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野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2011-02-13张啸
张 啸
(甘肃省武威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武威 733000)
2010年10月15日至10月 26日,武威市高坝镇毓新野猪场饲养的育肥杂交野猪在10多天的时间内先后发病,陆续出现突然倒地、共济失调、腹泻、水肿等病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野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经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毓新野猪场共饲养大小杂交野猪350头,其中杂交野母猪30头,杂交野公猪2头,育肥杂交野小猪(8~15 kg)318头。野小猪发病78头,死亡23头,发病率 24.5%,病死率29.5%。10月 15日早晨1头杂交野小猪突然死亡,第2天又有2头杂交野小猪死亡,10头发病杂交野小猪出现共济失调、拉黄色水样粪便等症状,随后陆续出现相同病例。在发病期间,通过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死亡杂交野小猪23头,治愈杂交野小猪55头,治愈率达到70.5%,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 临床症状
杂交野小猪重度腹泻,排出黄色越来越稀液体粪便,杂交野小猪会很快脱水消瘦;有的是排出黄白色、乳白色或者灰白色的糨糊状粪便,粪便中冒气泡,气味很难闻;发病初期仔猪体温较高,个别体温升高到39.4℃~40.8℃,怕冷,耳朵发绀,最后衰竭死亡。突然死亡的野小猪,死前出现四肢运动失调、前肢向后、头颈贴地、叫声嘶哑等症状。
3 病理变化
剖检3头病死杂交野小猪,猪颈部皮下水肿,胃内充满黄色的凝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小肠黏膜脱落并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尤以十二指肠病变最为严重。小肠内容物中混有凝乳块多呈黄绿色粥样,并有浓烈的腥臭味;空肠、回肠、结肠内充满大量水样渗出液,并混有黄色颗粒状物,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淡红色。心脏扩张,肺水肿,肾脏表面有出血点。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取病死杂交野小猪的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发现少量散在、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阴性小杆菌。
4.2 细菌培养 无菌操作采集病死野小猪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接种于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血琼脂平板上均有菌落生长,为圆形、边缘整齐、微隆起、光滑、灰白色、不溶血的中等大小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为红色菌落;取单个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菌落形态与病料涂片中的细菌相同。
4.3 生化试验 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能产生靛基质,不产生硫化氢,不分解尿素,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可以确诊为野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病。
6 治疗
6.1 庆大霉素5万~10万IU、酸黄连素5~10 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2~3 d。
6.2 乳酸诺氟沙星可溶性粉10 g/kg体重溶于温水供饮,3次/d,连用 2~3 d。
6.3 补液 对于腹泻时间较长或已出现脱水症状的杂交野小猪,可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 2.5 g、氯化钾 1.5 g、葡萄糖 20 g,加温水 1 kg),让患病小猪自由饮水。
6.4 腹腔注射 生理盐水150 m L、5%葡萄糖100 mL、5%碳酸氢钠30 m L、青霉素 80万IU,1次/d,连用3 d。
7 防控措施
7.1 严格消毒 用3%~5%强力消毒灵溶液,每天一次喷雾消毒野猪舍;对腹泻粪便及时用生石灰将粪便消毒后马上铲走,做生物发酵处理。
7.2 隔离淘汰 对出现腹泻的野小猪尽快隔离,对脱水严重野小猪及早淘汰。
8 体会
8.1 近几年,野猪饲养成为热门行业,虽然野猪的抗病能力比较强,但由于圈养以后限制了野猪的活动空间,也就是野猪一旦家养后,抗病能力可能有所下降。
8.2 武威市10月中、下旬,气候异常,阴雨绵绵,时而伴有雨加雪,空气湿度高,忽冷忽热和昼夜温差大,再加上野小猪由断奶转入育肥阶段的饲料转换,综合因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特异性大肠杆菌伺机大量繁殖,促使野小猪发生致病性大肠杆菌病。
8.3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野猪舍环境卫生,减少应激反应,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提高育肥野猪抗病能力。
8.4 选择合适的饲料,野小猪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7%左右,应添加一些微量元素、抗生素和酸化剂等。
8.5 控制野小猪采食量,野小猪育肥初期要严格控制采食量,以喂7~8成饱为宜。
8.6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在野小猪育肥阶段饮水中应加入抗生素和水溶性电解质等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