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辅导员伦理困惑与职业倦怠的调适

2011-02-14胡其图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医学院校伦理

胡其图

(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医学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医学或相关专业毕业,未能进入医疗临床一线工作而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第二部分为非医学专业毕业后到医学院校担任辅导员工作的;第三部分是军转人员或工作调动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有医学背景的一部分辅导员很想从事临床工作,而非医学背景的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不够了解,难以适应工作。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医学院校辅导员是出现职业倦怠与职业伦理困惑的高危人群。

1 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1.1 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界定与再认识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1]也有人认为是弗鲁顿伯格在1973年刊发的一份专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使用了“倦怠”(Burnout)这一术语。西方对教师倦怠的研究中,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态度,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凯尔尼斯(Cherniss)认为,倦怠通常也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导源于个体被过度刺激。萨若松的研究指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2]最新研究也表明,重复、机械的工作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由此,可将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定位为医学院校辅导员由于工作或个人原因引发的,以情绪低落、人格解体和工作成就感降低为表现形式并伴有焦虑、失落、易疲劳等生理症状的消极心理状态。

1.2 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表现

1.2.1 工作内容机械化、工作压力大、强度大、不确定感强。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工作性质决定其既要面对广大学生,也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工作压力较大。普通本科院校学制4年,但医学类院校学制大部分为5年,这就决定了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周期要比其他院校长。特别是最后一年,由于学生实习,辅导员的工作有时不分昼夜,工作强度、精神压力较大。另外,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不确定性极强,有些事情要求辅导员无论白天黑夜都要第一时间到场处理;有时学生在实习单位遇到问题也需辅导员出面协调。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辅导员无法得到充分休息,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失眠、焦虑等职业倦怠症状。

1.2.2 工作外干扰多,使辅导员精力分散、工作不安心。

医学院校部分辅导员并未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该职业只是作为权宜之计或转行跳板,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医学背景的辅导员来说,进入临床一线工作才是他们的真正选择。所以,有些辅导员极容易受到工作外因素的干扰。另外,在医学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为22~35岁的年轻人,当看到昔日同窗收入丰厚,生活比自己富裕时,心理难免不平衡。年龄稍大的辅导员有时也不得不考虑将来的转行问题。当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寻求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时,职业倦怠就容易出现。

1.2.3 工作投入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从业成就感降低。

辅导员并非高薪职业,比一线医务人员的收入要低很多。在工作投入与收入不平衡感的作用下,医学院校辅导员的从业成就感会大大降低,产生职业倦怠。医学院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后在生理上通常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持续的、没有明显原因的头疼、腹痛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与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成正比。医学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更多体现在心理方面,其症状主要有情绪低落且不稳定、易激惹、易冲动、人格分裂等。严重的职业倦怠还会引发心理障碍甚至精神障碍。

2 医学院校辅导员的伦理困惑

2.1 职业倦怠带来的伦理困惑

医学院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后容易出现职业伦理困惑,通常会出现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成就感降低、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职业倦怠症状。这一系列症状会引发医学院校辅导员对本职工作价值的怀疑和不满。这种不符合辅导员工作道德标准的怀疑和不满又容易使其内心受到道德谴责,并带来职业伦理困惑。这种职业伦理困惑如不及时疏导,就极易出现更为严重的职业倦怠。

2.2 多种角色冲突引发的伦理困惑

伦理困境源于多种合理关系的冲突。[3]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更具有多重性的特点。[4]医学院校辅导员既承担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在某种程度上扮演学生家长、知心朋友、前辈等诸多角色。角色高度多元化,使得他们伦理困惑感严重。[5]医学院校辅导员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要求高、回报少,又使其容易徘徊于付出与回报无法平衡的怪圈中。辅导员的工作难以用时间来量化,包括深夜的突发事件,周末、节假日的安全督查,8小时以外与学生的谈心等,可以说没有严格的上、下班之分。更为重要的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可能形成任何“科研成果”,得不到额外的物质上的补贴。[6]医学院校辅导员还要以身作则,阐释医德医风的内涵与要求,当这些困惑与不解得不到合理解释时,职业伦理困惑就会产生。

3 医学院校辅导员伦理困境与职业倦怠的预防及调适

3.1 开展特色化、个性化心理援助与支持系统

对于有医学背景的医学院校辅导员来讲,他们有一定的医学知识,针对他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是大众化的,应根据其教育背景,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心理援助。特色化就是指把他们学医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有效的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积极开展自我筛查,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发展。个性化是指不能对医学院校辅导员采取整齐划一的心理干预措施,应根据其工作环境、诱发原因等因素,有效地利用其医学背景最大限度地进行自我调适。

3.2 开展人文关怀,优化工作环境

对于医学院校辅导员来讲,加强人文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人文教育与关怀,使其心灵得到升华,正确理解并接受职业角色,真正理解医学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含义及意义,对于预防职业伦理困惑和职业倦怠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另外,还要优化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真正提高其地位,使其摆脱机械化的工作模式,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有转行意向的辅导员要积极加以疏导,对其合理诉求应予以满足。同时,医学院校要积极寻求辅导员转行的新模式,在考研、提拔、住房、婚育、子女入托等环节予以关照,以解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

3.3 改革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医学院校应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模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伦理困惑、职业倦怠的出现。另外,还要注意辅导员队伍的梯队建设,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突出的应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自愿加入辅导员队伍。

3.4 提升职业认同感

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反复完善的过程。[7]深入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医学院校辅导员真正意识到职业价值,逐步引导医学院校辅导员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存在的必然性,进而建立工作自信,提升职业认同感,抵御外来诱惑,自觉接受社会、学校、学生的监督,形成自律、反省、内化的职业道德良性循环,逐步摆脱职业伦理困惑和职业倦怠的困扰。

3.5 注重医学院校辅导员伦理精神的培养

李应建认为,应针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公平和正义精神的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品质的培养、道德认识和信念的培养、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医学院校辅导员来讲,还要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开展医学伦理精神的培养,逐步将辅导员工作规范内化为高度自觉地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发挥“良心”作用,积极“自省”、“移情”,[8]培养富有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的合格的符合医学院校专业要求与特点的医学院校辅导员。

[1] 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317.

[2] 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1):67 -71.

[3] White P.Louis,Kevin C.Wooten.Ethical Dilemmasin Various Stages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8):690 - 697.

[4] 谢继存.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困惑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53-55.

[5] 傅君英.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5):49-51.

[6] 唐青.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4):203.

[7] 赫艳杰.浅谈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经营管理者,2009,(8):244.

[8] 李政翠.医学伦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医学院校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