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30例
2011-02-11潘国鹏张朝晖
潘国鹏 张朝晖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自2008年10月以来,笔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3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4月门诊治疗的中风后眩晕患者,均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诊断标准,以头晕为主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1.78±7.16)岁。
1.2 治疗方法 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剂,基木药物组成、剂量和加减如下:柴胡15g,黄芩、制半夏、党参各10g,生姜 3片,红枣5枚;兼痰浊上蒙者加茯苓、白术、陈皮各10g;气血亏虚者加当归6g,黄芪 30g,葛根 12g;肝肾阴虚者加枸杞、菟丝子、山茱萸肉、熟地黄各10g;瘀血阻窍者加赤芍、川芎、桃仁各10g;肝阳上扰者加天麻、钩藤各10g;肝火旺盛者加栀子9g、龙胆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500~800mL,分2~3次服用。共治疗20d(头晕症状消失即可停药,无需治满20d)。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拟定。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眩晕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70%以上,生活自理。有效:眩晕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30例患者经治后,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90.00%。
3 讨 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且反复发作。尤其是中风患者,多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缺血缺氧致脑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口问篇》也认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乃系清窍失充的表现;张仲景在眩晕的病因病机方面认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和“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提出痰饮致病的理论,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小柴胡汤和解枢机、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运行气血,可使肝气得舒,气血津液周流不滞,从而达到痰饮不生、清窍得养的效果,正如《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所言。笔者认为,临床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再结合辨证其邪之所胜,佐以祛湿化痰、补气益血、滋养肝肾、通经活络、平肝清热之品治疗中风后眩晕,每每可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