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诊治体会
2011-02-11张德业
张德业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462300)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是一组与发热有关的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抽搐,其发病率为3%~5%,多发生于0.6~5岁的小儿,高峰年龄9~36个月,临床表现先有发热,继而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时,多呈全身性,伴有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不长,缓解后精神状态及一般情况良好。绝大多数患儿一次病程中很少发生第二次抽搐,仅有2%~7%高热惊厥,患儿转变为癫痫。现把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2006年12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因高热而发生惊厥的98例患儿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8例高热惊厥患儿,男76例,女22例,首次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零20天,最大5岁,<6个月5例,4~12个月30例,1~3岁45例,3~5岁12例,5~7岁6例,患儿以抽搐为主诉就诊,入院后经检查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及低钙以及其他电解质紊乱等原因。
1.2 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64例,支气管肺炎18例,水痘合并肺炎10例,其他原因8例,其中有高热惊厥病史者38例。
1.3 体温
惊厥时,体温高于38.5℃以上者92例,占93.8%,其余体温在37.8~38.4℃。以抽搐为主诉就诊者88例,占90%,入院后24h以内抽搐10例,占10%。
1.4 持续时间及抽搐次数
持续时间<5min,69例,占70%,50~10min26例,占27%,>10min3例,占3%,一次病程中抽搐1次者93例,占95%,发生2次以及以上者5例,占5%。
1.5 治疗
患儿绝大多数(占90%)是以抽搐为主诉就诊入院的,处于抽搐状态的患儿烦躁不安,静脉穿刺不易,我们采取立即给予10%水合氯醛,每次0.3~0.5mL/kg保留灌肠,同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绝大多数患儿惊厥止,极少数患儿灌肠后立即排便,止惊效果差,再给予静脉应用苯巴比妥钠,3~5mg/次,同时给予退热,抗感染及对症处理。抽搐、持续时间长者考虑脑缺氧继发脑水肿,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1.6 转归
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5.5d,所有患儿出院时均给予出院指导。
2 讨 论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小儿发病率为3%~5%。多有家族史,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婴幼儿脑发育不成熟、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善及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有关,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自身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易患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感染,以引起发热,3岁以下小儿是高热惊厥的高发年龄,且大多数惊厥发生在发热12h内,说明惊厥与发热程度有关,高热惊厥常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高热惊厥为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多小于10min,一次病程很少发生二次抽搐,发作缓解后神经系统无异常,精神状态好。复杂型高热惊厥可呈局部或不对称性发作,持续时间多在10min以上,一次病程中可反复抽搐,可转变为癫痫伴智力异常。
高热惊厥有明显的遗传家族史和性别差异,男多于女,可能与男孩脑发育成熟度及由此制约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度低于同年龄女孩有关。
我们诊治的98例高热惊厥患儿,入院时立即给予10%水合氯醛灌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抢救赢得了时间,避免了因患儿抽搐不止,静脉穿刺不易引发的医患矛盾。同时给予吸氧,退热,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绝大多数抽搐止,极少数患儿灌肠后立即排便,止惊效果不佳者,再静脉应用苯巴比妥钠,结果98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同时教育家长,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生病时要时刻观察孩子体温变化,孩子发生抽搐时一定要保持孩子的气道畅通,在上、下磨牙之间垫一裹有软布的筷子或木板,以防抽搐时咬破舌头,刺激人中,立即送往医院,对于复杂型高热惊厥的孩子,发热时除积极退热外,同时予以口服苯巴比妥钠片,并及时送往医院,平时注意加强孩子体格锻炼,合理喂养,预防或纠正贫血、佝偻病等易引起孩子免疫力低下的常见基础病,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不能对本病掉以轻心,也不要过于紧张。作为医护人员除了积极抢救外,还要加强本病与其他抽搐性疾病的鉴别,做好沟通和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