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推拿手法热效应研究的现代意义

2011-02-11安光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24期
关键词:热效应产热手法

安光辉 姚 斐 赵 毅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 201203

推拿手法主要是通过机械刺激或温热刺激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或腧穴,并通过经络或筋骨等实体系统深透到脏腑,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1]。目前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均匀、柔和、有力和深透。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推拿学》已将“深透”列为手法的基本要求之一[2]。虽然后续推拿学教科书均对“深透”予以强调[3~5],但目前对于“深透”的研究,一般都是以“力”为立论基点,而忽略了生物热能“深透”的问题。

古人早就已经认识到“手热”对推拿 (按摩)的重要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选拔按摩医生时有“爪苦手毒”的要求[6]。明·方以智《通雅》:“手毒:手心热者。”清·陆凤藻《小知录》 “手毒”条亦云:“手心热者曰手毒。”《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王冰注: “按之则温气入,温气入则心气外发,故痛止。”杨上善《太素》注:“按之不移其手则手热,故痛止。”均说明推拿的疗效与治疗时的“热气”透入有关。

推拿手法的渗透作用及温热效应的产生与手法振动引起患者的受迫振动有关。人体的不同器官各有其固有振动频率[73],当手法力的频率与局部施治组织的固有频率相接近或近似相等时,就会发生生物共振效应,使手法力向组织传递的深度达到最大值,此时病人就感到了手法传入身体组织的某一深度,并且产生温热作用[8]。手法热效应是如何产生的?热源是手法操作时的机械振动转化而来,或是激发受术者机体的某种产热机制?还是手的机械压迫、局部组织血流改变?抑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问题均值得我们去探索。

振法是中医推拿手法中热效应较为显著的手法之一,它是以指或掌作快速振颤的手法,具有温经止痛、温阳补虚等功效[9],对常见内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10,11]。根据临床观察,病人在接受高水平推拿医师振法施术后,除了感受到振动以外,还往往描述局部发热,或有热感向机体深部渗透。而较差的振法仅有外形振动而无热感透入,这种振法往往疗效不佳。已经有文献报道医师组和学生组推拿手法热效应比较,推拿热效应存在差异且在深层组织更为明显[12]。明代周于蕃《小儿科推拿仙术》认为:“急摩为泻,缓摩为补。”说明手法频率快慢对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手法频率的变化能影响人体某些系统的功能状态,而且某一特定的手法,其频率变化也会导致不同的作用效果[13]。如何找到热效应的发生机制,找出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尽快缩短初学者与高水平推拿医师的差距,需要提供明确的手法参数的科学证据。

我们前期通过对心俞部位实施掌振法的研究,初步证实了频率为500次/min的振法效果优于300次/min的振法[14,15]。而且被操作者局部的温度上升并没有随手法的结束而停止,甚至可延续到振法停止后的1min到3min内[16]。据此推测,不同振动频率产热总量并不相同,振法产热不仅仅是热传导作用,还有可能是激发了受试者体内的某种产热机制。手法频率与热效应的相关性以及热效应的产生机制亟待进一步研究,且有临床应用价值。

手法量化是推拿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推拿医学作为广义上的自然疗法和物理疗法之一,其发展趋势是逐步摆脱单纯经验化的模式,走向客观化、精确化、量化和个体化,使推拿医师能控制手法的力量、时间、方向、频率等各项指标。既往的推拿科研对手法的生物学应答和生物力学参数研究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生物热能的深透方面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推拿的生物热效应与手法操作频率和施术手掌本身热传导、热辐射的关系如何?不同手法参数导致温热的渗透层次如何?推拿产生的热效应与疗效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中医推拿的现代发展必须解答的问题。

因此,中医推拿手法中热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可以借用热像图术 (Thermography)等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手法热效应产生及传递机制,明确深层组织温度变化规律和手法效应的作用层次,从而为每个手法筛选针对性的治疗病种,也为临床推拿手法的量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1]赵毅,主编.推拿手法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33.

[2]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96.

[3]王国才,主编.推拿手法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4.

[4]王之虹,主编.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0.

[5]严隽陶,主编.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4.

[6]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54.

[7]陈景藻.次声的产生及生物学效应[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19(1):9-14.

[8]李征宇,严隽陶.手法深透作用的数学物理基础初探[J].按摩与导引,1998(1):7-8.

[9]赵毅,主编.推拿手法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70.

[10]王金涛.松振法治疗糖尿病18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8):743.

[11]丁海安,严先贵.浅谈振腹治疗痛经[J].按摩与导引,2005,21(3):34.

[12]袁宝国,罗志瑜.推拿对机体热效应的研究[J].中华理疗杂志,1990,13(4):195-197.

[13]孙武权,严隽陶.推拿手法频率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 [J].按摩与导引,2002,18(5):2-4.

[14]赵毅,孙鹏,郑娟娟,等.推拿掌振法对局部皮肤温度场红外热像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24

[15]郑娟娟,赵毅.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104-106.

[16]赵毅,孙鹏,郑娟娟,等.推拿掌振法对局部皮肤温度场红外热像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26.

猜你喜欢

热效应产热手法
掺杂半导体硅材料电阻率测量的光电效应和热效应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锂动力电池电化学-热特性建模及仿真研究
小气候环境对肉鸡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覆盖方式对土壤热效应和食葵生长的研究
化学反应热效应类试题解析
七步洗手法
衰老对冷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