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绒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2011-02-12祁国军
祁国军
(甘肃省肃南县大河乡农牧站,肃南 735015)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山羊特有的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山羊丝状支原体,其特征是高热、咳嗽、浆液性纤维性肺炎和胸膜炎。在肃南县没有发生过河西绒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但从2003年年底至今,在门诊病例诊断中发现大河乡观山、红山等村的养羊户发生了传染性胸膜肺炎。本文加以介绍,供同行参考。
1 发病情况
肃南县祁丰藏族乡观山村和红山村于2003年12月~2009年2月部分牧民饲养的河西绒山羊相继开始发病,其间,全乡共有151只羊发病,发病率达12%;死亡18只,死亡率为11.9%。
2 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到41 ℃以上,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离群呆立,食欲减少,悚于采食。两眼无光,全身发抖,呼吸加快,40~85 次/min,脉博110~140 次/min,进出羊舍咳嗽明显,次数增加,深部湿性咳嗽,有浆性或脓性鼻汁,磨牙。在鼻唇及口内角带有泡沫的液体,有呻吟声。肺部听诊时可闻水泡音和胸膜摩擦音,有支气管呼吸音、痛苦呻呤。病肺周围肺泡音和支气管音增粗。叩诊肺部有浊音区。压迫胸壁有时有疼痛表现。个别患羊腹胀、腹泻、粪便稀软,一般经4~5 d左右,病性恶化,则呼吸困难、弓背、颈伸直、衰弱、最后倒地、窒息死亡。
3 发病规律
该病只发生于山羊,3岁以下的山羊最易感染。主要见于冬季和早春,冬季缺草羊只乏弱时会引起大批死亡,呈地方性流行。病羊是主要传染源,接触感染性很强。健康羊常可因与病羊接触而被传染。因阴雨连绵,寒冷潮湿,羊群密集,拥挤等因素,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孕母羊发生流产,死亡率较高。成年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羔羊发病死亡率较高。
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胸腔积有大量的淡黄色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静置一段时间后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凝块。胸膜变厚,表面粗糙不平,被覆纤维素薄膜,易于剥离。心包与胸膜发生粘连、心包积液、心肌松软。有的病例肺膜、胸膜和心包三者发生粘连。一侧肺发生明显的浸润,表面呈灰白色,病肺膨隆,有不同阶段的肝变部,质硬,切面平整,结构致密,色彩不一,小叶间质增宽,充满渗出物,小叶界限明显。肺切面呈大理石样,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切面流出液体并有溢血点。肝、脾、肾不同程度肿大。肝切开有红色半透明液体流出,切面平整质脆,呈红色或暗红色。
5 诊断
由于缺乏实验诊断设备,不能作进一步的实验室诊断,但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流行规律、临床症状、解剖病变、药物治疗试验,初步诊断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6 防治
6.1 封销隔离
发病羊群立即进行封锁和隔离,对全群进行逐头检查,对病羊、疑似病羊、假定健康羊只分群隔离和治疗;对被污染的羊舍、场地和病羊的尸体、粪便等进行彻底的消毒或无害化处理。假定健康羊只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6.2 药物治疗
病羊隔离后,用红霉素、氯霉素配合注射治疗。按红霉素8 mg/kg体重,氯霉素20 mg/kg体重,1次/d,一般病情1次即见效,体温下降、趋于正常,食欲恢复,咳嗽减轻。第2 d再注射1次,咳嗽症状消失,食欲增加,精神状态良好。症状严重的再重复用药1次,按以上的用药方法治疗,治愈的患羊观察2周无反复。治疗效果相当显著。患羊治愈后,大群用土霉素拌料饲喂一段时间,或用盐酸环丙沙星兑水饲喂巩固疗效。采用上述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7 讨论与体会
(1)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山羊丝状支原体。主要存在于山羊的肺、胸水和纵隔淋巴结中,具有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培养4~5 d 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菌落,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差,对青霉素不敏感。
(2)发生本病后,所有的种用羊应淘汰。重新从非疫区引进,并且严格检疫。防止引入或迁入病羊和带菌羊,新引进的羊只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才能混入大群饲养或放牧。
(3)该病在同群中接触传染,传播速度之快,一旦发生本病,难以彻底根除。因此,在养羊业中首先要搞好预防注射。防疫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有效的措施,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4)查阅有关资料,选用了氯霉素、红霉素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用土霉素和“914”预防和治疗可将该病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5)在农牧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牛、羊养殖业是边远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退牧还草之后,牛、羊养殖业是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对新发生的疫病及时诊断、治疗、防疫,把因疫病引起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搞好预防和加强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