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86例临床分析
2011-02-11贾艳红
贾艳红
山西省汾阳医院儿科,山西 汾阳 032200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在发生高未结合胆红素的患儿中,母乳喂养且未发现致病因素的占80%。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母乳性黄疸 (BMJ)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对我院86例确诊为BMJ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黄疸患儿156例,其中86例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男47例,女39例;就诊日龄3~48天;早产儿12例,足月儿74例。足月儿平均体重3.6kg,早产儿平均体重2.2kg;均为母乳喂养儿,无窒息、产伤及头颅血肿。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TB)205.7~456.2μ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其中 TB<221μmol/L者为11例,221~257μmol/L者17例,TB>257~342μmol/L者39例,TB>342μmol/L者19例。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增加,无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尿、大便颜色正常。体格检查除有黄疸外完全健康,无阳性体征发现。辅助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均正常,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 (-),TORCH(-),抗人球蛋白试验 (-),肝胆B超正常,排除ABO及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可能。
1.2 诊断标准 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1](1)纯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2)生理性黄疸期内 (2 d~14 d)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退而消退;(3)血清胆红素的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4)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吃奶好,体重增加正常;(5)排除引起黄疸的其他常见原因,如溶血、感染、窒息、先天性胆道畸形、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性疾病;(6)停喂母乳2 d~3 d,黄疸即明显减轻,重新哺乳,胆红素再度上升,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
1.3 治疗方法 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 (1)TB<221μmol/,可不中断母乳喂养,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法,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同时严密观察黄疸情况,并口服贝飞达210 mg,分3次服用; (2)TB在221~257μmol/L者,停母乳喂养48~72 h,代以配方奶喂养,口服贝飞达210 mg,分3次服用; (3)TB>257μmol/L者,停母乳喂养48~72 h,代以配方奶喂养,光疗q12 h,共2~3次,口服贝飞达210 mg,分3次服用。
1.4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无一例胆红素脑病发生。
2 讨论
2.1 母乳性黄疸 (breast milk jaundice,BMJ)由美国Arias等学者于1960年首先报道,其临床主要特征是母乳喂养后不久,新生儿即出现黄疸[2]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而患儿无其他异常。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大力提倡,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外对母乳性黄疸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迄今为止,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关系较为密切。β-葡萄糖醛苷酶 (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2],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使肠道的直接胆红素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是一种脂溶的非极性物质,易于在小肠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新生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4]:(1)新生儿小肠内β-GD含量丰富,它来自3个方面:母乳中含有β-GD可通过喂奶而供给新生儿;新生儿自身产生;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即能产生细菌性β-GD。新生儿期主要来自母乳,而后两者产量较少。(2)β-GD活性高。(3)摄入热量不足,当新生儿摄入不足时,肠蠕动减少或因开奶延迟,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均可使经肠道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由于母乳β-GD是新生儿小肠β-GD的主要来源,在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母乳β-GD活性浓度较高,喂哺母乳后患儿肠道β-GD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加,β-GD可很快使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增加肠-肝循环,从而产生母乳性黄疸。
2.2 干预治疗 目前,对新生儿黄疸干预和治疗存在很大差异,不仅采取不同治疗胆红素水平,且受新生儿健康状况、日龄、胎龄及临床医师经验多种因素影响[5]。本病治疗尚无统一意见,本组病例中对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μmol/L时,可不中断母乳喂养,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法,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同时严密观察黄疸情况。当TB>257μmol/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48~72 h,代以配方奶喂养。TB>257~342μmol/L者,暂停母乳48~72 h,代以配方奶喂养,给予光疗。光疗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而无明显的远期副作用,是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手段。微生态调节剂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所含粪肠球菌、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能抑制肠道中p一GD活性,改善肠道环境,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中胆红素值。所以能明显降低母乳性黄疽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胆病发生,。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无1例胆红素脑病发生。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对婴儿无大的影响,且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因BMJ引起胆红素脑病的报告[3]。由于目前尚缺乏可靠实用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测诊断手段确诊BMJ,本病临床主要靠排除其它引起黄疸的原因及停母乳观察黄疸消除程度来确诊,以免误诊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1]常立文,刘婕,陈晔.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272-273
[2]周晓光,杨杰,杨琳云,等.β-葡萄糖醛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3):159-161.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