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与回归生活——现代残疾人体育的价值取向

2011-02-14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运动意义

马 飞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 宝鸡 721013)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的部分功能暂时甚至长期丧失,使他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不应聚焦在对成绩、功利的无限追逐上,而应重在把握和体悟参与体育的外在价值(如健身价值、超越残疾、开发潜能)和内在价值(如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体验和享受生命)。残疾人体育应关注残疾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良性发展,不仅要为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基,而且要使残疾人回归正常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这也正是残疾人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残疾人体育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类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残疾人的体育价值映射着残疾人的需要和社会行为活动。残疾人的体育价值由两个基本维度组成,一是工具性,一是过程意义性。人们通常在意和关注残疾人体育的工具性价值,却忽视或遗忘了残疾人体育的过程意义价值。所谓残疾人体育过程意义性价值是指残疾人体育的内在价值,其核心是在本体论中把握残疾人体育。因为意义只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构建:就是这个“过程”赋予了残疾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快乐,同时也给了他们消除残疾恐惧的力量和勇气。在对残疾人体育价值研究过程中不能只作纯粹工具性的探寻,因为这种理解不能深刻揭示体育与残疾人的内在关系,不能深刻揭示与把握残疾人参与体育的内在目的。体育并不仅仅是残疾人借其获取功利心理和心理补偿的工具性东西,它更是残疾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残疾人体育价值的取向,不应聚焦在对功利的追逐和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而应该更加关注残疾人对生活过程意义的把握与体悟。

2 残疾人体育向生活回归的理性诉求

“生活”一词在现象学的理论体系中并不仅仅是生理的含义,而是指有目的的生活,它表明精神的创造性。“生活”着重强调在人的心物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关系,强调“活着”,“生着”的意义。离开了人,所谓的生活世界也会沦落为心物分离的“物质世界”和“死的世界”。[2]卢梭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生活现象,都是生活的最复杂的表现。”[3]杜威则认为“文明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4]体育的本质功能源于人类发展的需要。残疾人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特殊部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常常给人以体育之外的深刻启迪。另外,残疾人在体育运动中通过身体的参与和情感的交流,在人的感性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精神的依托。体育运动增加了残疾人与外界的“相遇”、“对话”、“交流”和“理解”的机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体育使残疾人融入生活成为了可能。

2.1 “回归生活”体现了残疾人体育生活化的内容

“以人为本”在残疾人体育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残疾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残疾人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使残疾人身体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残疾人体育“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把残疾人价值作为其核心地位,把残疾人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一切为了残疾人,一切服务于残疾人,一切有益于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回归生活”蕴含着对残疾人体育的密切关注与期待和深层次的理解,残疾人体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满足残疾人的需要、丰富残疾人的生活、提高残疾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回归生活”在行为上也应该把残疾人体育看成是一种余暇活动。“闲暇体育作为体育大系统的一分子,它被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步地理解自我、理解闲暇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关系。”[5]体育本身就是残疾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其作为一种生活内容,实现残疾人体育的生活化。

2.2 “回归生活”的理念弥补了残疾人内心的“残缺”渴求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比普通人更加强烈地需要社会的认同。因此,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他们更加渴望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互动关系。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它通过身体的参与和情感的交流,与同伴发生着密切的互动,呈现出群体的多样性。残疾人可以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在行为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在体育运动中,残疾人通过观察、记忆、模仿、思维等认知行为,积极参与竞争之中,接受挑战,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身心得到进一步满足。另外,体育活动给残疾人提供了尝试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在运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组织者、决策者、领导者、策划者、参与者等,提高组织和领导能力,不仅能促进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能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参与体育运动,改变残疾人的自卑心态,弥补内心“残缺”的渴求,摆脱自我封闭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健康幸福的人生。

3 实现残疾人体育价值的渠道

残疾人体育的价值归根到底就是残疾人对现实生活方式的追求。但是,要真正实现残疾人回归生活的夙愿,仅仅有理念层面的构建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实践层面的具体措施。

3.1 人文关怀——残疾人体育回归生活的基点

残疾人事业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上,使残疾人体育教育回到本真的状态。“体育的目的从增强体质过渡到增进健康,最终回归生活的本真,是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提升。”[6]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就应该从关注残疾人的生命开始。残疾人的生命是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因此,理想的残疾人体育教学必须以残疾人为主体,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尊重残疾人的意愿和选择,体现平等参与、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另外,关注生活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必须充满生命的活力,必须使体育教学的内容生活化、游戏化、娱乐化。为此,残疾人体育教育应倡导生活化,贯穿人文关怀理念,尊重个性选择与发展,让残疾人体育教育回归生活的本原。

3.2 残疾人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价值的引领和导航

“人是一种奥秘,他不断地超越了自身之外,也随身带来了理解意义的线索。”[7]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人的发展在不断开拓着生命的意义。“人几乎在一切领域里都受着无形异己力量的控制”。[8]生活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基础,人要是活着,就必然先存在。生活与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展现、充盈过程相关联,人总在生活中展现生命的意义。体育教育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技术行业,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关于如何有效地传授运动技能的学问和艺术。但从根本上讲,体育教育和生活哲学一样都是追求生活的,都是热爱生活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一种训练,而是一种价值引领和导航。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残疾人的生理需求的满足、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超越先天的缺陷,不断丰富其内心世界,促使每个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过一种现代的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就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9]同时也是一个彰显生活意义的过程。

3.3 场地器材——残疾人体育的有力保障

据调查,我国仅有1/4的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不合理的价值观误导、生命化教育意义的缺失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残疾人体育活动所需要的特殊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投入。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没有残疾人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应场馆或体育设施。加大对残疾人体育设施的相关投入,使其向生活化方向发展,是残疾人体育回归生活的基本条件。

残疾人体育就是通过体育锻炼这种手段,使残疾人生活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残疾人体育价值取向,就是残疾人对现实生活方式的追求和诉求,即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把残疾人从异化和残缺的现实生活中拯救出来,找回丢失的生活向度,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的基本需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享受体育运动,享受美好生活。

[1]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休闲研究译丛[M].康筝,田松,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5.

[2] 于军,程卫波.回归生活——残疾人体育价值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5.

[3] [英]斯宾塞.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29.

[4]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诸,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

[5] 张春华.我国闲暇体育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2,(4):57.

[6] 胡小明,石龙.体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212.

[7]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9.

[8] 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10.

[9] 弗洛伊德.心灵简史:探寻生命的奥秘与人生的意义[M].高甲春,译.北京:线装书局,2003:93.

猜你喜欢

残疾人体育运动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我骄傲
诗里有你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