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1-02-11郭建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20期
关键词:西医院校思维

郭建辉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50

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一些思考

郭建辉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50

通过对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的意义和目标、教学过程中中医兴趣、思维方式的培养、教材与教学手段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进行一些思考,提出中医教学改进的一些设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振兴中医的目的。

中医学;教学思考;教学改进;西医院校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应在当今乃至未来的医疗事业中为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后人对他传承、创新,需要让更多人认识中医、认同中医。要振兴中医,就要从中医教育开始。可喜的是,建立新中国至今,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的几代中央领导都很重视中医,加强中医后辈力量的培养,除了全国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外,还规定了全国西医院校的学生都必需进行中医的学习。然而,从目前社会对中医认同的角度来观察,中医非但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反而出现了要“取消中医”的杂音,其中包括曾在大学里接受过中医教育的从事西医工作的人士,这促使当今从事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人们要好好反思:对西医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教学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应教些什么,要怎么教。

1 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意义及目标的思考

西医院校教学侧重于西医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育应承载的意义不在于培养中医人才,而在于把这群人培养成中医推广者,不要成为反对中医,认为中医无用论的先锋,从而带动全社会接纳中医,树立接受中医治疗的信心,最终达到振兴中医的理想。故而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育的目标应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好感和兴趣,让他们产生对中医的认同感,树立中医与西医在医疗效果上各有优势和成绩的观点,让这种意识延续到将来的医疗工作中,甚至能让他们自觉地产生向中医领域钻研的动力。

2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2.1 中医兴趣的培养 进入大学以前,学生接受的是现代科学文化教育,进入大学以后,又受到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的深刻影响,因此当代西医院校的大学生对于现代医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更易接受,并很自然地认为符合现代医学主流模式的研究才具有科学性。而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中国古代哲学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理念和方法与现代医学主流模式有较大差别。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这种学习背景很容易使其对中医的学习产生迷茫、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影响学习积极性。另外,中医对于入读西医院校的学生来说既是陌生的事物,同时,受社会上诋毁中医的舆论影响,在学生的头脑里也有“中医是古老的东西”、“中医是玄学”,甚至“中医无用论”等顽固而幼稚的思想痕迹。在学生对中医仍持有怀疑态度,缺乏信任,甚至有抵触情绪的时候,马上操之过急地对他们灌输“阴阳五行、元气命门”等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消化不了,反而产生反效果,兴趣全无,也容易让他们把中医的理论与他们接受的西医理论进行不恰当的对照而产生中医不科学的错误观点,这对推广中医很不利。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份调查表明:30.5% 的医学生认为中医没有前途;26.9% 的医学生认为临床工作中不需要中医药;38.4% 的医学生认为应用中成药只需对症即可,不知道需要辨证施治[1]。说明当前的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中医兴趣、信念等方面亟待加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医,树立正确的中医价值观,更应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性。

2.2 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 由于中西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存在巨大差异,这决定了中西医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西医学以元素论和原子论为基础,其思维方式偏重于从微观人手,在用肉眼或借助于仪器、设备甚至采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认识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微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病因及发病机制。而中医学以元气论为基本,强调整体性,认为人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人体自身也是整体的,不可分解的。因此,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用整体观看问题,其思维强调感性认识,以意象、联想和想象或直接领悟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甚至有时伴有“灵感”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及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匡调元认为:“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2]。”中医思维方法应用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当代大学生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根深蒂固,对于医学的学习更易接受西医的从微观的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而对中医的思维则较难理解和形成,往往出现用其熟悉并习以为常的西医思维方式去研究解释中医学,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困难重重的。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早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逐渐植入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并使其根基牢固,或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学生脑海里并存甚至交融。

2.3 教材及教学手段 现行的西医院校中医教材采用压缩式汇编方法在一本书内涵盖了中医专业本科教学所有课程,本意是想使深度广度变得浅窄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但实际上却因内容庞大,重点多而分散,部分名词一知半解,使理解起来更困难,记背也更枯燥,结果是处处是重点,等于没重点,点点想记,点点记不住,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不能融会贯通。教学上,因课时少,为赶进度,多采用填鸭式教授,由于消化吸收慢,学生脑海里往往产生的一个疑问还没解决,下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结果是时间花了,课上完了,得到的却是满脑问号,为了考试,只能死记硬背,但往后,哪还有一丝半点的印象呢?中医教学的教辅工具缺乏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印象不深刻的原因。学生除了听课,看板书或PPT演示外,就连中药的形状、味道等感受都无法在课堂上体会到,更别说去体会脉象、针刺等感觉了。学生不能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上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却要寄望刚接触中医的学生就能通过想象或思辨去学习中医是完全不现实的。

2.4 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生都有一种学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怎么用的疑问,总有一种尝试用实践去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冲动。充分满足学生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愿望,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而现在的教学重视的是理论讲解,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费心领会着中医学深奥玄妙的理论,更有实用价值的中药方剂和针灸学则一知半解,在临床应用时不知怎么用,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中医临床实习时往往走马观花,学生缺乏实际临床技能的学习和锻炼,造成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能融汇贯通,根本不能学以致用。

3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进的一些设想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掌握中医知识至关重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兴趣方面,有以下设想。

3.1 思想上对中医的认同是兴趣开始的钥匙 通过阐明中医在繁衍中华民族和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对中医的亲切感,让学生渐渐懂得感恩中医。通过阐明中医与天文、地理、社会、人文的广泛联系,让学生明白中医不仅是一门中国传统医学,它更是一门中华文化精粹大全,同时也是一门人生哲学课程,中医不仅能教予学生治病救人的医理,还能授予学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的文化,甚至通过学习中医明白许多为人处事、辨证分析、思考问题的道理,从而彻底消除学生思想中的中医是“伪科学”、“中医无用论”等的观念,开始认同中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表达出对中医的执着与热爱能深深感染学生,但同时也要正确看待西医的贡献与优势,在教学及实习过程中,要摒弃自夸自大、排斥西医的讲解,防止越讲解越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伤害学生的感情;还要摒弃操之过急的作法,防止学生因消化不良而引起抵触情绪。思想上的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积极引领学生对中医的态度朝向正面的方向发展,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就能帮助他们找到开启兴趣的钥匙,从而打开投入中医怀抱的大门。

3.2 中医思维方式及中西医思维方式结合的培养是巩固兴趣的基础 中医来自生活,其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论。在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方式时,可让他们形成形象比较的方法,把医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现象作比较,加深理解与掌握。如:中医对湿的认识及治疗,是来自于对自然界中对湿的成因与治理的认识。自然中的湿是由气候环境、水道不通积蓄等原因造成的,可引起洪涝、物品生锈而致活动不灵等情况,可通过日照、通风、疏通水道的方法来治理。中医观察到人体出现水肿、关节困重活动不利等症状与自然中湿所造成的情况相类,根据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论,在治疗上也采用燥、风、利的原则用药,就达到祛除疾病的效果了。对于中西医思维方式结合的培养,可通过浅显的说理让学生明白中西医两种思维方式是互补的,并非不可融合的。例如:治理盗贼日渐增多的社会,警察通过抓盗惩贼的震慑力来达到减少盗贼,安定社会的目的。而政府则通过分析盗贼增多的原因,如就业困难等,采取改善就业措施,让人们安居乐业,同样达到减少犯罪,安定社会的目的。警察的方式直接而快,但可能抓不完;政府的方式间接而慢,但是治理之本。警察与政府的作用是互补的,不能偏废,两方互相取长补短,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所以在治病的思维方式上既有西医微观的观点,也形成中医整体的宏观的思维,对疾病就有更全面的认识,就能达到更全面的治疗效果,这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于患者。当学生明白中西医思维结合的意义,懂得学习后,自己从中所能获得的益处后,就能主动加强中医整体宏观的思维方式的学习。

3.3 教材与教学器材的更新是巩固学习兴趣的保障 教材应改变压缩式、面面具到的形式,要以提高学习中医兴趣为指导,内容要简单、直观、实用,应多附入中医典故、医案、图片等内容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教材还要增加与时俱进的内容,加入现代中医理论发展、研究、应用等内容,让学生感觉到中医的时代感、生命力。某些临床实用的内容,可采用路径图方式编写,阅读更明了,临床实践时更好对照,应用性更强。例如对八纲辨证的编写,可先分出表里,表下分出寒热,里下分出虚实,虚中再分阴阳气血,实中再分寒热食痰湿瘀等,其间阐明症状表现及两者区别,这样就易理解,易记易背,易临床应用了。目前,西医的实习已有许多模型提供给学生练习如心肺复苏、气液胸穿刺等操作技能。中医应在教学器材的发展应用等方面向西医学习。在目前这个电脑无所不能的时代,中医是时候要大力开发研制适宜中医教学应用的器材了。如可研制模拟脉象的教具让学生能直接对各种脉象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又如可研制模拟人体全身穴位的模型,让学生在模型上操作,体会针感,让模型告诉学生穴位选择正确与否。相信有了这样的教具,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兴趣会上个台阶。

3.4 重视临床实践是维持兴趣的关键 中医教育不能只讲授抽象的理论与概念,要注重临床实际应用。在临床带教中,应使医学生有机会亲自体会中医的良好效果。例如,心脏手术后,患者体质虚弱,出现乏力、纳差、失眠、盗汗、低热等虚弱现象,而心脏功能及其他各项指标正常,西医只能让病人多休息;而采用中药整体调理,能使病人较快恢复生理平衡。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化疗时,其毒副作用常使病人不能完成疗程或彻底治疗。中医可通过扶正抑癌,健脾益肾、养阴生血治疗,缓解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在临床实习中,让学生看到应用中医治疗的良好效果,就有助于改变其对中医的误解与偏见,同时也提高了学习中医的热忱。所谓刀不磨不快,学不用不牢。除了带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实践,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然后遣方用药,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应用中医治病的成就感,有助于中医教育的良性发展。

中医教学在西医院校教学中占—定比例,认清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的意义及目标,在教学中作出适当的改进,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理解中医和掌握知识,才能培养出中医的支持者、推广者,这是每一个中医教师对中医事业应尽的责任。

[1]王海永,江伟,范剑薇,等.西医院校临床实习中开展中医教学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70-71.

[2]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31.

R2-03

A

1007-8517(2011)20-0050-02

2011.07.29)

猜你喜欢

西医院校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