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体会
2011-02-11李润楠王绍臣张晓军
李润楠 王绍臣 高 午 张晓军
1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海港镇卫生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2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人民医院(河北秦皇岛06620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及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病变。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者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1]。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在5%~25%之间,发达国家患病率较高,多在 15%左右[2]。 本病约占消化门诊患者的 1/4~1/3[3]。 腹泻型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止泻、止痛等药物对症治疗,再配以调整肠道菌群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肠道黏膜保护剂的药物,如蒙脱石散剂、谷维素、维生素B1等。这些药物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效果,但远期疗效很不满意。笔者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多年,认为本病临床以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传导失司为基本病机。用枢机散敷脐,配合身心疗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浅述如下。
1 强调内病外治
因本病疗程较长,口服给药毒副作用大,依从性差,改变给药途径—内病外治有其积极意义,探索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意义重大。神阙穴,为任脉的重要腧穴,外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通,在此穴用药,随气血的运行,内入脏腑筋骨,外出皮毛,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
2 枢机不利、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主要因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传导失司。《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总之,肝属少阳,少阳为枢,枢机不利,升降失常,传导失司而致本病。
3 和解少阳、缓急止痛为治疗大法
本病病在少阳,少阳贵和,故以和解少阳治其本,缓急止痛治其标。枢机散药物组成为柴胡20g,半夏12g,黄芩10g,陈皮10g,炒升麻 10g,防风 8g,蝉蜕 12g,白芍 15g,炙甘草 6g。正如吴师机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具体应用方法:上药按比例烘干、粉碎过筛(100目)、消毒、装瓶备用。每次取散2~3g,醋调为膏状在神阙穴敷贴,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3个月后统计疗效。同时嘱患者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方中柴胡疏理清透少阳半表之经气,黄芩清泻少阳半里之郁热,使少阳之枢机升降开阖复常共为君药;半夏能开能降,升麻升提脾气共助君药升降开阖之力为臣药;脾虚生湿,防风、蝉蜕善疏理风冷寒湿,取“风能胜湿”之功。肝郁气滞,不通则痛,白芍配甘草,酸甘相合,缓急止痛。上四者为佐药。陈皮理气化湿和中为使。全方以和解少阳、缓急止痛为主法,神阙穴敷贴,直达经脉,使肝脾气机条达,脾升清降浊功能恢复则痛止泻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白芍等药对乙酰胆碱、组胺等引起的肠道平滑肌痉挛有拮抗作用,对植物神经功能有明显调节作用,可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全身症状[4];白芍提取物大白鼠腹腔注射可镇痛,且白芍配甘草和蝉蜕均有良好的解除平滑肌痉挛、缓急止痛作用[5]。
4 以适当身心疏导治疗为辅助
有研究表明[6],心理压力、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极易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应激能力下降,而表现为具有精神因素的IBS躯体症状。故治疗本病时应辅以适当的心理疏导和运动锻炼,提高机体应激阈值,对缓解症状有利。具体做法: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解除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心理压力;通过钡餐造影、内窥镜检查及便培养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诊断,使患者解除多虑多疑的心理障碍;用药时适当做些药后某些症状缓解暗示,使其增强信心。同时嘱患者适当运动,可增强体质,转移注意力。
5 典型病例
杨某,女性,32岁。主诉腹胀痛而泻2年加重1周就诊。患者病情因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而加重,发时腹胀痛而泻,泻后痛减,便质稀或夹黏液,每日5~6次,伴口苦头晕,精神欠佳,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脉弦数。西医检查无固定压痛点,结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予枢机散神阙穴敷贴,嘱其畅情志、调饮食,坚持适当体育锻炼。用药7d,腹痛腹胀明显减轻,腹泻次数减少;用药14d,腹痛腹胀消失排便正常,巩固治疗2周,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1] 胡伯虎.大肠肛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9-184.
[2] 李延青,杨云生,陈建.肠易激综合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7.
[3] 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7):391-392.
[4]何婕,王孔绵.中西医结合治疗116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3):133.
[5]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54.
[6] Pier Aiberto testoni.胃肠病学的临床展望[J].动力杂志﹙中文版﹚.1988,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