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奶粉”事件中家长心理状态分析与干预
2011-02-14张红红李梅蕊吴建敏
张红红,胡 玫,李梅蕊,吴建敏
(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云南 昆明 650034)
据报道,近年来国内儿童性早熟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目前,认为儿童性早熟与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网络信息的高度发达等诸多因素有关。[1]2010年8月某品牌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大量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要求检查孩子是否因食用该奶粉导致“性早熟”;另外,部分给孩子食用其他品牌奶粉的家长也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此时,医务人员除了对孩子进行医疗检查外,正确理解家长的心理应激反应,耐心疏导家长的负性心理状态,避免矛盾与冲突激化,稳定家长情绪,[2]有效的心理干预也非常必要。
1 性早熟奶粉事件中家长心理状态与应激反应分析
1.1 对相关事物怀疑扩大化与缺乏信任度
从2008年9月“某品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致儿童肾结石”事件开始,不断报道的婴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就经常考验着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2010年8月5日《健康时报》报道了“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家长称服用过某品牌奶粉。很多家长产生了对奶粉安全性、生活环境及社会的高度怀疑与信任危机。家长不是对某一品牌不信任,而是对所有品牌均持有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在卫生部公布了“圣元奶粉和其他婴幼儿奶粉激素没有异常”的结果后,仍有大量家长带孩子到院检查。家长对奶粉表现出的高度怀疑与不信任,常会扩大到相关事物,如会怀疑到米粉、鸡蛋、肉类等食品。
1.2 极度的担心、恐慌、焦虑、紧张
性早熟奶粉事件发生后,家长极度担心、恐慌,孩子是否因食用奶粉而导致性早熟?女孩子是否会过早地来“月经”?性早熟对孩子有哪些危害?他们强烈要求对孩子进行检查。食用奶粉的孩子多为3岁以内的婴幼儿,此阶段的孩子尚无清楚、准确表达身体不适的能力。孩子出现的哭闹不安、尿频、尿急、腹部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致使家长除考虑“性早熟”外,还联想到奶粉是否会对孩子造成身体的其他损伤,进而加重焦虑、紧张情绪。
1.3 对医生的诊疗工作提出过高要求
在此事件中,无论损害是否发生,家长的负性心理均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诊疗过程中,家长把很多对生产厂家、生产监管部门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家长质问医务人员厂家为什么要添加激素,为什么没有人去监管等问题,也有少数家长认为这已经是公共事件,要求医院给予免费检查等。
2 心理干预与实施方法
2.1 重视医患沟通,理解、同情家长的负性心理状态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医疗服务全过程中,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减轻病人身心痛苦,创造最佳健康状态,促进医患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提高治疗效果。应做好医患沟通,主要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3]在此事件中,因不明真相,家长担心、焦虑、紧张甚至愤怒的负性心理状态确实存在,此时应理解同情他们,耐心倾听;另一方面,在沟通过程中,边体检边向家长进行简单的性早熟知识教育,告知家长一些性早熟的体征,让家长了解如何观察孩子。通过检查告知大部分家长:孩子没有这些症状,不用担心。如果经过沟通和体检后仍有家长心存疑虑,应做进一步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降低家长的负性心理,稳定其情绪。
2.2 举办健康讲座,高效沟通
为了避免家长负性心理扩散,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医务人员在体检后发放健康讲座邀请函,并注明是公益活动,同时在医院告示处张贴健康讲座海报。健康讲座将就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普及性早熟的知识。告知家长在婴儿期的孩子约有21.2/10万的概率会发生单纯乳房发育,[4]是“部分性性早熟”的一种类型,此类性早熟常在2岁内发生,少有超过4岁的,是自限性病程,常在半年后(少数可长达6年)自行消退到青春期前。本症状的病理机制不完全明了,可能与雌二醇的一过性分泌增加有关,[4]劝导家长不要惊慌。针对家长比较关心孩子应该吃什么的问题,应该提倡母乳喂养。讲座完毕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同样的际遇使家长更易沟通,负性心理得到明显释放,情绪明显变得平稳。事实证明,健康讲座的方式在此事件中具有高效、显著的沟通功能。
2.3 与媒体积极合作,客观真实报道事件经过,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事件发生后,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与媒体积极合作,选择正规媒体对主治医师及病人进行采访,客观真实地报道事件经过。同时,医生也可通过报纸等媒介向家长说明“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外界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饮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3 心理干预所体现出的伦理意义
在“性早熟奶粉”事件中,医院及医生积极主动地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澄清事实。使家长的不良心理和负性情绪得到一定缓解。取得了良好效果,避免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采取干预措施是对家长及孩子身心健康的负责。由于部分家长不明事情真相,在事件突发情况下,会过于担心甚至愤怒,不利于照顾患病的孩子,对家长自身的健康也有影响。所以,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家长及孩子健康是有利的;另一方面,积极的干预措施有利于事态的缓和与社会的稳定。在事件发生后,本来是怀疑一个品牌的奶粉有问题,而由于其他原因,部分家长怀疑其他品牌奶粉也有问题。于是,不买奶粉喂养孩子,甚至要求医院给予免费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而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使家长及时了解事实真相,不至于盲目,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
[1]蔡德培.儿童性早熟与青春期延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4.
[2]李梅蕊,徐慧.儿童群体性事件中家长心理状态的分析及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119 -120.
[3]潘承恩.做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4.
[4]曾畿生,王德芬.现代儿科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