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椎动物分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脊椎动物分类学课程为例

2011-02-13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分类学类群课题

王 楠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壮大和野生动物研究、保护等领域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具有野生动物分类学知识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1-2]。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395个[1],急需专业管理人才,只有具备扎实的脊椎动物分类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相关的实际工作[3]。2007年,为了满足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领域对人才的需要,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设置了脊椎动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内容以陆生脊椎动物分类学为主,包括4个脊椎动物类群,即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脊椎动物分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动物分类学基础和广博的脊椎动物分类学专业知识。脊椎动物分类学教学内容庞杂,如果能利用好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必定能优化脊椎动物分类学教学过程,将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

一、脊椎动物分类学的教学特点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院校的本科课程中,脊椎动物分类学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在普通动物学中,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教学内容以介绍各个纲动物的分类特征为主[4],知识内容比较概括,无法满足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管理和野生动物科研人才的需要。有的学校按动物类群分别开设了鸟类学、兽类学、两栖爬行动物学等课程,如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课程设置较细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北京林业大学设置的脊椎动物分类学是以为自然保护区培养人才为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开设这些课程并不可行。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尽量多地掌握脊椎动物分类学知识,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挑战。脊椎动物分类学知识点多,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动物解剖、辨识标本和野外实习等,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如何利用好这些实践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二、脊椎动物分类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脊椎动物分类学的实践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实践教学内容

脊椎动物分类学教学实践内容包括:实习、参观、实验、动物饲养、自设小课题和课堂演讲。

1.实习

实习时间为1周,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在开展实习前一周安排好实习内容,并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书籍和实习器材。在学生到达实习地点之后,先开展预调查,初步了解地形、植被以及动物种类、数量情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鸟类网捕、鸟类样线调查物种、兽类笼捕和尸体搜寻、两栖类捕捉鉴定和数量调查、爬行类捕捉和鉴定。在实习结束时形成实习报告。

2.参观

组织学生到北京动物园和国家动物博物馆参观。参观之前学生要记录动物名称,参观过程中,针对重要动物类群的重要特征,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参观结束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所记录每种动物的分类位置,并提交报告。此过程主要为课堂讲授积累背景知识,并对相关知识内容产生直观认识。

3.实验

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制作动物分类学标本,并通过标本鉴定掌握相关动物类群的特征。实验内容包括鸟类、兽类骨骼标本制作与鉴定,鸟类、兽类假剥制标本制作与鉴定,两栖类、爬行类浸泡标本制作与鉴定。此外,还包括两栖类、爬行类各个类群鉴别特征观察,显微镜观察小鲵科、蝾螈科犁骨齿差异,以及通过犁骨齿形态进行两栖类物种鉴定等。

4.动物饲养

主要针对有兴趣的同学展开,饲养对象主要为两栖类和爬行类,要求学生做好饲养记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饲养动物所在类群分类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

5.自设小课题

结合本科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脊椎动物类群开展小课题研究。目前已经开展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调查”“四川稻城黑颈鹤调查”“鹮嘴鹬繁殖期和越冬期生态调查”“北京两栖爬行类调查”等小课题,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带动作用。

6.课堂演讲

由于知识点繁多,脊椎动物分类学课堂教学需要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课堂演讲环节要按学生的兴趣,为每个学生分配预习内容,并在教师讲授各部分内容之前,要求学生上台演讲,介绍其所了解知识点,演讲之后调动学生之间的提问和讨论。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所了解,课上和老师可以产生互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分组

由于脊椎动物分类学课程涉及4个脊椎动物类群,而每个类群都有很多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每个内容上分配相同的精力,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单靠教师逐个指点,使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点,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4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将学生按兴趣分组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掌握各组最感兴趣的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知识和分类学特征,再通过各组间的交流讨论,达到共同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分组安排在第一节课,分组之后,各组准备实验和实习内容,收集实验材料和标本制作材料,教师指点其查找相应的参考资料,细化实验、实习各个环节。鼓励各组提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实习过程中的小课题开展做好准备。

2.实践指导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要出发点,鼓励其通过查找资料或者观察实物、标本,解决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如果遇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使全体同学通过这些问题,掌握脊椎动物分类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严谨的观察、研究,指导其初步掌握研究工作中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撰写报告和成果汇报等环节。

(三)实践教学内容的重点

1.设立实习小课题

小课题是实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脊椎动物类学知识、具备基本科研素质、掌握基本科研方法的关键内容。小课题的准备在实习之前布置给所有学生,安排其借阅与各组实习内容相关的书籍,并带到实习地点;教师在实习预调查期间与各组交流,研究小课题方向并加以引导;在小课题正式开展之前,请每组同学汇报小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各组间的提问和交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小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对每组进行指导,使之调查过程逐步完善,收集到充分的野外材料和数据;实习结束时各组在一起进行汇报,并鼓励各组之间的讨论;实习结束后,各组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形成实习报告,教师对各组实习报告加以点评,帮助各组加以完善,使学生完整的掌握科学论文撰写的基本过程。

2.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在认真完成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撰写的,报告内容不需要千篇一律,报告题目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教学内容能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授制作鸟类和兽类标本时,教师介绍完整个制作步骤后,在进行标本制作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有些需要教师帮助解决,有些则需要学生自己摸索。实验报告的内容则是要求学生将制作过程描述下来。学生在撰写本次实验报告时,不但加深了标本制作步骤的印象,而且还会各有侧重的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也使得教师能够有目的地调整实验中的教学步骤,穿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指导的技能。

3.完成自设小课题

自设小课题是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从兴趣出发展开的,教师所作指导旨在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查找相关文献、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系统地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整个研究过程,使学生在完成小课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并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共同提高。指导过程中未必指出每一步的具体安排,而是要启发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小课题时不断获得荣誉感和战胜困难的自豪感,从而提高其研究式学习的能力。

三、脊椎动物分类学开展实践教学的成效

(一)创建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实习和参观环节可以带给学生对动物分类学知识点的最直观感受。通过实物观察、饲养、触摸,并辅以教师的讲解,能将学生带入积极活跃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参与教学和课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以往单调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学生分组实践之后,可以发挥各自的专业兴趣,而在实践过程中,各组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也更容易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一节课从头讲到尾。一般认为,在短短一个学期内,让学生掌握4个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知识点,对学生的压力太大。因此先使学生对将要教授的课程内容感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学双方互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而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新颖了,学生有了新鲜感,就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变得快乐起来。

(三)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

动物分类学教学内容主要为介绍各个类群的分类学特征和区别,而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前人通过观察和解剖实体总结出来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把脊椎动物分类学知识对应到实体或标本上。对照实物教学,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平面的图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也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更多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实物,介绍更多分类学知识。比如讲到蝮蛇科和游蛇科区别特征时,图片上只能看到局部的特写,而当把一条真实的动物摆在眼前的时候,各个特征器官的位置、大小、动态特征和类群之间的比较则一目了然,学生可以围着实物讨论,教师也可以逐一讲解。另外学生通过观察还会发现课堂教学中没有介绍到的分类学特征。

内容丰富、设计巧妙的实践环节改变了以往“认知型、灌输型、独奏型、封闭型、统一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手眼并用,和谐高效、主动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综合训练得以加强。但实践教学也不可走入误区,还需要缜密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严谨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

[1]徐基良,宋维明.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13-15.

[2]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学当前应该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6):102-105.

[3]马建章.野生动物管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1-4.

[4]郑光美,刘凌云.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猜你喜欢

分类学类群课题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基于功能类群分析呼兰河口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后现代中国植物志的修订——中国山矾科的分类学修订
《植物系统分类学》教学改革模式探析——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