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

2011-02-11杨蕊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22期
关键词:气短温阳胸痹

杨蕊琳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贵州 贵阳 5500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第一杀手”,21世纪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 (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也逐年增加。冠心病已成为老年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心绞痛的老年患者很多,若不及时治疗,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出现多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祖国医学早在《内经》里就有“心痛”、“厥心痛”的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泛气……”、“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因此可以推论,冠心病应属中医的“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

1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内经》记载:女子五七,男子五八以后肾气衰退,天癸减少,面始焦,发始落。从而可知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是老年人的主要的生理特点。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真阳为脏腑生化之源,诸阳之根。年老肾精不足,肾气亏虚,温煦无力,则心阳不振,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津血停聚成痰瘀,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脾失温煦,脾阳不足,脾失健运,胸阳化生无源,气血运行不畅,凝而成瘀;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聚而成痰,痰浊内蕴,逆乘上焦阳位,导致痰瘀互结;温煦推动无力,阳虚生内寒,寒则血凝,瘀血痹阻心脉而发胸痹;肾阳不振,气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能运化,浊阴不能排泄,水湿停滞则成痰浊,痰浊痹阻心脉而发胸痹。《金匮要略》胸痹篇提出:胸痹的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相为患。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是以虚为本,其根源在于肾气虚衰,五脏失于温润濡养,继而出现虚损,变生阴寒、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痰瘀互结是引起冠心病的直接病理因素。

2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标本同治——益气温阳通脉法

1.益气温阳法——治其本:老年冠心病的治则,扶正祛邪并施,标本兼顾,益气温阳“治病求本”以补虚,阳气恢复,则阴寒自消,痰湿得化,血行瘀散,脉络自通,胸痛则缓;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黄芪。前方为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药用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并以少量附子、桂枝温阳暖肾,以鼓舞肾气,意在微微生火,以鼓舞肾气。此乃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加入人参、黄芪补益中气,诸药同用则振奋阳气,阴寒自消。并可加补肾益精壮阳之品:杜仲、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补骨脂等。

2.通脉法——以治标:老年冠心病以寒凝、痰浊、血瘀为标,拟散寒、化痰、祛瘀,同时须益气温阳,标本同治,痰浊、瘀血去除,则阳气自能舒展。该治法包括:

1)温阳活血:适用于阳气亏虚,瘀血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遇寒则凝,得温而行,故当温阳活血,代表方当归四逆汤加人参、黄芪[2],补阳还五汤、附子汤加丹参、桃仁、红花等,温阳益气、散寒活血。

2)通阳宣痹:适用于胸阳不振,痰浊痹阻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中: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均具有通阳宣痹、化痰祛瘀之功效[3],是临床治疗胸痹心痛发作时常用有效方剂。常加入丹参、桃仁、红花、郁金、赤芍、川芎、当归、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

3)益气温阳化饮,适用于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常见阳虚水停之证。代表方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加党参、黄芪等。前方具温阳蠲饮、健脾益气利水之功。后者益气温阳、化气利水。病势急重者宜用真武汤,水饮祛后可选用肾气丸,温阳治本。

3 病案举例

病案1 仇某,男,88岁。2008年3月21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闷痛10年余,加重2天。病史:8年前每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心前区闷痛,持续约3~5min,向左臂放射,自行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平时常服消心痛、阿斯匹林等维持。于6年前,病情发作,经某医院做“冠脉CT”诊为冠心病 (心绞痛),予扩冠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此后病情反复发作,近1周气候寒冷,患者又因劳累,心前区闷痛复发并加重,自行口服药物未见明显缓解,遂来诊。症见:胸膺闷痛,气短心悸,畏寒肢冷,纳少乏力,双足浮肿,舌质黯,边有瘀斑,苔白水滑,脉沉细迟。心电图检查:心动过缓,心率55次/分,左前分支传导阻滞,ST段V2-V5下移0.1mv。中医诊断:胸痹 (心肾阳虚,痰瘀痹阻),治宜温阳益气,化饮祛瘀。处方:党参15g,黄芪30g,制附片10g,干姜5g,白术15g,法夏10g,川芎10g,丹参15g,茯苓15g,猪苓12g,5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胸闷痛、心悸,双足浮肿减轻,仍气短乏力,纳少,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细,上方加砂仁6g,5剂,水煎服。三诊:服上方后,胸闷痛未作,气短乏力,双足浮肿减轻,纳食增多,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处方:制附片10g,桂枝10g,熟地12g,山药15g,山萸肉1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10g,菟丝子15g,黄芪30g,川芎10g,丹参15g,10剂。诸症皆愈,精神转佳,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65次/分,左前分支传导阻滞,ST段V2-V5下移0.05mv。

本案为老年病者胸闷痛,气短心悸,结合舌、脉诊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药用真武汤加党参、黄芪、丹参、川芎以温阳益气,化饮祛瘀,后改用金匮肾气丸化裁温肾助阳,以治其本。

病案2 杜某,男,82岁,2009年3月2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闷痛、心慌5年,加重半月。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20年。5年前每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闷痛,心慌心悸,持续约5~10min,无放射痛,自行含服硝酸甘油稍可缓解,于2年病情发作,经某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经住院予扩冠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此后病情反复发作,半月前,因受凉,患者心前区闷痛、心慌复发并加重,自行口服药物未见明显缓解,遂来诊。症见:胸部闷痛,心慌心悸,气短乏力,畏寒肢冷,面色恍白,纳差,舌质黯,边有瘀斑,苔白厚腻,脉沉细迟。心电图检查:心动过缓,心室率45次/分,左前分支传到阻滞,ST段V2-V5下移0.1mv。中医诊断:胸痹 (心肾阳虚,痰瘀痹阻),治宜温阳益气,化痰祛瘀。处方:麻黄6g,制附片10g,细辛5g,党参15g,黄芪15g,补骨脂10g,菟丝子15g,杜仲15g,瓜蒌12g,蒌薤12g,法夏10g,茯苓15g,川芎10g,丹参15g,5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胸闷痛、心慌心悸稍减,仍气短乏力,纳少,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细迟,上方加砂仁6g,5剂,水煎服。三诊:服上方后,胸闷痛未作,气短乏力,纳食增多,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稍迟,复查心电图:心动过缓,心室率55次/分,左前分支传到阻滞,ST段V2-V5下移0.05mv。处方:制附片10g,桂枝6g,熟地12g,山药15g,山萸肉1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10g,黄芪15g,补骨脂10g,菟丝子15g,杜仲15g,川芎10g,丹参15g,水蛭6g,10剂。诸症皆愈,精神转佳。

该患者年老肾精亏虚,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眩晕、消渴之证,日久阴阳皆虚,阳气不足导致胸痹、心悸,先拟麻黄附子细辛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方化裁温阳散寒而除悸,化痰活血以通痹,后予金匮肾气丸温阳益气以善其后。

4 结语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以“阳微”为本,其病机为“本虚标实”,“阳微阴弦”,故提出温阳益气治其本,活血祛瘀、化痰宣痹、散寒利水以治标。在临床实践中,要抓住主要病机,辨清虚实之轻重,标实本虚之主次,随证加减,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因此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当中,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既要注意活血通脉、祛痰化饮治标,更要重视温阳益气以治本。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2.

[2]沈金玲.温法治疗老年冠心病探析[J].中医研究2008,21(6):6.

[3]梅岩.从“阳微阴弦”论治冠心病 [J].中医药学刊,2006,24(4):4.

猜你喜欢

气短温阳胸痹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闷气短的自我推拿疗法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