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中医病机学说探讨
2011-02-11闫川慧张俊龙李东明
闫川慧,张俊龙,郭 蕾,李东明
(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
现代中医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涉及到的脏腑经络主要有肾、肝、脑和督脉。
1.1 肾精亏虚
1.1.1 主要症状,责之于肾虚 《内经》对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的样子。《证治准绳·杂病》中也讲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未能任持,风之象也。[1]”无论是肢体震颤,还是身体摇动都符合肝藏象之肝风内动的病理表现,所以古代许多医家治疗本病多从内风论治。但肝风内动的出现,究其根本仍是由于肾虚。王肯堂指出该病系因“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而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肾脏衰,形体皆极。”肾气衰出现在肝气衰之前,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出现肝风内动的症状,病理演变则是由肾及肝。再《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之官”乃“执掌机体壮健之官”,伎巧指聪明灵巧。肢体强劲,动作敏捷灵巧皆由肾所出。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肾虚则动作笨拙、迟缓。
1.1.2 年高体弱,不离于肾虚 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古人已认识到,本病“中年已后乃有之,老年尤多。”有调查显示,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100人/10万人口,60岁以上的人群年发病率高达千分之一,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患病人数正逐年增多。这一发病年龄与中医肾中精气逐渐衰退的时期是吻合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可见人自40岁开始肾阴衰退,至60岁则肾气大衰。帕金森病发病50岁后增加,与肾气虚衰的生理特点是分不开的。现代医学观察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 80.4%[2]。陆金宝等.3]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肾虚的发生率呈增龄性增加,如60岁~64岁为63.38%,75岁 ~79岁则高达90.99%。这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年龄规律相吻合。
1.1.3 综合各家,病本于肾虚 帕金森病的病机较为复杂,李文伟[4]把近年有关学者对病因病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导致本虚的原因较多,大致有年龄因素、情志因素和久病及肾等。以上诸多因素致患者肝肾阴虚,这是本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内风、痰、瘀、火的根源所在。周仲瑛[5]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肝肾阴虚,而肝肾阴虚有两端,一是生理性虚损。中年之后肝肾自亏,更兼劳顿、色欲之消耗,而致肾精虚少,形体衰败;二是病理性虚损。年高多病或久病及肾导致肝肾两亏。同时,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王永炎[6]认为,帕金森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发病基础,重在肝肾不足。纵观现代中医学者对于帕金森病病机的认识,较为一致的就是本虚标实。虚者主要指肾虚而言,即肾虚是帕金森病病机之根本。
1.2 肝风内动
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帕金森病,病之根虽在肾,但病之标在肝。具体而言,其发病与肝风内动关系密切。《内经》病机19条中就有关于肝风内动引起的筋脉挛急证候的描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若肝脏阴血亏损,肝风内动,动风伤筋,血络筋脉失于濡养,筋急不柔则可诱发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摇动震颤。又如“诸热瞀瘈,皆属于火”,此为因火热扰乱神明,引起肝风内动而致筋脉挛急者。
1.3 脑髓不足
虽然帕金森病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但现代西医学已经明确证实,脑神经元退行性病变或功能受损是帕金森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故其病位在脑。如邹忆怀[6]总结王永炎教授治疗帕金森病经验的特点时指出,其病位在肝、肾、脑髓。中医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人的思维记忆、肢体活动,均无非脑之权用。脑亦为髓海。《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髓海充盈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运动。人体的各种运动和思维功能都是在脑的统一协调下完成的。可以说,脑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若髓海不足,元神失常,则运动失调或震颤或迟缓。
1.4 督脉失畅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与手足之阳经相交会,故对各阳经起统率、督促作用,其分支与经脉联系很广。如《素问·骨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其络循阴器……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难经·二十八难》中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7]”简而言之,督脉之主干起始于长强,沿脊里而行,入络于脑,联络于肾,与肝经交于巅顶。可以说,督脉于脑和肝肾而言,起到了枢机的作用。当督脉经气旺盛、经脉通畅,则肝肾精血得以上奉于脑,脑有所养,而见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精神振奋,行动自如[8];若督脉经气滞而不畅或失于调节时,则肝肾所藏精血无以上奉,脑失所养,可见神明失聪,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行动失常。
2 创新帕金森病中医病机学说
2.1 新假说的依据
2.1.1 理论基础——肾、肝、脑、督脉两两相关
(1)肝肾相关。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有赖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由于精血相互资生,所以有“精血同源”或者“肝肾同源”的说法。肝藏血而主筋,肾藏精主骨而生髓,生理上肾精肝血可以互相转化,即肝血可以资助。肾精可再生,肾精又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病理之时,肾虚可致肝风内动。具体而言,精亏则血亏,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且肝肾阴血不足,阳气失于潜敛,肝阳上亢而化风,则出现颤振动摇之状。
(2)肾脑相关。本文重视的是肾与脑与人的思维活动和身体运动相关联。如王惠源《医学原始》云:“脑颅居百体之首,为五官四司所赖,以摄百肢,为运动、知觉之德[9]”,说明脑主司运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亦云:“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使气之动转也。[10]”阐释肢体的运动依赖于气,而灵机使气运转而完成各种运动。灵机藏于脑中,可见脑主宰运动[11]。而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说明肾精是人体体力和脑力的物质基础,肾与运动密切相关。脑肾二脏以督脉作为气血精髓之通道,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肾精生髓,通过督脉上升于脑,髓充于脑而濡养脑神,发挥其主元神、主运动等作用;同时脑阳[12]也不断通过督脉下降,补命门之火,以激发肾气,推动脏腑功能活动。若肾精亏少,脑髓失养,则可见头晕耳鸣、思维迟钝、神情呆滞、步履不稳等病变。
(3)肾与督脉相关。督脉主“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督脉行脊里入于脑髓、络肾,又别走太阳;肾脉贯穿脊柱,属肾,主骨生髓,因之肾督二脉关系密切。具体而言,督领真元,与肾共为先天[13],而“肾主藏精”,精可化气,气分阴阳。故而肾阳其实是督脉之总督诸阳的物质基础,或者说督脉统领阳经是肾阳作用的延伸。督脉经气的畅通有赖于肾阳的推动,而一旦督脉经气不利,就会使输布于肾之气血受阻,影响到肾中精气的充盈,继而脑髓失养肢体失用发为颤振;再者,人的四肢活动均为阳气所主,气行则血行,经气所达,脉络所养;倘若督脉经气阻滞,势必会使筋脉失却濡养而成震颤之状。
(4)督脉与脑相关。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而“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所以督脉与脑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生理功能上讲,脑是由精髓汇集而成,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濡养,而督脉通髓达脑,又与诸多经脉交汇,通过十四经经气循环,将肝肾之精气向上转输于脑,以奉元神[14]。若督脉经气旺盛、经脉通畅,则肝肾精血得以上奉于脑,脑有所养,而见思维敏捷,活动自如;若督脉经气衰少,失于通畅,则肝肾所藏精血无以上奉,脑失所养,而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行动迟缓。
如上所述,肝、肾、脑、督脉均与帕金森病病机有关,而且它们之间两两相关。肝肾两脏同源相济,肾和脑各居人体之上下,但通过精髓化充紧密联系起来,而肾与督脉、脑与督脉均有密切之经脉络属。如此观之,这四者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彼此互联的网络系统。
2.1.2 现实依据 中医藏象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下有五大系统,即以五脏为中心的肝、心、脾、肺、肾系统,那么除了这五大系统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系统呢?平玉娟等[15]认为,中医藏象系统存在许多轴机制,就如同现代内分泌学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等概念一样。中医藏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包括脑-心-肾轴、脑-心-肺轴、脑-心-肝轴、脑-心-脾轴等的阶层网络系统。李晖等[16]指出,在人体内存在以督脉为中心的心-脑-肾轴,并且证明其存在是有生理基础的,在病理上也是有证可循的。
2.2 帕金森病中医病机新假说
从系统论出发,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母系统”,其下有若干“子系统”。本文的观点是人体内存在一个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的子系统——以肾为中心、督脉为枢机的肝-肾-脑轴。它的存在不仅有理论基础,即肾、肝、脑、督脉两两相关,而且有现实依据,即脑-心-肾轴、脑-心-肺轴、脑-心-肝轴、脑-心-脾轴以及以督脉为中心的心-脑-肾轴的存在。
该轴以肾之精气为生理基础,肾中精气充足得以滋养肝血,使肝阳不致上亢而成肝风之患;肾中精气充足得以生髓充脑,使脑神不致失养而成震颤麻痹之病;肾中精气充足得以充养督脉,使督脉经气畅通充沛,发挥其内联肝肾、上通脑髓的枢机之用。简而言之,肝-肾-脑轴是以肾为中心、以肾精为生理基础,以督脉为输精布气之通道,旁通肝血以互济,上充髓海以养脑之系统。然而,男子五八,女子五七之时,肾气始衰,可见面焦发堕齿槁之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渐渐衰少影响及肝,而成肝肾两虚之证。由于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化风,同时筋脉失于濡养,此时可以见到手足颤动、身体摇动之症状,这是帕金森病初期的表现;倘若失于调治,病进日久,气血益衰,元阳推动无力,经络气血阻滞成瘀,可致疏通上下之督脉瘀阻失畅,进而使脑络瘀滞而失养,加重脑神之损害,此时相当于帕金森病后期。因此本文认为,帕金森病的中医病机为以肾为中心、督脉为枢机的肝-肾-脑轴功能失调。
[1]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53.
[2]李 君.中医对衰老的认识[J].黑龙江医学,2005,29(10):788.
[3]陆金宝,周如倩,刘仁人,等.老年人肾虚及其证型的调查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22-23.
[4]李文伟.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6):45-47.
[5]樊 銮.周仲瑛治疗颤震麻痹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6,37(11):663-664.
[6]邹忆怀.王永炎教授治疗颤振病(帕金森氏病)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15-16.
[7]难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8.
[8]陆汎沉.从督脉论治老年痴呆病[C].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309-310.
[9]清·王宏翰.医学原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5.
[10]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
[11]冯新玲.肾脑相关理论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8(3):36-37.
[12]李红梅.精化生脑髓的生理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6.
[13]韦彦之.从经络理论谈肾主藏精[J].国医论坛,2000,15(2):25-26.
[14]高希言,马巧琳.督脉与脑的关系浅探[J].世界中医药,2007,2(3):134-135.
[15]平玉娟,杜爱芹.中医“脑-心-肾轴”说初探[J].河北中医,2003,25(11):866-867.
[16]李 晖,赵晓珍.从督脉论治与心-脑-肾轴的思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