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涎贴治疗小儿流涎200例临床观察
2011-02-11白冬雪王孝良尹长海
白冬雪 王孝良 尹长海
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河北 隆化 068150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年龄1周岁以上,口流涎水过多,且持续不止,张口随出,闭口减轻或止,白天加重,夜间减轻,非口腔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吞咽障碍者。本组共200例患儿,男120例,女80例,年龄1~4岁,两组构成统计学无差异。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组通过外用“止涎贴”方剂,吴茱萸30g,胆南星15g,对照组应用口服参苓白术散适量治疗取适量,均采用醋调和外敷涌泉穴部,以胶布或止痛膏固定;15天为一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改善状况。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流涎完全消失;显效:涎水量明显减少;有效:涎水量有所减少;无效:涎水量无减少。
3.2 结果 200例其中治疗组敷涌泉穴5天痊愈42例,7天痊愈40例,15天痊愈18例,平均敷涌泉穴3±0.9天,治愈显效率100%。对照组5天痊愈17例,7天痊愈23例,15天痊愈25例,平均敷涌泉穴5±0.8天,治愈显效率65%。两组均未见副作用。两组有效率和平均敷涌泉穴有统计学差异 (P<0.05)。
4 讨论
儿科敷贴疗法,是根据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整体出发进行治疗。将中草药粉贴敷于体表某处特定俞穴上,通过该部位对药物进行吸收,经由经络直达病所。而所用穴位涌泉穴,系足少阴肾经之井穴,在足底部,当对第二跖骨间隙的中点凹陷处,内有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及足底内、外侧动脉,是治疗下焦疾病的重要穴位。此外,根据上病下取、中病也可下取的原则,敷贴涌泉穴,启动少阴寒水,速去其毒热,从而达到愈病的目的。
西医流涎症属中医“滞颐”。滞颐是以唾液不自主外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内经》称为“涎下”。“口流痰涎兮,脾冷滞积”,“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頥”。《巢氏病源》称为“滞颐”。历代医家多以脾胃虚寒论治,沈金鳌《幼科释迷》认为是“脾气不足,风热相兼,壅遏中脘”,此见补充了前人的不足,多为现今儿科学所遵从。但在临床上,守沈氏之法,往往疗效不是很理想。笔者认为,滞颐病机不仅与虚热和脾胃有关,而且与肾阴不足也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唾液之中有涎、唾之分,涎为脾津,唾为肾液,涎唾自流,病在脾肾。脾失健运,固摄无权,则脾涎外走;廉泉乃津液之通路,脾胃积热,廉泉不能制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均可致流涎不止。肾气不足,镇纳失权,唾液上泛,故而外溢。唾液自流,日久必伤肾阴。故多用健脾益气、养肾阴、清胃热、固涎唾之法治疗,可取得很好效果。治愈有效率高,治疗时间短,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