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1-02-11胡显锋付丽丽
胡显锋 付丽丽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症中的一种急症。现代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加重。从而易发展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现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早期采取抗凝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05~2007年就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在50~75岁,平均年龄(61±8)岁;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8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4例,变异性心绞痛1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8例,年龄51~73岁,平均(60±6)岁。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7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变异性心绞痛9例。入选条件:符合WHO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无酶学和AMI的心电图改变,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无肝素过敏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等)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与血液分析,以排除血液疾病及出血性疾病。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卧床休息、吸氧、口服辛伐他汀降血脂、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持续静滴硝酸甘油扩冠、剧痛者给予吗啡止痛。有糖尿病、高血压者监测和控制血糖及血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日两次,腹部皮下注射,连续7天,无需监测APTT和调整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程度、心电图变化、心脏事件的发生、出血情况。
1.4 疗效判定
(1)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60%或以上或发作时间缩短,心电图下移的ST段减少0.05mv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
(3)无效: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64.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有4例患者腹壁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瘀斑,未见其他部位出血现象,未影响继续用药。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机理是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伴有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状态,引发临床症状,故抗凝治疗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占有重要地位。
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因其半衰期短,易引起自发性出血,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近年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满意。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有以下优点:(1)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因子Ⅹa,Ⅻa的作用强于Ⅲa因子的作用,对血小板的影响小。(2)抗凝作用强,体内激活的血小板因子4(PF4),可抑制普通肝素的作用,而低分子肝素由于分子量小,较少受PF4抑制。因分子量小,使抗凝血因子Ⅹa的活性增强,从而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性,降低了出血风险。(3)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使用方便。(4)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皮作用。(5)可改变血液粘度,促进血液流动及改善微循环。低分子肝素可改善高凝状态,抑制血栓扩展,并发症少,使用安全,经济,安全,方便,常规剂量无需监测APTT,值得推广。但是低分子肝素用量过大仍可导致自发性出血,临床上应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