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的几点体会
2011-02-11赵晓军
赵晓军
吉林省洮南市洮府乡卫生院,吉林 洮南 137100
麻杏石甘汤始见于《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变症。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的邪热雍肺症。后世医家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息。品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等症,便以本方加减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1 对麻杏石甘汤的浅解
《伤寒论》第63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跟据原文不难看出,麻杏石甘汤症的原因前提多为肺中素有蕴热,风寒外闭,汗后造成邪气不随汗解,一般为汗不如法或药不对症,尽管汗之,热郁肺中,或下后,表邪随之入里,入里后到什么地方,则据病为依据,在此入肺,造成邪郁肺中,肺失宣降,而见本症。即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太石膏汤。”
根据原文不难看出,麻杏石甘汤症的成因前提多为肺中素有蕴热,风寒外闭,汗后造成开掘邪气不随汗解,一般为汗不如法或药不对症,尽管汗之,邪仍不随汗解,热郁肺中,或下后,表邪随之入里入里后到什么地方,则据病人某脏有病为依据,在此入肺,造成邪郁肺中,肺失宣降,而见本症。即汗出而喘,无大热。
这里的喘即为本症的主证。因热邪壅于肺中,使肺失肃降而喘,临床上多表现为喘促气粗,呼吸困难,在小儿则可见鼻翼煽动。同时亦可见到咳嗽的症状,并吐黄痰,粘稠不易外出。汗出则为里热外蒸,津从毛窍外泄之故。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即热势不高,因为里热转盛,汗出表热随之放散之故,所以在表之热势反无。由于里热外蒸脉象可见浮数或滑数,舌则可见质红,苔薄黄。
2 对本症治疗之我见
既为热邪壅肺而喘,治则即要清热宣肺定喘,故投予麻杏石甘汤。方中用麻黄为主药以开泄肺气,用石膏则直清里热,佐杏仁润肺,降气,平喘,配甘草以甘缓益气和中。其中麻杏配之来加强宣肺定喘之力;麻黄、石膏互以清肃肺热,且比例为1:2,临床一般为1:3,石膏、甘草配之以达清肺益气之效。关于无大热用石膏,有汗而用麻黄两个问题:认为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并非里无大热,表热不高是因为有汗出之故,而石膏的作用清里热,直折热势,不在于表无大热,甚至表无热亦可用之。关于有汗而用麻黄的问题,本症汗出能否用麻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解释有二:一是这里的麻是指麻黄汤,并非针对单麻黄而言;二是石膏倍于麻黄是借以鉴制麻黄辛温之性而转为辛凉清热用。所以有汗可以用麻黄并石膏 而清透里热。再者麻黄 作用有二,看如何配伍;如配桂枝则透汗,如配石膏则平喘清热。本方配石膏、杏仁牵扯之入肺平喘,因而有可用之,是要看什么情况。况且本方不需加被取汗。所以,有汗或无汗、汗多或汗注少,均可使用,并不计较麻黄单味之辛散。在临床上一般习惯于用炙麻黄以减弱它的发汗之弊,略增润肺之功。如遇热热较高者,亦可生用,以达宣肺透热,挫其高之势。
3 关于太阳病喘证的鉴别
因为麻杏石甘汤症的主证为喘,所以临床上有必要和有关喘症相鉴别。《伤寒论》有关喘症的条文共八条,包括本证共有5个汤证,但纠其病因、病机、主要脉症、治则处方,治疗目的各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1)麻杏石汤症为外感风热之邪,内迫于肺或麻疹之毒内攻或病后余热迫肺而气不得宣降,上逆而喘。症见身热,汗出而喘,可鼻翼煽动,口唇发绀,痰少而黄,口渴脉数,治疗则清肺热以平喘。
(2)小青龙汤症以表有寒邪,里有痰饮,寒与痰饮相抟,停饮不化,肺答宣降,所以咳喘不能平卧,吐白痰呈泡沫状,口不渴,脉浮紧或恶寒;治则温肺遂饮平喘。
(3)麻黄汤则寒从外来,腠里闭实地考察塞,肺卫同病,肺气不宣,上逆而喘,症见寒热无汗,关节疼痛,气喘脉浮紧。治则开腠里,发汗平喘。
(4)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症 新感引动宿疾或误下喘,病理素有喘病,外感风寒,表里同病,症见汗出恶风,脉浮缓,微有气喘。治以和营卫降气平喘。
(5)葛根芩边汤症 为误下邪热入里,犯肺喘,病机为里热炽盛。影响肺气的宣降及大肠的传导功能。症见腹泻,喘而汗出,治宜苦寒清里,泻热平喘。
4 痳杏石甘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症药变通及加减
《伤寒论》辩证为脉症合参,细致而全面,治法用药严谨,而又灵活。具体到麻杏石甘汤亦是如此,药虽四味,但配合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用麻黄而配石膏,是深得配合变通灵活之妙处,所以在临床上应用很多,效果亦颇为满意可靠。但应用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拓宽,方药的加减也有不小的变化。临床此方不公用于热邪壅肺、肺失肃降的喘症。而且,经过化裁亦用于哮症、咳嗽、小儿白喉、顿咳、痹症,荨麻疹、肺痈等病症。
自麻杏石甘汤闻世以来,经过千余年的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及验证,的确不失经典良方。但在临床应用中,亦不乏力薄之嫌,可视具体兼症等做如下化裁:
(1)酌加桔梗、川贝母、前胡、瓜蒌等药以增其清化痰热之力。
(2)选加双花、连翘、黄芩、大青叶、鱼腥草之属,以强清解泻热之功。
(3)强加葶苈子、桑白皮、款冬花、紫杷叶、苏子等,以利止咳平喘。
(4)亦可加牛蒡子、薄荷、荆芥、淡豆豉等解表之品,使在表末尽之风得宣。
(5)加麦冬、知母、芦根等滋阴生冿类,使肺热尽泄。
(6)另外兼见胸痛者可加茜草、白毛根等等,可随症加减化裁。
这样方中有清有泄,有升有降、加强了原方的力量,自然可使热清气平而喘愈,能使本方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辩证施治的的典范,其理方药确能指导临床实践。具体到麻杏石甘汤证治亦只有在理解原文的情况下,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古人经验灵活地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