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医学伦理学视角简述生命全程科学管理

2011-02-14王华萍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科学管理伦理学全程

王华萍

(济南军区72495部队卫生处,河南 郑州 450053)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两个口号,一是“给生命以时间”,二是“给时间以生命”。要认识这两个口号的深刻意义,必须从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生命论探讨,即在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要从医学伦理学的视角,对应用技术予以反思,使研究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1]生命论的观点有三个维度,一是尊重人的生命,认为没有人的生命,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一切,把生命置于绝对不可侵犯的地位;二是强调生命的价值,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三是注重生命的质量,认为生命质量观是人类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的表现,不只满足于生命存活的时间,而是强调提高生命存活的状态。[2]从以上生命论观点出发,“给生命以时间”指人的自然寿命应在百岁以上,寿尽天年,不因疾病过早的使生命凋亡;“给时间以生命”指不但活的时间长,而且活得有意义,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目标呢?这里涉及一个生命全程科学管理的问题。所谓生命全程,是指人从出生到逝去的时间;所谓科学管理,要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尤其卫生、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做好人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

要做好生命全程科学管理这个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健康责任伦理施行。其要点有三个层面:一是全人类的健康道德责任。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既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也出现了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负面问题,如社会风险、心理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危机、吸烟、酗酒、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等。这些问题,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导致疾病、伤残和死亡。这些问题不认真研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完善专门的国际组织,制定全球化法规,应对严峻挑战,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二是国家的健康道德责任。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国家对人民健康负有极大的伦理责任。国家应参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健全国家及各级地方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等组织,制定完备可行的政策、法规。三是个人健康责任。每个人都拥有健康的权利,也有维护他人健康的义务。要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文明生活行为。[2]

笔者提出生命全程科学管理命题的医学伦理指导思想,进行简述。

生命全程管理是从生命的萌芽开始为健康打下基础。作为准备孕育下一代的人,应从生殖细胞的健康开始,在这一时期要特别强调:①无遗传病;②身体健康;③无烟酒等不良嗜好;④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如叶酸。孕期的准妈妈应注意:①防病毒感染、放射性的伤害;②防有害化学物质侵害;③食用蛋白质丰富的饮食及新鲜蔬菜水果;④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⑤参加孕期保健课及定期体检。孩子出生后,父母亲应做到:①母乳喂养;②按时接种疫苗;③注意合理搭配饮食,补充营养素;④防传染病和外伤;⑤学习育婴知识及定期体检。少儿期最好做到:①营养适度;②良好教育;③培养良好习惯,按时作息,适当锻炼,少吃零食,不可过度玩电子游戏、玩电脑、看电视;④注意体育锻炼与心理素质训练;⑤定期体检。

青年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重要时期,健康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这一期间的不良习惯、不良性格会导致在老年期出现一些疾病。因此,要特别注意:①有理想,爱学习,爱劳动,热爱生活,讲文明,有礼貌;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生活规律,起居有常;③坚持运动锻炼,增强体质;④坚持听健康教育课;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各种社会和自然环境;⑥定期查体。

步入中年期后,许多人的健康状态开始由波峰向波谷过渡。因此,应注意:①劳逸适度,保持心理健康;②坚持青年期的好习惯;③重视体育锻炼;④合理营养,荤素适度;⑤防“生活方式病”,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症等;⑥坚持听健康教育课;⑦定期体检。

老年期应该特别注意:①坚持做到:心情好、睡眠好、运动好,营养搭配八成饱,二便通畅代谢好;②坚持参加健康教育课的学习;③定期体检。

1 健康四大基石是科学管理生命的必由之路

1992年,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著名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经过多年的宣传,许多人已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要普及落实到每个成员,还远远不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身体力行,仍是生命全程科学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也应该转变观念,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应该培育新的健康理念,强调预防第一,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对健康的潜在威胁,预防疾病于未然。WHO早就提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即对健康四大基石的无知。首先,应该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合理膳食,坚持适量运动,做到劳逸结合,保持心理平衡,及时调节心理压力,同时戒烟限酒,减少身体的不良刺激。[3]“关注健康,要从关注体重开始”,“关注健康,要从餐桌开始”是关于健康的名言。卫生部门及医疗机构应收集并向社会提供相关的健康卫生信息,预防保健咨询,参与社区环境卫生促进工作。[4]

2 重视心理健康,是管好生命的金钥匙

心理平衡即心理健康,是健康四大基石的最后一条。在当今社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又成了最重要的一条。人们在竞争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下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各不相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5]应加大宣教力度,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2.1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笔者选择我国诸多健康教育专家提出的“三个良好”标准来衡量心理健康:第一,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言行举止得到众人的认可,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第二,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实际,以实际和自我为基础,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珍惜友情,尊重他人人格,宽大为怀,善待自己,自爱、自信,助人为乐,与人为善。[6]

2.2 了解当今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今社会人群心态状况令人担忧,而人类所患的很多疾病与心理因素尤其是情绪有关。不良情绪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不良,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失调,神经系统功能也不协调,造成抵抗力下降,导致疾病发生。人类健康的几大杀手,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及一些皮肤病、抑郁症、焦虑症等,都与不良情绪有直接关系。

2.3 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策略

2.3.1 学习心理学。

不可把心理学神秘化。学习心理学,不是要当心理学家,而是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良好心态是决胜未来的重要竞争因素。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必将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学习心理学都十分重要和必要。

2.3.2 学好运用好心理健康“三个良好”标准。

政府要按照此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个人要自觉地以此标准作为行事规范,健康地立足于风险与机会并存的社会中。

2.3.3 面对挫折,不可轻易灰心。

挫折无法选择,但面对挫折的态度可以选择。生活就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以反常思维发出告诫:“一生幸福,那将是人间地狱。”沙安之教授讲:“能比常人多十倍,百倍地体验人生的悲苦,并不一定是不幸的事情,因为更多的人类精华就是在痛苦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正如“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故事,铿锵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如德国作家歌德年轻时曾想自杀,但又觉得这样死不值得,很烦恼。于是,他把自己的烦恼、痛苦淋漓尽致地用文字表达出来,写成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我国古代司马迁为李陵说公道话,被皇帝处以“宫刑”,他忍辱负重,写出《史记》巨著;欧阳修遭贬滁州,写出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3.4 以豁达开朗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里,如何和各种性格的人、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不同领导风格的人和谐相处,搞好工作,是衡量每个人的素养和心态的标尺。

医学伦理学与人际关系学指出,“人际关系现象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人是千差万别的,决定着人际关系也是千差万别的。”[2]笔者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抓住两种关系至关重要。一是在组织中,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淡泊名利”、“助人为乐”、“虚怀若谷”、“吃亏是福”的品德;有“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这样,就有良好的情绪,健康的心态,建立起一个内外协调的工作环境。二是要把家庭关系处理好。根据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调查研究,把目前中国的家庭关系分为六类,并形象形容为:①桃花园,是最幸福的;②杏花村;③平安里;④“多恼河”;⑤狗不理;⑥火药库。这中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关系,夫妻互敬互爱,上孝敬老人,下教养子女,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全家和睦,心情好,休息好,把家建成真正爱的港湾。但家庭中也难免有矛盾发生,也要善于处理,可以幽默化干戈为玉帛,缓和矛盾引起的窘迫尴尬局面。

人的每个年龄段都是生命全程科学管理线路图中的不可缺失的生命链条。每个环节都要做好,才有一个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讲的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与社会和自然相适应的完善状态。我国学者针对我国目前健康保健养生发展状况,提出了中华保健“四大基石”:“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其中,把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与WHO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相互补充,这种更完善的新健康观,是我们生命全程科学管理线路图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以上讨论的具体问题,均为医学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范畴,“好的伦理修养和心境,必然对生理产生良好的影响。”[2]这是生命全程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加强学习和研究,能更好的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1]李恩昌.医学伦理学论文的写作依据、类型及若干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4(4):121 -123.

[2]王明旭,尹梅,严金海.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孙明霞.从健康的视域探析人的价值的发展与实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35

[4]赵红梅,金英子,杨爱荣.基于环境污染的健康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160.

[5]于欢欢,张京平.浅谈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65.

[6]石磊.干部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科学管理伦理学全程
科学管理幼兔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科学管理创奇迹 流翔高钙显神威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