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状骨骨折1例报道
2011-02-11高友俊
高友俊 韩 巍 苏 宁
(锦州市中医医院骨科,辽宁 锦州 121000)
单纯孤立的头状骨骨折罕见。锦州市中医医院今遇到1例患者,今提供致大家临床参考。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40岁。右腕背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h而入院,该患者于入院前1h不慎被“驴”踢伤右手腕背侧,当时剧烈疼痛伴肿胀皮肤擦伤渗血右手指掌侧发麻,查体:右手腕背侧可见片状皮肤擦伤创面,渗血周围软组织肿胀,右手1、2、3手指掌侧痛觉差,活动略受限,腕背部局部压痛有骨擦感,鼻咽窝处无肿胀、无压痛,腕关节活动背屈10°,掌屈20°,X线片示头状骨远端桡侧,可见纵行骨折线,有骨片与头状骨略分离移位。
2 治 疗
考虑患者骨折移位不明显,试行尺桡侧挤压复位,认为位置尚满意,背侧石膏托外固定,手腕关节背伸10°,手指功能位,术后预防感染及对症及营养神经治疗6周后拆石膏功能锻炼,随访一年,手腕活动良好,无障碍。
3 讨 论
3.1 损伤类型
通常涉及头状骨骨折的损伤可分为3种类型:①孤立性的头状骨骨折;②舟状骨头状骨骨折综合征;③合并有其他腕骨损伤的头状骨骨折。Adler 和shaftan1962年通过文献收集了48例孤立头状骨骨折,发现外力打击在手掌部是大多数导致骨折的原因,多数报道是横行骨折,他们还收集了11例舟状骨、头状骨骨折综合征的患者,其中5例损伤机制不清。另外6例患者是因暴力打击在手掌部头状骨均为横行骨折,且近端骨折块旋转180°,他们共收集了32例合并其他腕骨损伤的头状骨骨折,结果发现合并伤通常较严重,处理合并伤的重要性大于头状伤骨骨折,此类骨折后果愈后通常差。
3.2 治疗
常因直接暴力或极度腕背屈时而发生头状骨骨折;头状骨是最大的腕骨,是构成腕部运动链的中央链的轴心骨,中央链包括月状骨、头状骨及桡骨,管腕的伸、屈活动;外侧链主要为舟状骨,起腕骨的稳定作用;内侧链主宰手部的旋转,包括三角纤维软骨盘、三角骨和钩状骨;3个运动链以中央链为最重要,中央链中每个腕骨间关节可完成手部整个伸、屈运动幅度的一半;三角骨为手及腕部旋转的轴部,头状骨头部为腕伸、屈运动的轴心,舟状骨为稳定远排腕骨的支撑骨,因此,舟、头、月及三角骨为腕部运动中的关键性腕骨[1]。头状骨是腕部活动的轴心;因此复位力争达到解剖复位为好。骨科医生对这类骨折主张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及切除头状骨近端骨折块等方法,证明结果很差,但本例患者头状骨骨折为纵行劈裂折,实属罕见,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效果理想,考虑与骨折近无移位,并且该患者较年轻,无它处损伤,亦无有慢性疾病,治疗较早有关;并且头状骨是由进入头状骨掌侧和背侧骨皮质的多个滋养血管提供血运,由于其颈部近侧无软组织附着,其头部的血运仅靠远端滋养血管逆行提供,因此经颈部骨折易发生缺血性坏死;而本例为纵行骨折对血运影响可能不大,故愈合较好,亦未发生坏死。但遗憾的是本例骨折的影像资料未能保留。
1990年Richards等[2]用二枚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孤立的头状骨骨折,术后骨折愈合佳,腕关节运动优良,认为Herbert螺钉能维持复位、加压骨折端并允许腕部早期活动。
3.3 在现在高手术时代,大部分医师主张手术治疗,急诊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增加医院经济效益,减少骨坏死,可早期功能锻炼及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后遗疼痛的发生,有一定的优势,但本人认为这样的创伤大,人为损伤加重,内固定后,Ⅱ期手术取针等后果较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劳民伤财,另外从微创近年的发展综旨亦是减少付损伤,手法复位亦是骨科医师尤其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方向。
综上所述,孤立头状骨骨折,尽管属罕见损伤,但提高对腕部解剖结构和头状骨损伤机制的认识,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对腕部背侧遭受直接暴力打击,应高度警惕头状骨骨折可能,临床床检查及X线片是基本的手段,必要时加做螺旋CT三维重建,也可MRI检查明确诊断,手法复位虽古老,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现今提倡高手术时代亦不能忘记此方法。
[1]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54.
[2] Richards RR,Paitch CB,Bell RS.Internal rixation of a captiate fracture with Herbert screws[J].J Hand Surg(Am),1990,15(6):88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