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铁临床应用活血中药的经验

2011-02-1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行气温阳舌质

孙 琳

李铁教授为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笔者跟随李铁教授从事血液病临床研究期间,对导师辨证运用活血中药颇有感受,现浮光掠影采撷如下。

1 瘀血证

瘀,积血也。瘀血是指血行不畅、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导致的各种病证,称瘀血。中医有瘀血、蓄血、干血、恶血、败血、留血、积血等称谓。一般认为,因瘀致病的称“血瘀”,因病致瘀的叫“瘀血”,由瘀血所致的病证则称瘀血证。由于气血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气血同病是辨治瘀血证时必须充分注重的前提。认真分析气血的寒热虚实状态,如气虚、气滞、血虚、血热、血寒、血凝等病机特点,恰当应用同入血气之药,可使药简力专,或灵活配伍行气、补气、破血、养血、泻热、温阳之品,形成行气活血,或补气活血,或破血逐瘀,或养血活血,或泻热逐瘀,或温阳活血等针对性强的治疗方剂,可显著提高疗效。

2 活血药物的临床配对运用

2.1 行气活血

治疗瘀血证应以行气活血为纲,气为血帅,气滞血瘀,气行血行。在行气时要注意肝主疏泄在调畅气机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应多选用活血兼行气疏肝之药,如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元胡、川楝子等。其中乳香配伍没药是一经典药对,二药相伍为《医学心悟》“海浮散”具有活血行气消瘀、敛疮生肌止痛的功效。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没药偏于散血生肌,并常与牡丹皮、赤芍、白芷、川芎等同用。

患者宋某,男,52岁,以“胃脘部疼痛1年,加重10d”为主诉,于2007年8月28日来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疼痛,腹部胀满不适,肠鸣矢气,大便1~2次/d。症见:空腹时胃脘部疼痛,腹胀,肠鸣,大便1次/d。舌质淡暗,有瘀点,苔薄白,有裂纹,脉弦滑。胃镜提示 HP阳性,诊断为食道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肝炎小三阳。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候诊断为气滞血瘀证,治宜行气活血。中药处方:乳香、没药、当归、姜半夏、醋柴胡、陈皮、生姜各15g,炒白芍、煅瓦楞子、煅牡蛎各30g,元胡、香附各25g,白及、枳实、小茴香、干姜、甘草各10g,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复诊:服上方后,患者胃部无明显不适,无腹胀、肠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继服5周诸症消失,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2.2 补气行血

除气滞可以导致血瘀,气虚也是瘀血证的常见病机。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迟滞,气虚固摄无权则血溢脉外,则可形成瘀血。因此,对于气虚血瘀诸症,常需要配伍黄芪、党参、太子参、人参等以补气行血。其中太子参配伍当归,在补气活血的同时,又能清润滋阴,避防温燥,养心补肺。

患者姜某,女,72岁,以“头晕乏力、心悸气短1年半,加重1周”为主诉,于2006年4月21日来诊。患者2004年9月在大连市某医院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康力龙、生血片及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症见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偶有齿衄,畏寒。舌质淡暗,有齿痕,苔白微腻,脉弦滑。血常规:WBC:2.7×109/L,RBC:1.5×1012/L,Hb:60g/L,PLT:32×109/L。西医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断为血虚劳,证候诊断为气虚血瘀证。治则:补气行血。处方:太子参 30g,当归、熟地、仙茅、仙灵脾各20g,制首乌、山萸肉、补骨脂各25g,白术、茯苓、肉桂各 15g,黄芪、黄精、炙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复诊:服上方后,患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症状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继服16周诸症消失,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2.3 养血活血

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可导致血虚。血虚脉管无以充盈,血行涩滞则形成瘀血,瘀血日久,血行不畅,易致血虚,血虚与血瘀互为因果,故在临床上养血与活血并举,补血之虚,活血之瘀。常用养血活血药物如当归、白芍、丹参、牛膝、鸡血藤等。丹参鸡血藤药对,其中丹参微寒而性缓,能清血中郁热而除心烦,祛瘀生新通经而不伤正,为血热而有瘀滞的常用药。鸡血藤苦而不燥,温而不烈,行血养血,调经止痛。《饮片新参》言其“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二药寒温共济,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以及心血瘀阻的心烦胸闷和胸痛。

患者刘某,女,23岁,以“神疲乏力1个月”为主诉,于2009年8月17日来诊。患者1个月前在大连某医院行卵巢囊肿手术,查血红蛋白80 g/L,无慢性出血史。现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多梦易惊,面色指甲苍白,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暗,有瘀点,苔白,脉细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为WBC:6.13×109/L,RBC:4.62 × 1012/L,Hb:84g/L,PLT:266 ×109/L,网织红细胞0.007。铁蛋白3.15mg/ml,总铁定量452ug/dl,未饱和铁测定 438ug/dl,铁饱和度3%,血清铁13.4ug/dl。西医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中医诊断为虚劳血虚,证候诊断为血虚血瘀证,治则为养血活血。中药处方:丹参、鸡血藤、炒白芍各15g,党参、焦三仙各 30g,炒白术 25g,茯苓 20g,砂仁、厚朴、当归、川芎、木香、甘草、生姜各 10g,升麻5g,大枣 5枚。7剂,每日 1剂水煎早晚分服。复诊:服上方后,患者面色红润,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乏力症状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和缓。继服3周诸症消失,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2.4 泻热逐瘀

外感温热或脏腑郁热,热结在里,煎熬津血,血液黏滞不畅而成瘀;血热互结,灼伤脉络,血溢脉外,停蓄脏腑组织之间而成瘀。“热者寒之”,多选用大黄、焦山楂、牡丹皮、赤芍、郁金、虎杖、益母草等清热凉血活血之品。其中大黄桃仁药对是经方泻热逐瘀的常用配伍。大黄苦寒,其性重浊沉降,力猛善行,善于荡涤肠胃实热积滞,为泻火攻积的要药,并能入血分,逐瘀通经,泻热凉血,破癥瘕积聚,推陈致新。桃仁苦泄,甘缓质润,《珍珠囊》谓其:“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二药相配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患者杨某,男,43岁,以“确诊血小板增多症15个月”为主诉,于 2010年 6月 29日来诊。患者2009年3月于大连某医院诊断为血小板增多症,最高血小板计数达600×109/L,应用干扰素治疗已3个月以上,现隔日1次注射。2000年诊断为脂肪肝。血常规:WBC:8.22×109/L,RBC:5.22×1012/L,Hb:151g/L,PLT:384 × 109/L。 凝 血 象:PT:13.7sec,PT-INR:1.13 sec,APTT:29 sec,TT:17.2 sec,FIB:2.64g/L。现症:形盛体健,面红目赤,口渴多饮,喜冷饮,尿黄,大便干结,3~4d一行。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断为血癥,证候诊断为血热互结证。处方:党参、蒲公英、紫花地丁、生栀子各30g,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25g,炒白术、茯苓、莪术、赤芍各20g,炒白芍、青黛 (包)、半枝莲各15g,酒大黄5g,桃仁、生甘草各10g。7剂,嘱其停用干扰素。复诊:无停用干扰素不适症状,现持续服用汤药,血小板计数维持在300~400×109/L之间。

2.5 温阳活血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阳气的温煦作用。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如果阳气虚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出现血液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故临床选药多用姜黄、肉桂、桂枝等温阳活血之品。姜黄、桂枝2味辛温,姜黄兼苦,温通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活血行气而止痛。《日华子本草》谓其:“治癥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跌仆瘀血,消肿毒”。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姜黄止痛偏于破瘀行气,桂枝止痛偏于通血脉、散风寒,二药配合温阳活血,可用于血瘀寒凝的疼痛,尤多用于妇女痛经及产后瘀血等。

患者刘某,女,43岁,以“痛经 1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06年6月8日来诊。患者平素身体疲乏,畏寒,夜眠不安,月经周期规律,伴有痛经,腰膝冷痛,月经量中等,色暗血块。舌质青紫,苔白,脉沉涩。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为痛经,证候诊断为阳虚血瘀证,治则为温阳活血。中药处方:当归、桃仁各 25g,川芎、红花、乳香、没药、熟附子、姜黄各10g,桂枝 15g,元胡、枳壳、赤芍各 2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复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痛经症状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继服3周诸症消失,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2.6 破血逐瘀

“离经之血便是瘀”,由于瘀血阻滞脉道,血液不得正常运行而导致瘀血证。有些病人发病时即有较重的瘀血表现,有些属于久病致瘀,随着血液病时间的延长,血瘀症状逐渐加重,日久难祛。三棱、莪术、虫、地龙、血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物药性峻猛、走而不守,破血逐瘀、消癥散积,可治疗由于瘀血时间长、程度重而导致的癥瘕积聚,也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三棱莪术是破血逐瘀的常用药对。二药苦泄辛散,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散瘀,消癥化积,行气止痛。但三棱偏于活血,为血中气药,多用于祛瘀;莪术偏于行气,为气中血药,多用于消积。气血瘀滞者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同用,以破血通经;食积痞痛者常与川楝子、延胡索、乳香、没药同用,以行气活血止痛。故二药有“从血药则活血,从气药则治气”之说。

患者宋某,男,39岁,以“血小板增多1年”为主诉,于2007年8月1日来诊。患者1989年因外伤于大连某医院行脾切除术,2005年6月出现右侧肢体偏瘫,检查血小板851×109/L,并诊断为脑血栓,给予银杏叶、蚓激酶等治疗后,肢体活动恢复正常。现症:右侧肢体麻木,头晕,二便正常,饮食睡眠尚可。舌质紫暗,有瘀点,有裂纹,苔薄黄,脉涩。血常规:白细胞:13.14×109/L,红细胞:4.63×1012/L,血红蛋白:154g/L,血小板:701×109/L。西医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断为血癥,证候诊断为瘀血阻络证,治则为破血逐瘀。中药处方:三棱、莪术30g,地丁、蒲公英各30g,生地、炒白芍、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25g,紫草、双花、连翘、党参、茯苓各 20g,炒白术、丹皮、青黛(包)、半枝莲各 15g,生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复诊:服上方后,患者肢体麻木及头晕症状明显好转,舌质红,苔薄白,脉和缓。继服5周诸症消失,后以大黄虫丸间断内服。随访半年未复发。

猜你喜欢

行气温阳舌质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藿芪温阳丸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