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大学现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11-02-13肖辉杰申振士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德国大学教师

肖辉杰 申振士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金都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140)

近1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发展的背后却藏着隐忧,人数倍增的前提下,如何有效保证办学质量成为当前高校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相比之下,德国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

一、德国大学现状

(一)教学工作

跟我国高等院校情况相似,近些年来因为招生数量的增加,德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保证教育质量,部分德国高校提出不同的教学改革方案,其中包括教学工作专业化、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化以及加强教师进修和培训等多项改革措施。

由于科研工作易出成果,加之待遇相对较高,因而在德国大学也存在着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的现象。为了保证教学工作平衡有序开展,有的德国大学设置专门的教师岗位,这其中也包括教授岗位。这部分教师要求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保证至少有2/3的工作时间投入教学工作。通过这种师资体系调整,德国大学的目标是让20%的教授从事以教学为主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德国大学通过采取提高待遇、配备助手等配套措施,使教学岗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1]。另外,在德国,大学里专职教学人员的职业选择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定时期大学也允许这部分教师从事其他的专职工作,如科研或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每位教师有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

德国大学高度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这种质量评价包括教师之间的评价,也包括院长或系主任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另外,学生也有权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可以对教师授课质量、课程设置甚至整个教学计划提出修改意见。

在德国,大学尤其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大学为新聘任的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资质培训,使他们可以尽快的承担起各项教学工作。培训内容广泛,从教学大纲、学科管理等宏观问题到教学方法、学生辅导等具体问题都有涉及。为了达到培训目的,部分大学有意识的降低新聘任教师的授课任务[1]。同时,新聘教师会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指导其授课,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二)科研工作

现代大学的科研职能始于19世纪的德国洪堡大学,德国大学由于科研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在世界高等教育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资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德国高校与独立科研机构、企业科研机构一道形成德国科研体系的3大支柱。德国很多综合性大学以及各类专科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研究,这些高校研究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大学科研发展有着政府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德国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空前之大,每年有500亿欧元以上的投入用于科学研究与发展[2]。另外,德国注重与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国际化也有效地促进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德国,大学有着多种科研经费筹措渠道,联邦政府、州政府、公司或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部门均服务于大学的科技工作。德国政府鼓励科学界与产业界结合发展,大学中许多的研究项目得到企业的资助,很多的研究成果也在企业中得到迅速转化。

由于长期形成的大学文化传统,在德国,国家是大学的财政支持者,大学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2]。大学管理实行自治,大学科研工作不受外部因素干扰。教学研究独立、自由成为大学核心价值。因而在德国,每位教师都有着自己明确的职责范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自由的开展学术研究。在科研工作中,教授可以自由选定申请科研项目,自主组织研究团队及招收博士研究生。

(三)管理工作

德国大学的行政首脑为校务长,通常由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大学由校务委员会领导,校务委员会的主席为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最高代表。校务委员会可自主确定大学发展计划,包括专业计划、科研重点及大学组织计划[3]。

在德国,大学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注重通过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并有针对性地为行政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或让他们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并实行人员轮岗制度。

德国高校教师不分性别、地区、专业和学校,执行统一的公务员(C系列)工资标准[4]。按照不同职务等级设置不同的工资,同一级别内根据工作的年限递增工资,这种薪酬体系缺乏激励,容易产生懈怠的情况。近年来,绩效决定机制逐渐引入部分德国高校,在新的分配方案中,教师的薪酬减少了基本工资额度,提高了补贴比例,而补贴的额度则取决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因素[4]。

(四)大学师资

德国教授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大学对教授有着严格的选聘程序。为防止“近亲繁殖”,促进学术交流,新聘教师大多从校外招聘。大学会成立招聘委员会,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物色教授人选,一般要选中3位候选人,招聘委员会对这3位候选人的学术经历、研究成果及个人报告做综合评价。最终的人选获系、校评议会同意后,由主管州科学部或文化部的部长作出最后裁决。

德国大学的教授体制分为3个等级,它们分别为W1、W2和W3(W3是级别最高的教授,W2是中级级别的教授,W1是初级级别的教授)[5]。大学中的助教岗位也要公开招聘,助教通常不能从本校应届毕业生中留用,助教任期满6年后必须离校,到其他大学申请教授岗位或到其他单位就职。

大学每位老师都承担一定授课任务和教材编写任务。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尖端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主要为大学本科生设置,专业尖端课程的对象是研究生。教师负责完成对所授课程教材或讲义的编写,可以自行设置授课内容。除了教学任务外,大学教授还要定期做学术报告,介绍专业动态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一般在德国大学多以系为单位每周组织专题讨论会,对专业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进展、难点开展研讨工作。

(五)大学学生

目前,德国共有各类高等院校394所,每年高校入学人数约50万人。高校的入学条件一般很宽松,只要持有Abitur(德国的一种13年制高中毕业资格)都可以申请入学,但是有些学校对某些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还附加有实习的要求[6]。

德国大学生的入学年龄相对较晚,平均23岁。义务兵役或因不能服兵役要做公益服务需占用1~2年时间,另外占相当比例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先选择实习或者职业培训,待工作1~3年后,再返回大学校园。因此,德国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上大学前就已经有了工作经验。

德国大学原本没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之分,但为了同国际接轨,德国大学教育也开始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如今很多大学设置国际硕士课程,从其他国家挑选优秀学生。德国博士生由教授或者课题组遴选,博士生通常担任兼职助教或科研助手。博士生不需要参加课程学习,可以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科研工作中。德国大学有不同类型讲座、讨论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博士生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专业训练,研究思路也会进一步拓展。

在德国,学习自由是每位学生的基本权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负责。研究思路、实验设计均来自于学生,老师只是在必要时对研究给予一些建议。另外,德国大学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会利用假期到相关单位实习。通过实习积累有益的工作经验,并且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如同在经济领域一样,中国在过去的10几年中完成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当今高等教育中大学行政化、教学质量下滑、学术造假等一系列诟病亟待整治。上述德国大学现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很多有益启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应当在高等教育中准确定位,起到宏观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仍是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高校专业、招生和经费等还是由政府统一管理,按照政府模式办教育。德国办学经验提示我们政府应减少对大学的干预,真正实现大学自治办学。作为高级学术组织,大学应当在学术本位的基础上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实现大学校长负责制下的教授治校。

大学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国家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保证大学教师可以安心教学科研工作。除了国家对高等院校的资金投入外,大学可以通过校地合作等形式实现教育资金筹措的多种渠道,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并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德国大学生免收学费,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公益事业的重要部分,每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导致国内大学教育功利思想严重。

(二)高校要继续深化各项制度改革,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

高校应当逐渐实现去行政化,应建立治校委员会,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管理及大学各项决策的制订。另外,大学应当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估机制,保障教学工作稳定发展;要开门办学,民主办学,倾听社会各界办学意见。

大学应当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建立专门教学师资岗位,保证教学质量。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不同教授级别体系,可以设置终身教授岗位,使部分真正有志献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学者可以安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探索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构建社会与高校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社会,加快高校各项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世界各国开展学术文化交流、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等形式,可以进一步扩展我国研究学者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水平,促进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更新人才观念,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摒弃以往只重视理论研究的人才培养的观念,也应重视对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应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应根据知识更新的特性灵活更新课程内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自学和自我教育作为大学主要教学模式,使得教育工作中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2大核心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德国大学教育理念主张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重视人的自由品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大学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大学,学生学习与研究结合有着良好的传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通过学术研究连接在一起,相比之下,课堂授课倒不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国内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在科研工作中让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未就业就面临失业,因此大学应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另外,高校应当不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加强创业技能的培训,并对有着良好前景的创业计划予以扶持和指导。

[1]孙鹏.德国高校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式[J].中外教育研究,2009(10):73-74.

[2]严蔚刚,鹿颖文.感受德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N].中国教育报,2008-09-04(11).

[3]王治军,许淑红.德国高等学校质量管理简述[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3):12,22-23.

[4]金英姬,蒋中凤.德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4):214,243-244.

[5]高荣芳.德国大学的教授体制及科研教学形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769,777.

[6]张颂.德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实习管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2):77-80.

[7]张继平,董泽芳.德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9-61.

猜你喜欢

德国大学教师
“留白”是个大学问
最美教师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师如何说课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