炭开发、煤电建设和煤化工产业布局。按照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的要求,推动矿区矿业权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若干个矿区和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煤炭就地转化的大型项目,培育和发展煤、电、化、路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3.1 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按照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大型化的模式,重点建设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千万吨级大型现代化矿井,优先建设煤电联营和煤转化一体化项目,严格控制小型煤矿建设,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升煤炭工业发展水平,为新疆煤炭大规模利用和外送打好基础。“十二五”期间,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t/a。除南疆三地州缺煤地区外,原则上不再保留30万t/a及以下小煤矿。准东煤田、吐哈煤田以优先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为主,伊犁煤田重点建设千万吨级矿井为主。力争建成2个3000~5000万t/a级、12个1000万t/a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使其煤炭产量占全区产量的60%以上。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区煤炭产量达到4亿t,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第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新疆大型煤炭基地主要由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组成。
(1)准东煤田。以发展煤电、煤化工为主,参与“疆煤东运”。重点开发建设五彩湾、西黑山、大井等矿区,重点开工建设大井矿区南露天矿、西黑山矿区西黑山露天矿、五彩湾矿区三号露天矿等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露天矿具有低生产成本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优势,从集约化、规模化等方面考虑,以上3个矿区的开发必须坚持集中、优先开发露天矿的原则。
(2)吐哈煤田。“十二五”期间,吐哈煤田功能定位以“疆煤东运”为主,适度发展煤电及电力外送。重点开发三道岭、大南湖东两个矿区,满足煤炭外运需求。重点开工建设大南湖矿区一号矿井等煤矿项目。煤矿建设项目必须和配套的坑口电厂、外运市场同步建设。
(3)伊犁煤田。以发展煤化工为主,实施就地转化。配套庆华55亿m3/a、新汶20亿m3/a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开发建设伊宁矿区。
(4)库拜煤田。以供应南疆四地州用煤为主。重点开发俄霍布拉克、阿艾、拜城、博孜墩等矿区。
(5)准北、准南等其它煤田。以满足疆内传统市场需求为主,按照经济合理原则,供应当地及邻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煤需要。
3.2 有序建设大型煤电基地
新疆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分布广,不少煤田离负荷中心近,具有较好的煤电开发条件。“十二五”期间,将依托吐哈煤田、准东煤田和伊犁煤田有序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在准东、哈密建设千万千瓦级以上的煤电基地。其中吐哈煤电基地以电力外送为主。火电建设要与供热相结合,发展大型空冷热电联产项目。
3.3 稳步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
“十二五”期间,新疆焦炭、合成氨、甲醇、电石等传统煤化工产业将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新型煤化工技术示范成功的基础上,试点建设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等项目,稳步推进以替代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为特色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新疆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综合考虑水资源供应条件、运输条件、技术成熟度等因素,稳步推进。其中煤制天然气耗水少、能源转换效率相对较高,长距离输送能耗相对较少,是煤炭转化重点方向之一。除目前正在建设和已批准的项目外,新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项目将在2012年后进行建设,预计2015年形成初步的产业规模。
从目前各能源企业拟建设的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基二甲醚和煤基烯烃项目地点来看,基本分布于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有一定保障的地区。其中,从煤炭资源、水资源条件看,准东和伊犁地区发展煤化工优势比其它区域要明显,宜优先开展煤化工基地建设。
3.4 推进煤炭外送通道建设
“一主两翼”的运煤铁路通道将于“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主”指将现兰新铁路改为货运专线,主要用于煤炭外运;“两翼”分为北翼和南翼。北翼线路:新疆准东将军庙-巴里坤-伊吾-策克-临河;南翼线路:库尔勒-若羌-格尔木-成都。政府投资修建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项目建成后,现有兰新铁路线将以货运为主,加上北翼铁路、南翼铁路通道形成后,到 2015年可形成外运能力1.5亿 t左右。
电网建设将实现多通道向省外输送电力。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每年将投资100亿元全面建成区内750 kV主网架,分别形成750 kV天山东段环网、天山西段环网和乌昌地区环网,并将线路延伸至喀什、准东及准北区域。到“十二五”末,新疆电网装机规模力争达到6000万kW以上。届时,新疆电网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省级电网。计划建成哈密至郑州、准东至重庆两条±1000 kV级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实现新疆向华中、华东地区送电。
新疆煤制气开发具有天然的管道运输优势,国内已经开始通过西气东输管道输送煤层气,新疆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可通过建设相应管道接入、输送。
3.5 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结合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新疆煤炭资源开发,鼓励大型煤炭集团公司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整合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大型企业集团联营,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集约化和规模化开发水平,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中小型煤炭企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按照国家煤炭“上大压小”、整顿关闭政策要求,坚持关小建大、产能置换的原则,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整顿关闭非法开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支持南疆三地州煤炭开发项目,缓解当地用煤紧张和缺煤问题。
3.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高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鼓励原煤全部入选,采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实现选煤水闭路循环。大力发展煤矸石发电、电厂粉煤灰制砖、制水泥等综合利用项目,加大矿井水的无害化处理,提高利用率,强化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合理利用与煤共伴生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新增煤层气探明资源储量500亿m3,建设2~3个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示范工程。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矿井水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矿井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选煤厂选煤水闭路循环率达到100%,采煤沉陷区与露天开采区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
3.7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安全发展规划,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加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十二五”期间,煤矿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伤亡总量明显下降,职业危害初步得到控制。全区煤矿平均百万吨死亡率降到0.3人以下。
4 促进新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高度重视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坚持以环境容量确定资源开发规模,科学论证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坚持以环境容量决定资源开发规模,选择对环境容量影响小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把握资源开发节奏。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严格履行环保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借鉴国内外煤炭行业经验和教训,引进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防治,废弃物再利用,矿产资源采、选、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利用率技术,采空塌陷区治理与土地复垦等先进技术。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装备水平,实施以保证资源回采率、产品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核心内容的行业准入和淘汰制度,提高全区煤炭资源开发的废弃物减量化整体水平,实现矿产资源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环保型“绿色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模式。
4.2 强化环境监督体系建设
按照煤炭开发活动的不同区段,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公众层面合理划分事权,建设协调有序的执法监督机构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煤炭开发环境行政执法的部门联动机制,引入协作执法、联合执法和环境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与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沟通、协调。聘请环保执法监督员,合理配置社会监督力量,减轻环境行政执法的压力,弥补环境检查监督力量的不足。
4.3 探索建立资源输出地生态补偿机制
几十年来,新疆能源生产除满足自身需求外,每年向中部和东部地区输出大量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为内地省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输出省区,建议利用中央对新疆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及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第14大煤炭基地的有利时机,争取将新疆列为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试点地区。学习借鉴山西的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政府投入机制,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调整矿产资源税费使用方向,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税费中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支出比例。联合财政、发展改革和国土资源等部门研究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议从矿产资源开发型企业销售收入中提取1%作为生态补偿基金,对资源输出地的生态环境给予合理补偿。同时,建议将煤炭业纳入资源税改革范围。
4.4 加强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基础设施中央资金投入
按照基地建设规划和煤炭开发布局,建议中央优先布局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的铁路运煤专线、超高压输电线路、煤制气(煤层气)输气管网、矿区水电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并安排中央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疆煤外运”和“疆电东送”、“西气东输”通道,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输电线路、输气管网对煤炭供给的制约,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
4.5 尽快研究制定财政、税收等相关中央扶持政策
研究建立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政府和企业的治理责任,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和企业投入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入,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绿色能源基地。
研究制定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小煤矿整顿关闭等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建议国家加大中央财政资金补助,重点用于关闭小煤矿的职工安置、地方关闭小煤矿财政支出、资源整合后矿井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等。
4.6 培育煤机装备制造新兴产业
2011年初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努力把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成我国重要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新疆自治区煤矿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在提高年产量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大型煤矿机械设备的需求量;新疆自治区快速发展的煤炭工业为煤矿机械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为发展煤矿机械制造的出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目前新疆装备制造企业正依托石油石化、煤炭、矿产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大力研发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装备。截至目前,新疆机电装备制造业共有200个规模以上企业,保持了41%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新疆增速最快的行业。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要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能源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政策,加大对装备自主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能源装备产业的规划引导。要围绕煤化工产业,借助对口援疆省市及大企业大集团在煤机制造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大力研发符合新疆煤炭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装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新疆煤机装备制造业成为加快推进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责任编辑 张大鹏)
Xinjiang coal industry:review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nd prospect of Twelfth Five-year Plan
Hu Junqiu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Division,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Urumqi,Xinjiang 830002,China)
The pape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 of Xinjiang coal industry in the"Eleventh Fiveyear Plan".It is proposed that at the first year of the"Twelfth Five-Year Plan",Xinjiang transforms from a self-supporting area with moderat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reserve area for energy supply,to the 14th large coal bases which are national key constructions,and is subsumed into the national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system.Xinjiang coal industry is at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for rapid development.The paper also describes the task and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coal industry during the period of"Twelfth Five-Year Plan".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coal industry,review,prospect
TD-9
A
胡隽秋(1958-),女,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能源与交通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